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秋水仙堿作為一種抗炎藥物,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潛力正逐步顯現。
撰文:小凡
近幾十年來,全球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防治取得重大進展。其中,他汀類藥物的廣泛應用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極大地改善了ASCVD患者的預后。
但ASCVD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嚴峻現實促使學界持續深入地探索和識別ASCVD的殘余風險。隨著基礎和臨床研究的進展,ASCVD的“炎癥理論”也逐漸獲得了學界的關注和認可。
2017年在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年會上公布并同步發表于國際醫學權威雜志
N Engl J Med的 CANTOS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 [1] 。該研究首次證實,在標準治療的基礎上,使用 IL - 1β單克隆抗體能夠進一步降低合并超敏C反應蛋白(hs - CRP)升高(>2mg/L)的心梗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為ASCVD炎癥假說提供了直接的循證證據 。
此后,COLCOT和LoDoCo2研究相繼開展,分別評估了臨床常用抗炎藥秋水仙堿在心梗和慢性冠心病中的治療獲益與安全性。基于COLCOT、LoDoCo2等研究的成果,低劑量秋水仙堿(0.5mg/d)成為首個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抗炎藥物,這標志著心血管抗炎治療領域正式開啟[2,3]。
2025年3月29日至31日,在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年會上的Featured Clinical Research IV專場上,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Matthew J. Budoff教授分享了EKSTROM研究的最新結果。這一研究成果為秋水仙堿在心血管疾病抗炎治療中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有力證據。
研究設計和觀察指標
EKSTROM研究旨在評估在穩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與安慰劑相比,低劑量秋水仙堿(0.5mg/d)對動脈粥樣斑塊進展的影響。研究主要入選標準如下:
年齡30~85歲;
經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CT造影或冠狀動脈鈣化積分(Agatston積分>400)確診冠心病;
病情穩定至少6個月;
無其他合并癥且無秋水仙堿使用禁忌證等。
排除標準包括:孕婦、哺乳期婦女或可能在研究期間考慮懷孕的婦女;血清肌酐>150μmol/L或估計腎小球濾過率(eGFR)<50ml/min/1.73m2;嚴重心力衰竭[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Ⅲ~Ⅳ級];可能需要治療的中度或重度瓣膜性心臟病。
研究設計見圖1,參與者按1:1隨機分至安慰劑組或低劑量秋水仙堿組。研究隨訪52周,采用連續冠狀動脈CT造影(CTA)評價動脈粥樣斑塊的體積和成分。
圖1:EKSTROM研究設計
研究共納入84名參與者,進行基線CTA檢查后隨訪觀察,每組各有6名參與者失訪,最終共72名參與者完成了為期1年的試驗。兩組參與者在基線時的人口統計學和臨床特征相似,在他汀類藥物使用類型上也無統計學差異(詳見圖2)。
圖2:參與者基線特征
低劑量秋水仙堿影響穩定性冠心病患者斑塊進展
研究隨訪1年,其結果顯示:
▌斑塊體積與成分
低密度斑塊(low attenuation plaque,通常定義為斑塊內有>1mm2的區域測得CT值<30HU)是研究的主要關注點,但研究中兩組參與者的低密度斑塊的動脈粥樣硬化體積百分比(PAV)均較低,且無統計學差異(p=0.344,圖2)。而在斑塊總體積上,與安慰劑組相比,低劑量秋水仙堿組PAV下降1.1%(p=0.015)。在斑塊組成成分上,與安慰劑組相比,低劑量秋水仙堿組致密鈣化斑塊的PAV顯著降低0.9%(p=0.009)。此外,在非鈣化斑塊、纖維脂肪斑塊及纖維斑塊體積上低劑量秋水仙堿組有降低趨勢,但均未達到統計學差異。
圖3:兩組斑塊體積與成分變化
▌hs-CRP水平
在1年的隨訪時間內,安慰劑組的hs-CRP水平未出現顯著變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低劑量秋水仙堿組的hs-CRP水平隨著治療時間的推移呈現出逐漸降低的趨勢(圖4)。
圖4:兩組hs-CRP水平變化
Matthew J. Budoff教授介紹,EKSTROM研究還包括多項預先設定的分析尚未公布,包括:詳細的炎癥標志物分析、冠狀動脈周圍脂肪組織變化、心外膜脂肪或內臟脂肪組織變化、肝臟脂肪變化、內皮功能測試以及骨密度檢測等。
秋水仙堿在冠心病治療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炎癥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斑塊侵蝕,到斑塊破裂導致血栓形成,均有炎癥參與。研究發現,秋水仙堿可抑制NLRP3炎癥小體,從而減少IL-1β、IL-6和hs-CRP等下游炎癥因子。在2025 ACC年會公布的多學會聯合制定的《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急性冠狀綜合征(ACS)患者管理指南》中推薦,對于ACS后的患者,使用低劑量秋水仙堿來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可能是合理的(2b,B-R)[4]。
EKSTROM研究結果為低劑量秋水仙堿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抗炎效果提供了新的依據。Matthew J. Budoff教授表示,EKSTROM研究證實低劑量秋水仙堿可減少冠狀動脈總斑塊體積,而既往研究顯示總斑塊體積的減少與MACE風險降低相關。考慮到研究中所有參與者均在服用他汀類藥物,斑塊的體積變化可能是他汀類藥物和低劑量秋水仙堿的協同作用的結果,因此還需要更多、更大規模的研究來明確低劑量秋水仙堿對減小斑塊體積的獨立作用。
此外,EKSTROM研究發現,無論基線CRP如何,低劑量秋水仙堿對斑塊的減少作用相似,這提示秋水仙堿的獲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與CRP水平的變化無關。
總結
ASCVD炎癥殘余風險已在學界形成明確共識。2021年,哈佛大學醫學院的Peter Libby教授在
Nature上撰文,系統回顧了近20年來動脈粥樣硬化領域的變化,提出膽固醇和炎癥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致病因素,唯有當兩者共同存在時,動脈粥樣硬化才能發生和進展[5]。
以秋水仙堿為代表的靶向炎癥藥物的應用,為ASCVD患者預后改善開辟了多維治療的新紀元。我們有理由期待,在炎癥免疫機制深度理解與生物制劑研發的雙輪驅動下,心血管事件的一級/二級預防將邁入更為精準、個性化的時代。
參考文獻:
[1]Ridker PM, Everett BM, Thuren T, et al; CANTOS Trial Group.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with Canakinumab f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7 Sep 21;377(12):1119-1131.
[2]Tardif JC, Kouz S, Waters D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Dose Colchicin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N Engl J Med. 2019 Dec 26; 381(26): 2497-2505.
[3]Nidorf SM, Fiolet ATL, Mosterd A, et al; LoDoCo2 Trial Investigators. Colchicin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rona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20 Nov 5;383(19):1838-1847.
[4]Rao SV, O'Donoghue ML, Ruel M, et al. 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25 Feb 27.
[5]Libby P.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atherosclerosis. Nature. 2021 Apr; 592 (7855):524-533.
責任編輯:夢琳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