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大運營商均發布了2024年年報,其中以中國移動(600941.SH,0941.HK)業績最為突出。
01
營收萬億,高于電信聯通之和
2024年,全年營業收入為10408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主營業務收入8895億元,同比增長3%,歸母凈利潤1384億元,同比增長5%,公司凈利率達13.3%。
按此計算,中國移動平均單日凈利潤可達3.79億元,真正做到了“日進斗金”。
在收入構成中,個人市場收入為4837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54.38%,是最為主要的收入來源。2024年,移動客戶突破10億戶,ARPU(平均每月每戶收入)繼續保持行業領先,為48.5元。
對比其他兩家運營商,中國電信(601728.SH,0728.HK)、中國聯通(600500.SH,0762.HK)2024年營收分別為5236億元、3896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30億元、90億元。中國電信的凈利率為6.3%,只有中國移動的一半水平;而中國聯通凈利率僅為2.3%,不及中國移動的零頭。
此外,中國電信的移動用戶ARPU為45.6元,低于中國移動的48.5元,中國聯通則未披露ARPU相關數據。
但個人業務的占比過高,以及移動用戶ARPU的下降趨勢,也為中國移動未來業績埋下隱憂。
2021年-2024年,中國移動的移動用戶ARPU分別為48.8元、49元、49.3元、48.5元,在2021年以后僅維持微弱增長,而2024年開始進入下降通道,這一趨勢目前看來很難逆轉。
眾所周知,移動資費最主要的是語音通話和流量費用這兩部分。受到微信語音等新的通訊方式的沖擊,近年來移動用戶MOU(平均每月每戶通話分鐘)在持續減少,2021年降幅為1.3%,到了2024年降幅擴大到了8.3%。
但前幾年ARPU之所以未下降,是受益于5G普及,流量資費的高速增長抵消了語音通話下降帶來的損失。
2021年,中國移動的用戶DOU(平均每月每戶手機上網流量)增速為34%,2022、2023年也保持了12%左右的增長,因此總體的移動用戶ARPU仍能維持微弱增長。
但在2024年情況發生了變化,DOU增速一下子掉到了0.1%,非常乏力,而MOU的降幅還在擴大,兩相疊加,ARPU的下滑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造成這一結果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伴隨著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無線互聯網的覆蓋不斷加大,用戶對于使用手機流量的需求有所降低。
其次,“攜號轉網”等政策使各家運營商之間競爭加大,通過降低資費等方式吸引和維持客戶,成為一種營銷手段。
第三,近年的消費環境下,用戶對于資費價格更為敏感,對話費流量套餐的選擇更趨理性。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移動作為規模最大的運營商,與作為消費者的用戶之間的博弈,勢必會更加激烈。
現下對該公司日益增多的用戶投訴便是這種矛盾的體現。
02
話費套餐怎么就改不了?
近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移動用戶發現,這家運營商在為用戶辦理資費套餐時,存在嚴重的“雙標”行為。
一方面,用戶經常會接到大量自稱是移動公司、但實際上來自于外部代理商的電話,其主要目的是推銷各種高價資費套餐、寬帶業務或捆綁銷售手機等通訊產品。在這種場景下的業務辦理一般較為便捷,套餐辦理效率極高。
但另一方面,用戶如果想下調資費標準,選擇更加便宜的套餐,則困難重重。投訴網站及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均不乏此類投訴。
在黑貓投訴網站上,與移動套餐有關的投訴多達9萬多條,其中大部分與移動公司在降低資費套餐方面的推諉低效有關。
這些海量的投訴中,一個較為普遍的共識是,話費套餐可以改高,但很難改低。降低套餐價格的操作非常繁瑣,不像過去直接在app操作即可,現在要提供各種資料,或需等待10086回電,或者要求去線下辦理。
一位上海移動的用戶李先生告訴筆者,他此前使用的一直是全球通168元5G智選套餐,每月包含450分鐘通話和30G國內流量。后來經朋友提醒,他發現該套餐資費較貴,且套餐內的資源根本用不完。
于是李先生致電10086要求降檔更換至99元套餐,接線的客服稱自己沒有權限辦理,需要等待10086專人回復才能更改套餐。但此后便再無下文。李先生前后三次致電移動客服,對方均表示已記錄下其需求,會在48小時內回電辦理。然而,直至收到次月話費賬單,也沒能更改成功。
據澎湃新聞2024年7月“中國移動資費降檔難”相關報道,除了資費降檔難,中國移動還存在8元“保號”套餐層層設限、不投訴不辦理等問題。
8元套餐是中國移動最低價位的套餐,網友俗稱其為“保號”套餐。2018年該套餐曾一度被中國移動下架,重新上架后正常渠道也很難辦理成功。因此,網上甚至出現各種“攻略”,交流辦理“保號”套餐的方法,連百度AI都能專門給出一系列建議。
更有甚者,協助辦理“移動降月租”居然發展成為一項收費的灰色“中介”服務。
這樣的用戶生態,讓中國移動面臨兩難:要么損失口碑,要么損失業績。在其10億用戶體量上,如果每人每月少付10塊,一年就是1200億!
正如前文所述,龐大的個人用戶基數,對該公司猶如一把雙刃劍,既是撐起萬億收入的基石,也可能造成千里之堤的潰塌。
然而,面對消費者的正當訴求,“拖字訣”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在這場博弈之中,一邊是用戶權益,另一邊是企業利潤。
對于中國移動而言,這不會是一個輕松的選擇。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操作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