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搭建交流平臺,共享臨床經驗與科研數據,助力我國惰性淋巴瘤診療進一步規范化!
惰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一種備受關注的類型,具有臨床進展緩慢、分類復雜、診斷困難、復發率高、無法治愈等特點,需要全程管理和規范化診療來改善疾病預后。為進一步提升基層惰性淋巴瘤防治能力、培養惰性淋巴瘤??漆t生和流式專家、推進惰性淋巴瘤防治管理的發展、助力“健康中國2030”目標的實現,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聯合瓊海博鰲基層衛生健康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在中國抗癌協會整合血液腫瘤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整合康復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下,重磅推出“領航計劃·惰淋規范——惰性淋巴瘤防治能力提升和規范建設項目”。
4月13日,“領航計劃·惰淋規范”全國啟動會暨中國血液病??坡撁?/strong>-惰性淋巴瘤協作組成立大會在山城重慶隆重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常子奎教授、邱錄貴教授、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李建勇教授及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紀春巖教授擔任大會主席。會議伊始,在邱錄貴教授、李建勇教授主持下,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王辰院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常子奎書記、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紀春巖教授發表了精彩的大會致辭。
圖1:大會主席邱錄貴教授、李建勇教授主持開場致辭環節
王辰院士指出:“惰性淋巴瘤是一類比較復雜的淋巴瘤的一種聚類組合,里邊有很多的病理分型,難以治愈,是一類需要長期治療和監測的疾??;對惰性淋巴瘤的治療需要一個完整的醫學體系,按現代醫學的要求,需要從促、防、診、控、治、康6個方面提出要求,作出設計;另外從語、藥、械、食、居、環的手段上,也應當根據惰性淋巴瘤的特性,包括各亞型中所具備的更深入的特性,在掌握充分的臨床和實驗室資料的基礎上,才能采取相對應的措施。現代醫學同宗同源,對規范性要求比較高,淋巴瘤防治能力提升項目正是為了求得更好的規范,形成一個醫療聯合體,一個醫學和衛生聯合體,同時更是一個患者利益的聯合體,以此來促進我們國家惰性淋巴瘤整體水平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成立中國血液病??坡撁?/strong>·惰性淋巴瘤協作組就很有必要。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支持通過中國醫學科學院臨床數據中心系統為惰性淋巴瘤全國多中心數據庫建設提供支持和安全的保障?!?/p>
圖2:中國工程院 王辰院士致辭
常子奎書記在致辭中回顧了中國血液病??坡撁俗?017年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并展望了中國惰性淋巴瘤協作組的未來,他期待通過協作組的工作,可以實現學科建設的領航作用,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建立全鏈條創新模式,涵蓋基礎研究、臨床轉化和技術推廣,同時構建跨區域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助力青年人才全方位成長。
圖3: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常子奎書記致辭
馬軍教授強調,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惰淋在我國的發病率將進一步攀升。因此,協作組的成立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即進一步規范惰性淋巴瘤的治療,讓中國的治療水平與國際最先進的經驗接軌,助力患者生命的延長,促進實現臨床治愈。
圖4: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 馬軍教授致辭
紀春巖教授在致辭中強調,惰性淋巴瘤的診療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而中國血液病專科聯盟·惰性淋巴瘤協作組的成立為提升我國惰淋診療水平提供了廣闊空間,未來,在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協作組將為我國惰性淋巴瘤的防治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圖5: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紀春巖教授致辭
同時,紀春巖教授也對中國血液病??坡撁恕ざ栊粤馨土鰠f作組的組織架構進行了詳細介紹,并針對全國血液科專家對協作組的支持表達了感謝。
圖6:紀春巖教授對中國血液病專科聯盟·惰性淋巴瘤協作組架構進行介紹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朱軍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黃慧強教授作為顧問代表致辭。朱軍教授強調了惰性淋巴瘤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而協作組的成立,將進一步促進全國范圍內的淋巴瘤診療專科隊伍建設,賦能患者管理。
圖7: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朱軍教授致辭
黃慧強教授也指出,在未來的工作中,協作組將在推動惰性淋巴瘤規范化治療以及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圖8: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黃慧強教授致辭
中國血液病專科聯盟·惰性淋巴瘤協作組正式成立,領航惰淋規范診療
在大會現場,中國血液病??坡撁?/strong>·惰性淋巴瘤協作組正式成立,紀春巖教授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易樹華教授頒發了組長聘書。隨后,易樹華教授和紀春巖教授、邱錄貴和李建勇教授分別為副組長頒發聘書,宣布協作組的正式成立。
圖9:頒發聘書
圖10:與會專家合影
隨后,易樹華教授從協作組成立使命、資源整合、核心工作計劃等方面全面介紹了中國血液病專科聯盟·惰性淋巴瘤協作組的工作規劃。
從國家政策層面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文件強調了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提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等要求。在疾病現狀方面,惰性淋巴瘤是一種臨床進展緩慢但診斷困難、復發率高、無法治愈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面臨著諸多困境,如缺乏標準治療方案、分級診療機制不完善、創新療法可及性低等。在這一背景下,協作組將秉持著推動中國血液醫學同質化發展和整體提升的宗旨,致力于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至基層,助力區域性學科建設,其使命是整合、創新、引領,提升惰性淋巴瘤規范化診療能力,構建科研協作創新體系,當好學科建設的“領航員”、成為創新發展的“孵化器”、打造人才成長的“立交橋”。
圖11:易樹華教授介紹協作組工作規劃
同時,協作組規劃了多項核心工作,涵蓋科研、規范化建設、國際合作與指南更新、人才培養、患者關愛科普以及組織建設等層面,力求打破學科壁壘、地域界限,鑄就中國惰性淋巴瘤防治的“鋼鐵長城”。
隨后,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魏旗鵬教授、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范磊教授的主持下,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潘慧教授匯報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臨床多中心專病數據庫的實踐情況。
圖12:潘慧教授匯報中國醫學科學院臨床多中心專病數據庫的實踐情況
潘慧教授對比了歐美與中國在臨床醫學數據中心建設方面的現狀,指出歐美在信息系統、數據技術和應用方面較為成熟,而中國則面臨信息孤島、數據共享困難等難點。中國醫學科學院臨床醫學數據中心的建立將打破這一現狀從職能上,數據中心集合了數據收集、數據交換、數據分析等多項醫學數據管理功能,能夠在構建安全可靠的醫學衛生健康數據共享應用機制、促進科研合作的同時總結現有成果,形成可推廣的模式,擴大聯通覆蓋范圍,提高疾病治療規范化的程度與速度。在價值層面,臨床數據中心將通過搭建廣闊的數據交換網絡,實現“一次建設、多種專病管理的數據平臺,從而實現資源的高效應用。同時,數據平臺還提供了臨床診療、公共衛生、區域衛生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等數據整合功能,擴大了醫學數據的來源。
此外,潘慧教授強調,在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中,臨床醫學數據中心的使命始終是傳遞安全、及時、高質量、以研究對象為核心的數據,信息技術服務、工具,支持臨床照護和醫學科研。
推進診療中心建設、患者關懷、新技術實踐,全面助力惰淋規范化!
大會的第二部分內容聚焦“領航計劃·惰淋規范——惰性淋巴瘤防治能力提升和規范建設項目”的具體實踐。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牛挺教授和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徐衛教授的主持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葉靜靜教授介紹了惰性淋巴瘤規范化中心認證項目的具體內容。
圖13:葉靜靜教授介紹惰性淋巴瘤規范化中心認證項目
葉靜靜教授介紹,項目重點建設目標是確保參與中心能夠借此機會提升惰淋的規范化診療水平、完善規范化建設、助力患者獲得長期生存,并促進惰性淋巴瘤學科建設、設立并完善惰淋亞???、建立規范化診療路徑,實現科室同質化、規范化診斷和治療,同時建立患者隨訪管理體系,對患者進行全程管理。因此,規范化中心的評審內容涵蓋了中心資質、藥物管理、診療技術及要求、信息化建設、繼續教育與培訓、患者管理等多個維度。
同時,葉靜靜教授指出,“領航計劃——惰性淋巴瘤規范化診療中心建設項目”的實施,將有助于提升我國惰性淋巴瘤的整體診療水平,推動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實,為患者提供更加規范、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也為相關學科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持。
針對葉靜靜教授的介紹,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崔國惠教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利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俞文娟教授進行了討論。崔國惠教授認為,領航計劃——惰性淋巴瘤規范化診療中心建設項目的評審標準和認證流程已十分完善,在具體的執行中,可以進一步借鑒已建成的工作組的經驗,進行細節調整。王利教授則指出,惰性淋巴瘤中心的建設需要統一標準,但同時也應為不同診療機構留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調整的范圍。俞文娟教授也認為,在規范化、同質化的過程中,領航計劃——惰性淋巴瘤規范化診療中心建設項目應給予參選臨床中心更多細節指導,進一步幫助全國診療機構完善惰性淋巴瘤規范化診療中心建設。
除診療中心建設外,患者關懷也是“領航計劃”的重要內容,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明教授、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高廣勛教授主持下,易樹華教授對惰性淋巴瘤患者關愛科普書籍項目進行了詳細介紹。
圖14:易樹華教授介紹惰性淋巴瘤患者關愛科普書籍項目
當前,國內尚無針對各個惰性淋巴瘤亞型的患者科普書籍,導致患者及家屬對疾病認知不足、治療選擇困難、心理壓力大、患者依從性參差不齊、醫生溝通負擔重等。而惰性淋巴瘤患者關愛科普書籍項目的實施將有助于降低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診斷、治療到隨訪的全周期為患者提供知識支持,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用藥指導、副作用應對、心理調適等。目前,項目計劃在2025年出版針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和華氏巨球蛋白血癥(WM)患者的科普書籍。作為首部針對惰性淋巴瘤患者適應證的科普叢書,這些知識手冊將在權威專家的指導下,進一步推動診療規范化,減輕臨床醫生的科普負擔,提高醫患溝通效率。
隨后,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海雯教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鄧建川教授、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向茜茜教授針對惰性淋巴瘤患者關愛科普書籍項目的內容進行了討論。三位專家一致強調了患教科普的重要性,認為科普叢書的編寫不僅需要結合醫生的專業見解,也需要深度傾聽患者的聲音,同時需要提升書籍內容對患者的可及性,從而真正提升患者及社會對疾病的認知。
當前,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與醫療的深度結合已對多個疾病領域的發展形成了重要影響,惰性淋巴瘤也不例外。在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劉耀教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王少元教授主持下,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朱華淵教授結合江蘇省人民醫院的經驗,介紹了AI在B細胞淋巴瘤(B-LPD)中的應用。
圖15:朱華淵教授介紹AI在B-LPD中的應用
近年來,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愈發廣泛,尤其在淋巴瘤診療方面,通過整合臨床、組織病理學和基因組數據,極大地降低了診斷、分型及預后預測的難度,同時有效降低了醫療成本并促進了信息共享,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朱華淵教授提到,基于AI的數字化病理圖像自動識別方法不僅用于淋巴瘤的輔助診斷,還應用于分級、預后預測及生物標志物的識別中,顯著提升了診斷、預后和療效預測的準確性、客觀性和效率。以“AI在CLL中的應用”為例,朱華淵教授分享了江蘇省人民醫院血液科的AI實戰經驗,強調了經過訓練后的AI模型在識別細胞病理方面的強大輔助能力。基于AI的強力支持,江蘇省人民醫院血液科正在建立CLL患者的外周血數據庫,目前已收集到了超過150萬個CLL細胞形態學數據——這一數據庫的建立,有望進一步完善CLL患者的精準分型。
圍繞朱華淵教授的分享,河南省腫瘤醫院周可樹教授、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徐雙年教授、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施文瑜教授與其對AI在血液疾病中的應用展開了進一步的拓展討論。專家們認為,AI在疾病診斷方面,尤其是精準診斷方面的潛能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在疾病治療方面的應用尚未成熟。未來,臨床醫生的專業醫學知識仍需要更深度地與生物信息工程結合,促進新技術的發展與運用,造福更多患者。
小結
在濃郁、熱烈的學術氛圍中,“領航計劃·惰淋規范”全國啟動會暨中國血液病??坡撁恕ざ栊粤馨土鰠f作組成立大會走向尾聲。大會主席邱錄貴教授和李建勇教授對會議內容進行了總結。時代的變化日新月異,臨床醫生所需要具備的能力也越來越多元——除了鍛煉扎實的臨床診療技術,還需具備科研能力和社交能力,而AI時代的到來,也對臨床醫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希望學界能夠關注青年醫生的個性化發展,促進青年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優化考核評估體系,為新一代醫學骨干賦能。
精彩資訊等你來
*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