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貴州畢節市一場荒誕的“三人婚禮”策劃,在網上引發軒然大波。由新郎前妻與現任未婚妻共同參與的“婚禮”邀請函曝光后,婚禮迅速被有關部門叫停。盡管警方確認三人拍攝婚紗照不違法,但這場披著“娛樂”外衣的炒作,實則暴露了法律模糊地帶下的道德失守以及流量經濟對倫理的踐踏。當婚姻淪為炒作工具,鬧劇留給社會的不僅是笑料,更是一面照妖鏡。
網上流傳的"婚禮"邀請函
事件中最具爭議的并非法律層面的“違法”,而是對傳統婚姻倫理的挑戰。根據警方回應,三人拍攝婚紗照的行為并未觸犯法律。但法律未禁止的行為是否就意味著社會可以接受?筆者認為,公開宣揚“一夫二妻”的婚禮計劃,顯然違背了《民法典》中“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更沖擊了社會公序良俗。我們必須清醒:婚姻不是行為藝術,法律底線之上還有更高的文明標尺。
當事人將“三人婚禮”包裝為“鬧著玩”,實則是對公共秩序與私人領域界限的試探。婚姻自由的本質是指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不受外力干預和強制,自主決定自己的婚姻意愿的自由??芍橐鲎杂梢彩窃凇胺梢幎ǖ姆秶鷥取钡?。而婚姻登記制度作為國家管理的基石,其嚴肅性不容戲謔。若允許此類“婚禮”堂而皇之進入公共視野,不僅可能誤導公眾對婚姻的認知,更會引發效仿,導致社會價值觀混亂。因此,有關部門的及時介入并非“多管閑事”,而是對公共秩序的必要維護。
另外,這場鬧劇的背后,還暗藏著“流量至上”的網絡生態邏輯。從精心設計的“三人婚紗照”到高調發布“婚禮邀請函”,每一步都精準踩中獵奇、爭議的傳播爆點。當事人或許深諳“黑紅也是紅”的流量法則,試圖以挑戰倫理的方式博取關注。然而,這種以消解社會價值為代價的“炒作”,暴露了部分人為了名利不擇手段的畸形心態。平臺與公眾需共同抵制此類“審丑”營銷,避免淪為流量的共謀者。
據報道,經民警教育勸導,原定4月19日的三人婚禮計劃取消,涉事酒店也發布聲明稱取消本次婚禮預訂?!叭嘶槎Y”的鬧劇雖已落幕,但其留下的思考遠未結束?;橐龅谋举|不僅是法律契約,更是情感承諾與社會責任的象征。真正的婚姻應建立在愛與責任之上,而非淪為炒作噱頭或利益交換的工具。平臺須為炒作倫理底線的行為設置“流量斷點”,公眾更需反思“娛樂至死”背后的精神空虛。只有守住這條底線,文明才不會在笑聲中滑向深淵。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評論員 陳勇
校對 盛媛媛
編輯 丁皓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