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干沙漠,作為中國最大的流動沙漠,多年來一直對周邊地區產生著深遠的影響。2025年,新疆將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生態治理列為年度生態建設的核心任務,以“一圈、兩區、三線”為主戰場,計劃全年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1194.01萬畝,其中沙漠邊緣阻擊戰治理面積達844萬畝。
(且末縣“堅決打贏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宣傳標語。李湘玥攝)
通過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光伏治沙等綜合措施,新疆致力于構建堅實的綠色防護帶,以有效遏制沙漠擴張,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區域生態安全水平。這場生態治理戰役不僅關乎新疆的生態安全,更對全國的生態屏障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賦能:為沙漠治理提供創新動力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生態治理中,科技創新成為關鍵驅動力,為防風治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和田地區積極探索生態治理與科技手段的結合。于田縣萬花園沙產業實驗田采用“喬灌結合、喬藥結合、灌藥結合、林藥間作”新模式,種植銀杏、酸棗等喬木和紅柳、梭梭等灌木樹種。通過鋪設高立式沙障和草方格,結合有機肥和鋸末改良土壤,有效穩固沙丘并提升植被覆蓋率。此外,民豐縣還利用蘆葦編織沙障,采用“腳踩式”施工法,日均作業量可達1000平方米,大幅提升了治沙效率。
(且末縣退役老兵萬畝生態治沙基地肉蓯蓉豐收情況。李湘玥攝)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則采用“工程固沙+生物治沙”模式,鋪設草方格沙障并種植耐旱植物,同時在梭梭林下種植肉蓯蓉,發展特色沙產業。且末縣老兵治沙隊隊長田野表示:“我們創新采用‘生態+產業’發展模式,不僅注冊‘塔漠從容’商標,還發明了圓盤式肉蓯蓉精播及有機肥施肥一體機等6項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
(中電建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產業園區光伏板建設情況。圖片來源:中電建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產業園區)
阿克蘇地區在沙漠治理中則重點引入了光伏治沙技術。在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產業園區,通過鋪設光伏板擋風、草方格阻沙和種植梭梭林帶防風固沙,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發電效益的雙重目標。項目投產后,年發電量可達4.2億千瓦時,可供42萬人使用一年。
生態經濟:實現綠洲與產業的共生共榮
(于田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江東輝介紹肉蓯蓉。李湘玥攝)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于田縣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范標桿區,于田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江東輝在肉蓯蓉種植基地現場演示了采挖過程。他介紹,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梭梭根部的中藥材,兼具防風固沙和藥用價值,被譽為“沙漠人參”?!胺N植肉蓯蓉不僅能有效固定流動沙丘,還能為當地群眾帶來收入。”江東輝表示,于田縣通過“梭梭+肉蓯蓉”的種植模式,既改善了沙漠生態環境,又推動了特色產業發展。
且末縣則積極發展當地旅游業,將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自然景觀和河東生態治沙林有機結合。每年舉辦一些獨具特色的沙漠箜篌音樂晚會、沙漠篝火晚會、沙漠越野等娛樂活動助力當地特色旅游業。
阿克蘇地區則通過生態治理推動了林果業和沙產業的協同發展。在拜城縣種植吊干杏、酸棗等經濟林木,同時在林下種植打瓜、甜菜等耐堿作物,形成了立體防護體系。
多元共治:凝聚守護沙漠邊界的強大合力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通過出臺《關于支持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九條措施》,為生態治理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各地政府通過規劃引導、項目支持、技術指導等方式,推動了生態治理項目的實施。其中,和田縣政府持續鼓勵群眾參與防沙治沙工作,結合本地實際,按照種植面積、模式和樹種積極申請各項補助資金。目前,已成功申請第一批補助資金1535.95萬元,覆蓋面積9941畝。
企業投資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治理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新疆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50萬元開發1000畝土地,試種37種中藥材,如銀杏、酸棗等,通過鋪設沙障、施用有機肥等措施,篩選適合本地的藥材品種,逐步規?;茝V,穩固沙丘,帶動產業發展。
唐農萬物(且末)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與阿克蘇國企合作種植沙棘、沙棗,與農科院合作試種羅布麻,取得成效后擴大至5萬畝,同時引進蛋白桑種苗,緊密圍繞市場需求,確保生態治理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拜城豫信農林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08億元建設酸棗種植項目,規劃種植面積7800畝,采用滴灌技術,配套建設加工廠房,打造酸棗全產業鏈,預計每年帶動就業6000人次,產值達3500萬元,加工車間建成后產值將增至5000萬元。
(于田縣萬花園沙產業實驗田內農戶在檢查滴灌水管。李湘玥攝)
與此同時,廣大農戶積極參與治沙項目,實現了“綠富同興”。和田縣按照“誰投資、誰種植、誰受益、誰管護”的管理理念,實行“劃地到村、承包到戶、確權到人”管理模式,將靠近農區的國有未利用沙地劃撥給村,村集體再低價承包給有治沙意愿農戶,每戶30至50畝,不“壘大戶”,農戶自主申請治理沙地發展沙產業,而在治理方面無投入資金、種植水平欠缺的農戶,可入股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共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贏”。
阿熱勒鄉則在保障設備設施的基礎上,推出惠民政策,每畝地給予3-4元補貼或免除三年租金,由群眾自由選擇,確保政策最優化。截至目前,已有230余戶種植大戶承包了2.9萬余畝土地。
隨著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全面展開,科技創新、生態經濟融合以及多元主體的參與,共同構成了這場生態保衛戰的核心力量。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企業的創新推動和民間的積極參與下,曾經風沙肆虐的沙漠邊緣正一步步轉變為生態與經濟共生的綠洲。
這場生態治理不僅是一場技術與自然的博弈,更是一場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綠色革命,它不僅改變了沙漠的面貌,更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為子孫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綠色財富。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記者毛衛華|李湘玥)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