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周二,上證指數分別只微漲0.76%、0.15%。
不應該!實在是不應該!
4月13日(周日)央媽公布的3月金融數據,其實是給市場打了一針強心劑。
可惜很多人沒能讀懂央媽的暗示,沒能讀懂當前中國經濟的韌性,錯把蜜糖當砒霜!
首先,從數據公布的時間上,就大有意味。
按慣例,央媽一般在工作日發布金融數據,很少在周末、尤其是周日發布。
在關稅擾動、市場巨震不斷的當下,央媽這次破例出手,特意在周一盤前發布利好,等于在暴風雨中為投資者遞來一把傘,可謂用心良苦!
其次,從數據整體上看,3月信貸社融雙雙超出預期。
新增社融5.89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1.05萬億元,較2月多增3.65萬億元,超出萬得一致預期的4.73萬億元。
社融同比增速從8.2%回升到8.4%,較2月上升0.17個百分點,高于萬得一致預期的8.15%。
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速達到7.4%,較2月貸款同比增速上升0.1個百分點。這是2023年3月后貸款余額增速首次實現同比回升。
M2同比7.0%,市場預期7.0%,前值7.0%,增速持平。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數據整體看著不錯,那市場為何反映平平?在擔心什么呢?
一是后續數據繼續發力問題。
3月是季末,新增社融在季末往往會有季節性沖量,那么后續數據壓力就大了。
因為每個季末,銀行內部都有業績指標考核壓力,監管要看銀行有沒有支持小微企業。
銀行為了滿足監管要求,往往會在季末沖量。但一次猛發力,下個月可能就增不動了。
市場擔心4月金融數據增不動了,好像沒問題。
市場真正最擔心的、也是關注度最高的,是企業短貸高增、但中長期貸款卻有小幅回落,企業似乎對未來似乎比較悲觀。
具體看,企業短貸新增1.44萬億元,同比多增4600億元,這也是3月信貸數據回暖的主因。
而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1.58萬億元,同比少增200億元。
企業短期貸款一般被用來補充運營資金、償還到期債務或者結算等,更多體現的是企業流動性管理訴求,對實體狀況本身的指示意義比較弱。
而企業中長期貸款一般會拿去購置設備和建設工程,更能反映企業投資需求。
因此當企業中長期貸款持續往上走的時候,經濟才能真正復蘇起來。
所以,3月企業短貸增加、中長貸同比略微下降,自然而然地讓市場認為,在外部需求承壓、PPI持續低位運行背景下,企業對未來比較悲觀,擴產意愿不強。
靚麗數據的背后,真的這么不堪一擊嗎?
先說大家最關心的,市場對企業部門“短貸高增、中長貸回落”的擔憂,這本質是對企業融資意愿的疑慮。
但觀察企業部門的融資需求,不能只盯著貸款結構,還要結合直接融資渠道的變化。這正是被市場忽略的關鍵視角。
3月企業貸款數據表面看,確實呈現“短強長弱”的分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期企業債券融資成本顯著升高。
據廣發托管梳理,3月企業債券融資成本升高,1年AAA中短期票據收益率中樞上行12BP至2.09%,部分企業可能利用流貸來替代債券融資。
中金公司也指出,國內債券市場的利率波動影響了企業的融資選擇(債券融資成本隨利率波動上升),企業融資方式可能從債券轉向貸款。
從企業債券融資數據看,或許可以印證——3月企業債凈融資- 905億元,較去年同期大降 5142 億元。
如果將企業債融資與貸款、表內外票據融資合并來看,企業部門3月凈融資達3.1萬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這說明,企業整體融資需求并未減弱,只是在債券市場利率波動下,暫時性調整了融資工具選擇。
短期貸款的高增并非源于企業對未來的悲觀,而是金融市場價格機制調節下的理性選擇——
當直接融資成本短期高企時,通過銀行貸款維持資金鏈,恰是企業應對市場波動的靈活策略。
另一個問題,市場對“季末沖量不可持續”的擔憂,本質是對社融增長動力切換的疑慮。
其實3月社融存量的回升,主要是靠政府債帶動,財政逆周期擴張持續。
當月政府債券凈融資1.48萬億元,同比多增1.02萬億元,基本等同于3月社融同比多增幅度。一季度政府債凈融資規模達到3.87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關鍵是,財政后續能否繼續發力?
基調早就很明確——財政,一定會給中國經濟托底!
今年兩會就提到,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財政赤字率安排至4%,較去年提高1個百分點;
赤字金額5.66萬億元,較去年增加1.6萬億元;
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達1.3萬億元,較去年增加3000億元;
新增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特別國債5000億元;地方專項債安排4.4萬億元,較去年增加5000億元。
提出的財政增量累計多達11.86萬億元,相當于 8.38%廣義財政赤字率效果。
在一季度相對平淡、加之外部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預計增量財政政策主要在二三季度落地,二季度政府債凈融資規模大概率還將維持高位運行。
同時,4月6日關稅風暴來臨后,人民日報發文表態,再次堅定信心。
提到,“未來根據形勢需要,降準、降息等貨幣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調整余地,隨時可以出臺;財政政策已明確要加大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財政赤字、專項債、特別國債等視情仍有進一步擴張空間。”
釋放出的信號很清晰了——
只要外部壓力加大,政府借錢搞經濟的力度只會更強,不會減弱!
所以,我們必須對接下來的復蘇韌性充滿信心,別被一時的“數據分化”迷了眼。
只有真正讀懂中國經濟的韌性,才能在市場震蕩中站穩腳跟,成為笑到最后的贏家!(米筐投資)
本文源自:行業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