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的倫敦郊外飄著細雪,李鴻章裹著貂皮大氅,手指被英國濕冷的空氣凍得發僵。
軍工廠老板馬克沁搓著手哈氣,指著眼前這挺黑黝黝的鐵家伙笑道:"中堂大人,這寶貝半分鐘能打斷腰粗的大樹!"話音未落,槍口噴出的火舌就把三十米外的橡樹攔腰斬斷,木屑像雪花般簌簌落下。
李鴻章手里的暖爐"當啷"掉在地上。
他在《泰晤士報》記者拍下的照片里總繃著臉,可這會兒眼珠子瞪得溜圓,三年前黃海上的炮聲猶在耳邊,要是北洋水師有這等利器,何至于讓日本人的"吉野號"耀武揚威?
"方才打了多少發?"他顧不得撿暖爐,辮子梢都沾了雪水。
"三百發!"翻譯剛說完,就聽見老頭兒倒吸涼氣:"這得糟踐多少銀子吶?"
黃馬褂里的算盤
其實李鴻章兜里揣著慈禧的密旨:"西洋奇技可酌情采買"。可自打五年前修頤和園挪了海軍經費,戶部的賬本早成了燙手山芋。
去年《馬關條約》賠出去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于朝廷十五年的歲入。
馬克沁不知道,眼前這位顫巍巍的老頭剛在德國克虜伯工廠砍價,十二門新式岸防炮硬是被他磨下三成價碼。
此刻他摸著機槍水冷管,心里撥的卻是另一把算盤:一發子彈頂五斤白面錢,這"鐵掃帚"掃上半個時辰,夠京城百姓吃半月賑災粥。
電視劇《走向共和》里有段戲特傳神:李鴻章對著滿朝文武吼:"買炮的錢要從牙縫里省!"可轉頭就給老佛爺送翡翠屏風賀壽。這憋屈勁兒,跟他在倫敦攥著機槍扳機發抖的手一模一樣。
子彈打穿的遮羞布
那年頭北京城流行個笑話:八大胡同的姑娘都認得洋槍型號,因為總有兵爺拿軍餉押槍換春宵。
金陵制造局倒是仿制出三十挺"賽電槍",可工匠把德國圖紙上的鋼制零件換成熟鐵,打兩梭子就卡殼。
李鴻章何嘗不想多買?甲午年平壤戰役,清軍用的加特林機槍突突冒火,愣是把日軍堵在山溝里三天。
可子彈打完那日,葉志超帶著官兵撒丫子跑出朝鮮速度創紀錄。老李在奏折里寫:"非器不利,實彈盡而氣泄也",這話藏著多少心酸?
倒是東洋人學精了。
日俄戰爭時,乃木希典用馬克沁在旅順屠了兩萬俄軍,轉頭就把繳獲的機槍架在臺灣總督府,那槍身上還刻著"金陵制造局光緒二十四年造"。
如果歷史有扳機
1997年香港回歸前,九龍寨城拆遷隊挖出個鐵匣子。里頭除了發黃的《馬克沁采購清單》,還有張泛潮的便箋:"此物甚利,然糜費過重,暫購三挺試之"。落款正是李鴻章的花押。
史學家總愛假設:要是當年買上三百挺會怎樣?看看非洲戰場就明白,1893年,50個英國兵用四挺馬克沁屠了3000祖魯勇士,子彈錢還沒頤和園一塊太湖石貴。
可大清的問題從來不在幾桿槍,紫禁城里老佛爺正讓太監扮觀音菩薩呢,昆明湖上的石舫倒是德國進口的,可那玩意能擋炮彈嗎?
真給淮軍配上自動機槍,保不齊葉志超們逃命時多幾件累贅。電影《甲午風云》里有句詞兒特扎心:"炮彈里裝沙子的事兒,比日本人炮彈還準!"
馬克沁后來跟朋友喝酒吹牛:"那中國老頭哆嗦得像片樹葉"。
他哪知道,李鴻章哆嗦的不是身子,是算盤上怎么也湊不齊的軍費。老李回國前還是咬牙買下三挺機槍,藏在運絲綢的箱籠里,江南制造總局的工匠們拆開一看,膛線都快磨平了,敢情是英國人的二手貨。
二十年后,北洋軍在灤州兵變用上民24式重機槍,那子彈嗖嗖的跟潑水似的。可你猜怎么著?張勛復辟時,辮子兵把機槍架在紫禁城頭,打的還是自家百姓。
如今軍博里那挺"光緒年制"馬克沁,扳機上還留著道指甲掐痕。
導游說這是李鴻章試槍時掐的,其實哪是呢?那是1987年拍《北洋水師》時,陳寶國入戲太深給掐的。倒是有件真東西,大沽炮臺遺址挖出的子彈殼,底火凹痕整整齊齊,全是當年沒舍得打的訓練彈。
歷史就像那挺總卡殼的仿制機槍,啞火的時候比響的時候多。李鴻章那句"太快太貴",說到底不是嫌槍貴,是嫌這破船補窟窿的銀子,怎么填都填不滿啊!
參考資料標注:
1. 《李鴻章歷聘歐美記》中華書局,1997
2. 倫敦《泰晤士報》1896年報道原件影印
3. 電視劇《走向共和》《甲午風云》場景還原
4. 《清史稿·兵志》機槍采購檔案
5. 馬克沁公司1896年銷售記錄(大英博物館藏)
6. 《江南制造總局仿制檔案》上海市檔案館
7. 日本防衛省《日清戰爭史料匯編》
8. 《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出版社
9. 《金陵兵工廠史料》南京出版社,2005
10. 《馬克沁機槍與近代中國》清華大學學報,20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