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浩瀚星空中
總有一些璀璨星辰
以其非凡的光芒
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依克唐阿
這位從吉林市走出的“虎將軍”
便如一顆耀眼之星
他熾熱的家國情懷
穿越千年風雨
在代代傳承之中歷久彌新
01
后人的緬懷:
一封信箋上的家國記憶
2024年2月,一封從南到北、跨越千里郵遞的信件,靜靜地躺在吉林市政協主席李富民的辦公桌上,落款是“張連山之侄溫田茂(91歲)敬書”。
位于吉林市船營區松江中路61號的張連山府邸(原依克唐阿故居),南臨松花江,西隔和龍街與市政府為鄰,被吉林市人親切地稱為“小黃樓”。
▲ 圖源/吉林市行
這座建筑中,曾走出一位在抗擊沙俄和日本侵略的斗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虎將軍”,他的名字叫依克唐阿。
02
虎將熱血:
從白山黑水到甲午戰場
依克唐阿的一生,是一部濃縮的晚清邊防抗爭史。
6歲痛失雙親,他被伯母接去撫養。少年習武,他性格剛毅,身體健壯,能吃苦,很上進,1852年,依克唐阿便以“馬甲”(兵丁)的身份被編入滿洲八旗軍。
同治五年(1866年),由于依克唐阿戰功卓著,同治賜其“法什尚巴圖魯”稱號,意思是“忠誠的勇士”。
▲油畫《威震東疆——吳大澂系列組畫之展威》
1876年,依克唐阿因征戰有功,遷任盛京將軍,1877年,兼幫辦吉林邊務事宜。由于留戀家鄉,依克唐阿把他的家安在吉林省城江沿(今吉林市松江中路)。
▲油畫《樽俎折沖——吳大澂系列組畫之談判》
光緒十二年(1886年),他與欽差勘界大臣吳大澂一道據理力爭,將土字牌從沙草峰址,向南移至圖們江口臥峰北端,為中國爭回了被沙俄方非法侵占的黑頂子地方。
▲油畫《山河在望 吳大澂系列組畫之監立“土字牌”》
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奉命率兵與提督宋慶守鴨綠江防線,面對日軍炮火“往來督隊,親冒子彈”,雖戰敗,仍奏請,甘愿“毀家紓難”,將所積俸銀3萬兩購買軍器,報效朝廷。
史書中的寥寥數筆,卻藏著無數驚心動魄的瞬間:他曾帶領全軍以刀刺臂,滴血為誓,要與敵軍決一死戰;也曾在奏折中疾呼“民為國本,救民為先”;他主張堅持抗日,反對議和,表示愿“督率所部,誓死疆場,以圖恢復。倘行不踐言,日久無效,誓不生還”。
這些用熱血寫就的篇章,在百年之后依然滾燙。
03
歷史照進現實:
一座城市的精神作答
“尊重歷史、落實政策、人民高興。感謝政府之舉措。讓九泉之下張連山曾祖父依克唐阿將軍欣慰。”
溫田茂老先生的信,是一個家族對先烈的追思,更是一座城市與英雄的對話。
▲張連山之侄 溫田茂
2024年2月,張連山府邸對外開放。這座風格獨特,充滿了文藝氣息的建筑,不再是塵封的歷史標本,而是江城人觸摸家國情懷的窗口。
“把我們的民族英雄都發掘出來,叫我們的后代,要追隨英雄奮斗。”
自2023年啟動“博物館之城”建設以來,吉林市通過活化歷史建筑、修繕遺跡,打造街頭的文博場所等,將文博網絡越織越密,讓英雄精神融入城市血脈,伴隨時代的風云變幻,使吉林大地上的精神火種,在歲月長河里代代賡續、綿綿傳承。
記者手記:
依克唐阿一生保家衛國,在抗擊沙俄與日本侵略的斗爭中,金戈鐵馬,戰功赫赫,是晚清邊防抗爭史的生動寫照。
如今,當我們將目光聚焦于依克唐阿的后代,91歲的溫田茂老先生那封跨越千里的感謝信,滿含著家族對先烈深沉的追思,也讓我們得以一窺這座城市與英雄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
從百年前為民族獨立而舍生忘死的革命先烈,到如今為國家繁榮于一線拼搏的無畏勇士,現代世人,深受時代英雄的感召,心向光芒,則步履堅定,以實際行動凝聚磅礴力量,讓家國情懷的火炬燃燒愈發熾烈。
來源:吉祥新聞綜合整理吉林文脈、吉林市行、吉林新聞聯播等
初審:張楠
復審:曲翱
終審:陳尤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