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新世紀的中國文學必將為一個空前燦爛的新時代。
此人是誰?1923年的中國動蕩不安、前途未卜,他為何就敢做出如此預言?
如今他可能已淡出大多數國人的記憶,
但如果時間倒退,回到那個滿目瘡痍的混亂時期,
他在《文學大綱》結尾所留下的這句話,定然深深銘刻在了眾多有識之士的腦海中,
燃起了無數人對中國文學的熾烈激情和堅定信心。
▲鄭振鐸
他是鄭振鐸,是那個年代我國最杰出的文學家之一。
他的《文學大綱》,最初連載于商務印書館的《小說月報》,
不僅面向學者群體,也直接面向大眾讀者。
因此,為了能在當時喚起大眾的興趣,便于向大眾傳輸知識,
僅僅內容詳實、考據嚴謹是不夠的,他還在語言上力求輕松、通俗。
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書中常有大段的原文摘錄。
直到現在,這本書也是我們所有大眾讀者學習中國文學的入門必讀書目。
▲木心
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名聲大噪的旅美傳奇作家木心,對鄭振鐸推崇備至。
木心曾在紐約講授“世界文學史”,他所依據的,就是鄭振鐸的《文學大綱》。
且是木心的文學啟蒙,也影響了他整整一生。
五四一代的學術星火燃燒到20世紀末的大洋彼岸,成就了一段佳話。
鄭振鐸堅定不疑地相信中國文學未來必將閃耀在世界的頂點,
這并非是他一廂情愿,而是他通覽古今、彰往察來的思考成果。
在幾乎同一時期,同樣有人不約而同地提出過這樣的預言:
中國文學這一期的生命,將會再綿延七八百年到一千年之久,其內容之豐富,澫駕漢唐,是可以預言的。
——羅庸《中國文學史導論》
▲羅庸
提起這位羅庸,大家可能同樣不太熟悉,但提起他曾任教的學校,
相信大家一定醍醐灌頂,那就是西南聯大。
羅庸是畢生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一代名家,曾在西南聯大講授文學課。
他是西南聯大標志性人物之一,也被譽為“西南聯大最為叫座的講課人”。
▲朱自清、羅庸、羅常培、聞一多、王力在西南聯大的合影
而他的《中國文學史》導論,
便是由他在北大、西南聯大等高校的講稿匯集而成,
是一本凝結了他畢生心血的巨著,也是寫給我們大眾讀者的入門必讀名作。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獨到而深刻的思考,
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文學的堅定信心并非只是頭腦發熱喊出來的,
而是用深邃的歷史眼光窺見的:
我們現在站在后期的開頭,前期的結尾,正當東西文化交流之會,
我們應當根據舊有文學的遺產,接受外來文學的新生命,創造前所未有的現代文學……
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文學的熱愛和信心是理性的,是有實打實的依據的:
我一向對于現代西洋的新史學,他們那種科學的精神,極表敬佩;
但就我個人的興趣言,我治史的度態,寧愿取法于中國的古人。
新史學只是史料學,僅能用之于史料的整理;
而中國傳統的史學,卻是要人通觀概覽,彰往察來。
其實不僅是他們兩位,還有諸多學者名家,比如魯迅,比如胡適……
他們都對中國文學懷有深厚的熱忱,
他們也深知文學對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于是他們畢生鉆研,寫出一部部將中國文學的發展與內涵傳遞給普羅大眾的著作。
然而,對于我們普通讀者來說,
若想把他們的著作全部收入囊中甚至全部吃透,是一件吃力的事,
也是不必要的,我們需要的,是有專業的機構和人員,
來幫助我們把這些著作進行系統的編排,把其中精髓的、通識性的內容匯集到一起。
今天要推薦的這套書,我覺得它做到了,就是這套《中國文學通識》:
14位大師共著,專為大眾讀者量身編著
書中收錄了足足14位文學名家的寫給大眾的14本通識性著作,
其中就包括我們剛剛提到的那兩本。
從這套書中,我不僅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了系統的了解,
還在對比中直觀地感受到了諸位大師群星閃耀般的治學思想,
進而更是讀懂了中國文學的深厚內涵,感悟到了文學對人的重大意義。
這套《中國文學通識》一共有三冊,
其中第一冊《中國文學通識》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
對中國文學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講解,
而文學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板塊——詩詞和小說,
則分別有第二冊《中國詩詞通識》和第三冊《中國小說通識》進行單獨講解。
▲《中國文學通識》
首先第一本《中國文學通識》的作者,除了鄭振鐸和羅庸以外,還有錢鍾書之父,著名的古文學專家錢基博;
▲錢基博
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文學史》作者李長之,
▲李長之
以及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著名散文家,曾任清華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
▲朱自清
之前也并非沒有同類型的書籍,只是基本都是令人望而卻步的大部頭,
沒有從大眾讀者的角度進行過適當的編排,完全不適合用作入門讀物,
即便讀者們是咬牙堅持讀下去了,那感覺也猶如大水漫灌,
真正能吸收到腦子里的知識少之又少。
而這套書則真正做到了刪繁就簡,
只取名家們最專業領域的代表作中的精髓,又對這些內容進行了系統化的編排,使其兼具通俗性和知識性。
▲《中國詩詞通識》
我們以第二本《中國詩詞通識》為例。
這本書把中國詩詞系統性地劃分為四個章節:
詩經、楚辭、唐詩、宋詞。而每個章節所選取的都是最專業、最具代表性的名家之作。
首先詩經這一章的作者是流沙河,流沙河先生出生于1931年,
他鐘情詩歌,畢生鉆研中國古詩詞,新中國的第一個官辦詩刊——《星星》詩刊就是他一手創辦的。
而眾多古詩詞中,他對《詩經》的熱愛和鉆研又是獨樹一幟、非常人所能比擬的。
他曾在成都圖書館開壇講授《詩經》,座無虛席。
因此,他在這套書中當仁不讓地占據了詩經這一章的席位。
▲流沙河在講授《詩經》
而第二章楚辭的作者,是著名的文史學專家胡小石先生,他曾任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與陳中凡、汪辟疆并稱南大中文系“三老”。
他雖是詩歌、小說、戲劇、書畫……無所不通,可是其中尤以楚辭最為精到,
他的《楚辭專論》曾是南京大學最炙手可熱的一門課程,后來被整理成書。
因此來講楚辭的人,非他莫屬,楚辭這一章的內容選取自他的《楚辭專論》,再合適不過了。
▲胡小石
第三章是唐詩,相信你一定會想:
中國的唐詩專家這么多,怎么能挑出來個第一呢?
如果僅從學術角度來挑,肯定是挑不出來的,
不過如果考慮到要兼具通俗性和知識性,要適合大眾讀者閱讀的話,那非施蟄存莫屬,
他不僅是一位文學家,還是一位詩人,
他對唐詩的熱愛和研究都出類拔萃,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唐詩百話》。
這本書賞析了大量的經典唐詩,解說中又極富詩意和情趣,經久不衰,受到學者和讀者們的一致盛贊。
▲施蟄存
第四章宋詞的內容選自龍榆生的《詞學十講》,你如果對他有過了解的話,相信你一定會拍案叫絕。
他的詞學成就,與夏承燾、唐圭璋并稱,是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師之一。
一般人講宋詞只講詞句的含義,可他不僅如此,
還講解了詞的韻律、比興、去聲等等方面,全方位地讓我們體會到宋詞真正的魅力。
▲龍榆生
▲《中國小說通識》
第三本《中國小說通識》也是名家名著云集,
不僅收錄了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還收錄了胡適的《紅樓夢考證》
以及中國公學教授胡懷琛的《小說研究》,
古典小說研究專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周先慎的《章回小說》,
以及當代著名小說家、復旦大學教授王安憶的《小說課堂》。
名家、名著配名匠
這套書出自國內知名設計師之手,在裝幀設計上也是驚喜滿滿。
典藏版禮盒裝幀精美典雅:
▲《中國文學通識》(全三冊)典藏版
雙封面設計,護封采用專色印刷,色彩鮮明飽滿,又不失古樸韻味:
▲《中國文學通識》(全三冊)典藏版
翻開每本書,我們都可以看到隨書附帶的全彩名畫。有代表了魏晉風骨的《竹林七賢圖》:
有元代張渥繪制的《九歌圖》:
有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清代孫溫繪制了36年的紅樓夢配圖:
▲《紅樓夢》配圖
此外,還有隨書附贈的名家藏書票,供我們收藏玩味:
▲《中國文學通識》(全三冊)典藏版藏書票
讀透中國文學的深厚內涵
回到開頭的話題,是什么讓這些先輩們對中國文學寄予厚望呢?
是什么讓他們義無反顧、前赴后繼地投身中國文學研究呢?
提起中國文學,人們常常用“經典”“博大精深”“內涵深厚”來形容,
可照比西方來說,我們的文學究竟經典在哪,深厚在哪呢?
我想告訴大家,關于這些問題,大師們也早早地在書中給出了答案。
比如鄭振鐸在講述隋唐時期,開元天寶時代時曾說:
……也沒有一個時代,更曾同時挺生那末許多的偉大的詩人過的!然而,她只是短短的四十三年!希臘的悲劇時代,英國的莎士比亞時代,還不只是短短的數十年么?
比如流沙河在講《詩經》時這樣說:
誰說中國沒有史詩?這首《緜》就是周部族的史詩。這里有部族的發祥,也有國家的奠基,還有各種熱烈動人的場面描寫,而且寫得非常宏大、很有氣勢,另外還包括生動有趣的故事傳說。雖然它不像《荷馬史詩》那樣去寫征服和戰爭,但同樣是英雄史詩,是我們東方的英雄史詩。
比如胡小石在講楚辭時評價屈原:
屈原在屢遭打擊后,為了國家利益仍然和黑暗勢力抗爭,至死也要死在祖國。屈原以他的詩歌展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沾溉后世,這真是我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奇跡。
等等類似的答案還有很多,大家可以去書中自由探尋。
參透文學對人的重大意義
那么,時至今日,讀中國文學能帶給我們什么呢?
我想說,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人們就連閱讀也充滿了功利性,那些號稱“速成”“一讀就懂”的書籍逐漸成為了主流,
而需要下功夫去細細品味的中國文學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
實際上,功利化的閱讀只會讓我們在功利的漩渦里越陷越深,
而真正可以提升我們精神層次的,只有中國文學。
正如巴金所說:
人為什么需要文學?
需要它來掃除我們心靈上的塵垢,需要它給我們帶來希望,帶來勇氣,帶來力量。
我為什么需要文學?我想用它來改變我的生活,改變我周圍的環境,改變我的精神世界。
此外,在這套書中,羅庸先生說:
“一部文學史就是一部民族內心發展史。”
木心也曾說:“文學的最高意義和最低意義,都是人想了解自己。”
所以文學是直擊內心的,
讀文學史也就是在探究我們民族和心靈最隱秘的變遷史,同時也能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自我。
關于詩詞的意義,流沙河先生在書中說:
詩歌這個東西,是所有自我娛樂活動中最高級的,它可以讓你進入一種不可替代的心境和感受之中。
實際上,詩對我們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任何一首詩,都很難收到什么現場效果,不是說讀了哪一首詩,你的覺悟就提高了,突然就懂得了很多東西。
不是這樣的。詩是慢慢浸潤你,慢慢地改變你的靈魂,使你變得有趣味,變得高雅起來。詩歌的價值就在這里。
小說則可以豐盈我們的頭腦,拓寬我們精神世界的疆域。
王安憶這樣說:
小說不是現實,它是個人的心靈世界,
這個世界有著另一種規律、原則、起源和歸宿。
但是筑造心靈世界的材料卻是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現實世界。
小說的價值是開拓一個人類的神界。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更遠、更美好的風景。
關注公眾號“詩意文化館”
即可查詢訂單跟蹤物流
▼添加我,拉你進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