在2025哈爾濱市開江民俗文化周啟動儀式現場,一篇《松花江開江賦》以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力為哈爾濱注入文學活力。據了解,《松花江開江賦》由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哈爾濱市作家協會主席唐飆創作,借賦韻之悠長,展松花江開江之豪情,繪就冰城發展的全新圖景,將松花江開江這幅絢麗多彩的人文長卷,徐徐鋪展在世人面前。
【開江節最早可追溯到遼朝】
“春水秋山,冬夏捺缽”,遼朝皇帝依據季節變換行宮。《北使記》中記載:“北人打圍,一歲各有所處,正月釣魚海上,于冰底釣大魚。”正月時,如今的松花江(古時稱鴨子河)成為皇帝行宮的選址之一。皇帝下令一點一點鑿開薄冰,直至冰層能夠清晰看到魚兒游動的景象。這里的大魚,遼史上稱為牛魚,其個頭龐大,重達千斤左右,長度達一二丈,它們是遼朝開江捕魚的主要收獲。當這些大魚被捕獲后,遼朝皇帝會舉辦盛大的“頭魚宴”,宴請文武百官和外交使節,各部酋長,那場面是極盡奢華與莊重。
時光流轉至金朝,每年四月,松花江流域冰雪消融之際,帝王都會親臨巡視“春水”,舉行宴會與民同樂,這一盛會被稱作“春水大典”。開江之時,祭拜江河成為關鍵環節,人們懷著虔誠之心,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壽年豐、魚蝦滿倉。“開江、曬網、用江水洗手、修理船槳、開江捕魚等一系列活動有序展開,展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唐飆說。
到了清朝,東北地區被視為“龍興之地”,白山黑水孕育出獨特的地域文化。康熙創作《松花江放船歌》,乾隆寫下《松花江捕魚》詩,此時開江習俗已從宮廷普及到民間,成為人們載歌載舞、敬畏自然、祈求江河庇佑的重要節日。“清明河水蕩,谷雨開大江”“谷雨不開江,憋死老烏龜”等古語和諺語,質樸而生動地體現出民眾對開江的熱切期待以及對母親河松花江的深深熱愛。
開江節的習俗最初源于王公貴族和朝廷,而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傳播性與融合性。“從宮廷流入民間后,百姓們也開始參與到開江的各種活動中。開江祈福、撒網捕魚、品嘗鮮美的開江魚,逐漸成為民間習俗。開江魚的鮮嫩得益于魚類在冰下度過漫長冬季后的饑餓狀態,此時的魚肉口感絕佳。”唐飆坦言。現今,開江節在現代社會繼續散發著它的魅力,通過巧妙地運用現代的文化元素,為這一古老的節慶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古賦新韻書寫冰城江畔風華】
賦,興起于漢,歷經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唐飆希望借由這種古老的文體,充分展現開江習俗的深厚歷史底蘊。他認為,很多賦只是單純寫景狀物,缺乏真正的人文內涵與思想,而《松花江開江賦》元素豐富,不僅描繪開江時盛大的自然景象,更融入了城市理念、人文理念以及人們對開江的期盼之情。
“忽聞夔鼓初擂,隱隱聲微;繼而錢塘潮涌,滾滾近前。霎時玉山騫崩,瞬息銀漢傾漫。瓊樓玉宇,化作飄曳之浮云;水晶宮闕,散為貫日之鱗片。群羊避虎而奪路,萬馬脫韁以奔喧。暹羅白象之競渡,南海巨鰲之負山。如詩如畫,似夢似幻。北疆盛景,舉世奇觀。”《松花江開江賦》中用短短幾句話,就讓哈爾濱開江時的壯麗景象便躍然紙上。讀者仿佛能聽到冰凌碰撞的巨響,看到那如千軍萬馬奔騰般的壯闊場面,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渾力量。在接受哈爾濱日報記者獨家采訪時,唐飆透露,他是在一個月前開始創作《松花江開江賦》的。在2025哈爾濱市開江民俗文化周啟動儀式上,也是《松花江開江賦》首次亮相。
唐飆對松花江有著深厚的情感。2012年,第一屆開江慶典活動時,他就曾寫過一篇題為《開江時節》的散文,在被改編成電影《松江往事》的小說原著《桃花巷》中,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松花江打鰉魚的故事。正如《松花江開江賦》的最后一句,“雨生百谷,江開澄泓。鷗鷺翔集,天鵝脆鳴。舳艫千里,帆影萬重。乘風破浪以建偉業,直掛云帆而興冰城。同圓國夢,共享森榮。”唐飆以豪邁的筆觸,不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江畔新景,更寄托著對哈爾濱這座城市乘風破浪、蓬勃發展的美好期許。他借由這篇賦,表達著對母親河松花江的深深熱愛,也展現出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家國情懷。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于秋瑩 文/攝/視頻 劉洋/攝
部分圖片由唐飆提供
編輯:馬云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