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隘意義上的哲學誕生于古希臘。
古希臘是西方哲學的誕生地,其豐富多樣的哲學觀點奠定了其后兩千年的西方哲學基礎。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曾稱:“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種世界觀的胚胎、萌芽。”
古希臘哲學脫離了原始神話的愚昧束縛,開始用理性探究世界的本源,尋找隱藏在世間萬物背后的規律,開啟了人類早期的思想啟蒙運動,對于人類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和推動意義。
本文主要介紹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思想,該時期的哲學家探討的是世界的本源問題,根據哲學觀點的不同,主要分為米利都學派、艾菲斯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愛利亞學派、多元論學派、原子論學派和智者學派。
01米利都學派
泰勒斯
泰勒斯出生在愛奧尼亞的米利都城,創建了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也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有名字記載的哲學家,被后世稱為“哲學之父”。
泰勒斯經過觀察發現,萬物都以濕的東西為養料,熱本身就是從濕氣里產生,靠濕氣維持的。另一方面,萬物的種子都有潮濕的本性,而水是潮濕本性的來源。因此,他認為水是萬物不變的本體,萬物從水中生,滅亡后復歸于水,即“水本源說”。水本原說體現了泰勒斯樸素直觀的哲學觀點。
從今天來看,泰勒斯的觀點有些過時甚至是可笑,但在當時他卻是第一次去思考萬物本源,并開始運用理性思維去而非借助神祇去探討萬物的生滅變化,具有劃時代的開創意義。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學生,他不贊同其師的“水本源說”,在他看來,水是有形之物,有形之物不可能成為萬物的本源。且水本源說在泰勒斯的觀點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水可以解釋萬物的潮濕性,但如何解釋火的熱性、土的干性和氣的冷性?
因此阿那克西曼德認為萬物的本源應該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無定(Aperion),無定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存在,有點類似于老子的“道”。
阿那克西曼德認為無定在運動中分裂出冷和熱、干和濕等對立面,從而產生萬物。萬事萬物起源于這樣的無定,消滅后又回到無規定的狀態。
阿納克希曼的“無定論”相較于泰勒斯的“水本源說”更進了一步,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
阿那克西美尼
阿那克西美尼是阿納克西曼德的學生,他認為世界萬事萬物皆有定形,其本源不可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必須是有一種物質作為其基礎,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氣本原說”。
他認為,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實存在,并在物質的生滅變化中起著重要作用。當氣凝聚變成風,風凝結變成云,云凝結變成雨,雨凝結變成冰,冰凝結變成大地。因此,氣的聚散構成了萬事萬物。
很多人認為阿那克西美尼是對其師抽象思考的一種倒退,其實不然。一方面,他繼承了阿納克西曼德的觀點,認為萬物本源是一種沒有形式,比水更抽象的存在,但他同時又堅持了泰勒斯的唯物主義的觀點,因此他的“氣本原說”是泰勒斯的“水本源說”和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定論”的一種綜合,具有較強的科學思辨色彩。
02畢達哥拉斯學派
畢達哥拉斯學派是前600一前500年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及其信徒組成的學派。該學派組織嚴密,教義眾多,更類似于一個宗教團體,所以很多哲學觀點并不外顯,因此我們在這里只探討其創始人畢達哥拉斯的部分哲學觀點。
我們都知道,畢達哥拉斯是一個著名的數學家,提出了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而他的哲學觀點也與數學密切相關。
畢達哥拉斯發現數與數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平面幾何中勾股定理中,三邊數值之間有著一種獨特的和諧之美。另外他又發現音樂的音程之間也具有一種簡單的規律:一根調和弦如平分其長度,它就會發八度音;減到四分之三則發四度音;減到三分之二即發一個五度音,四度音和五度音又合成一個八度音。
于是畢達哥拉斯將平面幾何與音程之間的數學關系拓展到萬事萬物,試圖用簡單的“數”來解釋復雜的萬物運行變化,提出了“數是萬物本源”的觀點。
據說,畢達哥拉斯與阿那克西曼德有一段師承關系,他的數本源說是對“無定形”的進一步抽象發展。畢達哥拉斯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數來決定的,任何千差萬別的事物背后都有某種數量的關系和規定性,世界是將數按照特定秩序構建起來的,事物的生滅變化始終遵循數的某種規定性。那么數是如何構成萬物呢?
畢達哥拉斯給出了兩種解釋:
一種是還原主義的表達:即萬物由數構成,而所有數都是由“1”這個基本數組成。1是一個基本質點,兩個1(點)構成一條線,三個點構成面,四個點構成體,體再構成水、火、土、氣這樣的基本元素,然后再構成萬事萬物。
根據這個鏈條來看,萬事萬物都是由“1”這個基本數構成的。這種解釋與自然哲學的觀點有些類似,只是將基本構成物質由水、火、土、氣這樣的直觀物質轉換成了“1”這個抽象數字,但整個解釋過程仍然沿襲自然哲學的路線。
另一種是象征和模仿學說:畢達哥拉斯將世界分為奇數和偶數、有定形和無定形、一和多、動和靜等十對范疇,每一個范疇都是對世界的一種抽象化概念,而一個數則對應了相應的范疇。例如,“1”既非奇數也非偶數——真理;“2”——左右搖擺無恒常的意義。
這種解釋方法將世界劃分為不同的維度,每一個維度均由一個數字來代表,具體的事物就變成了對數的模仿,數就生發了世界萬物。這種解釋,把“數”高度抽象化和神秘化了。后來柏拉圖對理念論的分有和模仿學說,在一定程度上就借鑒了畢達哥拉斯的數的模仿生發理論。
畢達哥拉斯的的哲學觀點完全不同于自然哲學將水、火、土、氣這樣直觀的自然物質當作萬物的本源,他將復雜多變的萬物的本質高度抽象概括為“數”,開始試圖用抽象思維把握現象世界背后的本質和規律,可以看作是西方形而上學的肇始。
03艾菲斯學派
赫拉克利特是艾菲斯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學觀點以晦澀深奧著稱,其主要的哲學觀點有三個方面:
火本原說
在上面我們介紹阿那克西美尼的氣本原說時,提到了氣凝結最終化成萬事萬物,而氣的稀散則變成火。赫拉克利特進一步發展了阿納克西美尼的觀點,認為萬物的本源比是一種比氣更稀散的物質,也就是火。
火的狀態有燃燒和熄滅兩種,對應著事物的生成和消亡。火焰熄滅,就變成了世界的萬事萬物,世界被生發而成;萬事萬物燃燒又復歸于火,火焰燃燒,萬物就消亡。世間萬物就在火焰的燃滅間不斷變化。火是一種燃燒狀態,比氣更具有不定性,因此萬事萬物的轉化也是不定的。
萬物皆變,無物常駐
由于萬物的本源是不斷變化的“火”,因此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萬物也都處于一種生生不滅的變化之中,沒有什么東西是永恒不變的,唯有變化本身,即萬物皆變,無物常駐。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很好地說明了他這種觀點。河里的水川流不息,不斷變化,當你第一次踏進這條河與第二次踏進這條河時,河里的水已經發生了變化,所以嚴格來說已經不再是同一條河。
赫拉克利特的主張,說明了客觀事物是永恒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這一普遍真理,而萬物變化的根據,是由于其內在的固有矛盾所致。與此同時,赫拉克利特還強調相對性。比如“最美的猩猩與人相比也是丑的”就是相對性的體現。從中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已經具備了原始的、樸素的辯證法思維,因此他也被后人稱為“古代辯證法創始人”。
邏各斯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事萬物都如火一樣不斷變化,但在這些變化之中是否存在某種具有普遍性和規定性的東西呢?火與萬物的轉化過程是否遵循著某種規律而進行呢?
基于這樣的考量,赫拉特利特從“火本源說”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開始從尋找時間先后上的本源物質轉向探究邏輯上處于萬事萬物運動變化背后的普遍規律,并提出了“邏各斯”(logos)這一哲學概念。“邏各斯”本意是“話語”,話語中包含著意義、概念和邏輯,具有較強的抽象概括能力,英語中“邏輯”(logic)就是根據此演變而來。
什么是“邏各斯”?通俗來理解,就是一種抽象原則,是萬事萬物生滅變化所遵循的恒常法則,萬事萬物無論如何運動變化,都要遵守“邏各斯”而運行,邏各斯是維持萬物皆變背后的唯一的不變。
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從畢達哥拉斯的“數本源說”發展而來,在抽象思維上更進了一步,第一次真正將哲學研究的對象從可見的有形之物轉到了潛藏在事物背后的、無形的規律。“數”只是具體事物剝離了形體之后的量化,而“邏各斯”第一次觸及到了概念本身,深入到了無形之物的內涵。
04愛利亞學派
愛利亞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賽諾芬尼、巴門尼德和芝諾。
克賽諾芬尼
克賽諾芬尼是愛利亞學派的第一位哲學家,他的最大貢獻是摒棄了希臘多神觀念,提出了“一神”理念。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克賽諾芬尼的“一神”理解為傳統希臘多神的替代品,這里的“一神”不是希臘神話中那樣人格化的神。它沒有形體,不是我們的感官對象,而是克賽諾芬尼在觀察了萬事萬物抽象出來的一種力量,是構成萬物,推動世界運轉的原因。
克賽諾芬尼用“一”取代了“多”,用不變不動的一神取代了各式各樣的多神,用抽象的本源力量代替了人格化的神靈。此外,克賽諾芬尼還用歸謬法論證了“一神”是不生不滅,不動不變的永恒存在,對其弟子巴門尼德提出“存在”論影響巨大。
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是前蘇格拉底時期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的存在論思想真正開啟了西方形而上學之路,將古希臘哲學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同時也為柏拉圖的理念論奠定了基礎。
巴門尼德的哲學思想相比其他古希臘哲學流派更為復雜和深奧,由于本文只是針對各流派作簡單介紹,所以不會對其哲學思想進行深入探討。
簡單來說,巴門尼德將克賽諾芬尼的“一神”進一步抽象化,提出了“存在”概念,他認為“存在”是一種不生不滅(時間上永恒)、獨一無二、不變不動的存在(沒有比存在更大的范疇)。我們想象一下,我們感官世界上存在這樣的東西嗎?不存在,具有這樣的特征只能是事物背后的概念,也就是柏拉圖在后來提出的“理念”。
因此,基于這樣的區別,巴門尼德又提出了他的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之分。
“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這是一條真理之路。這里有點類似于形式邏輯的同一律即A=A。這是用一種理智的思維去認識事物,最后就能通向“存在者存在”的光明世界。真理之路就是對“存在”的一種認可。
“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則是一條意見之路。與真理之路相反違反了形式邏輯的矛盾律(即A≠~A,A不能等于非A),因此這條意見之路行不通。
簡單來說,感官只能認識現象,產生不可靠的意見;唯有靠理性才能認識世界的本質,探尋真理。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巴門尼德的真理與意見之路的劃分,除了在探討本體論之外,也開始了向認識論的轉向。
芝諾
芝諾是巴門尼德的學生,并沒有專門的哲學觀點流傳于世,其最大貢獻就是對巴門尼德的存在論思想進行辯護,并提出了四個著名的“芝諾悖論”:阿喀琉斯和烏龜、二分法、飛矢不動、一倍的時間等于一半的時間。
在這里,我們只簡單介紹下第一個悖論——阿喀琉斯和烏龜
阿喀琉斯是古希臘的大英雄,跑得很快。但芝諾通過他的悖論從邏輯上卻論證了阿喀琉斯永遠追不上在他前面的一只烏龜。
他的論證是這樣的,烏龜在阿喀琉斯前面的一點A,如果阿喀琉斯想要到達A,必須要先到達中間的某一點A’,而此時烏龜已經到了B,阿喀琉斯想要到達B,必須要點到達中間的某一點B‘’,如此循環往復,每當阿喀琉斯到達了接近烏龜的某點時,烏龜必然已經到達了下一點。因此,阿喀琉斯永遠追不上烏龜。
芝諾通過這個悖論,是想否定運動的可能性,證明存在本身的不變不動。
從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芝諾悖論將運動分割成無數個瞬間,忽略了運動的連續性,明顯違背了經驗觀察的結果,帶有明顯的詭辯色彩。
總結
蘇格拉底前的這段時間,哲學家剛剛脫離了原始希臘神話的思想束縛,并對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充滿了驚奇,并試圖用理性而非神靈去回答這些問題,去尋找隱藏在事物背后的規律,探尋萬物之初的本源。
但由于所處的環境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在回答方式上這四大哲學流派采取了兩種不同的形式。米利都學派和艾菲斯學派認為構成萬物的本源是更一種更基礎、時間上在先的自然物質,如水、氣、火以及無定等,這些本源的自然物通過聚散離合構成了萬事萬物,這是一種時間上在的生滅變化過程,由于他們認為萬物的本源都是自然物,因此被后人稱為自然哲學學派。
而畢達哥拉學派和愛利亞學派則認為水、火、氣這樣的有形體的自然物質不能稱為世界的本源,世界的本源應該是一種不變不動、不生不滅、永恒存在的東西,基于這樣的考量,畢達哥拉斯提出了數本源說,巴門尼德進一步提出了“存在論”,將萬事萬物的本源抽象為一種獨立于個別事物之外的“概念”,這是一種邏輯在先的本質和規律,具備了原始本體論的哲學思想。
自然哲學此后經過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說,最終在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達到了最高峰,成為了奠定西方唯物主義的根基。巴門尼德的存在論為柏拉圖的理念論提供了理論基礎,成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源頭,并主導了西方千年的形而上學哲學思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