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迎來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谷雨。此時氣溫回升加快,雨水增多,正如農諺所言“春雨貴如油”,正是播種移苗、種瓜點豆的好時節。但谷雨的氣候也暗藏“玄機”:空氣濕度增大,晝夜溫差波動,人體易受濕邪侵襲,脾胃功能減弱。因此,民間素有“谷雨五不吃,吃了病易沾”的養生俗語。這“五不吃”究竟指哪些食物?谷雨時節又該吃些什么來順應節氣?一起來探個究竟!
一、谷雨養生“五不吃”,忌口保健康
老祖宗的智慧往往源于對自然的觀察與生活的經驗。谷雨時節的“五不吃”,正是為了規避氣候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守住陽氣,健脾祛濕。
一不吃:生冷寒涼之物
谷雨雖已入暮春,但“倒春寒”仍可能殺個回馬槍。此時人體陽氣漸升但未達鼎盛,若貪食冰飲、涼拌菜、西瓜等生冷食物,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腹瀉、腹痛、消化不良。尤其女性、老人及體弱者,更需注意。
二不吃:辛辣油膩之食
谷雨濕氣重,辛辣食物(如火鍋、燒烤、辣椒)會助長體內濕熱,誘發口舌生瘡、便秘、痤瘡等問題;而油膩食物(如炸雞、肥肉)則會加重脾胃負擔,導致痰濕積聚,形成“春困”或虛胖。
三不吃:發物助邪之品
春季本就是過敏高發期,谷雨濕暖環境更易滋生細菌病毒。此時應忌食“發物”,如海鮮(蝦、蟹)、羊肉、竹筍等,以免誘發舊疾或皮膚瘙癢、鼻炎等過敏癥狀。
四不吃:高糖高脂之甜
谷雨前后肝氣旺盛,甜食(如蛋糕、奶茶)易生痰濕,影響脾胃運化;同時高糖高脂飲食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對心腦血管健康不利。此時可適當“減甜”,讓身體更清爽。
五不吃:隔夜霉變之食
谷雨濕度高,食物易霉變。隔夜飯菜若保存不當,可能滋生黃曲霉菌等毒素,輕則引發腸胃炎,重則損害肝臟。因此,食材宜現買現做,剩菜需密封冷藏且加熱徹底。
二、谷雨飲食“三宜”,順應節氣養脾胃
避開禁忌的同時,更要懂得“以食養人”。谷雨飲食講究健脾祛濕、平肝養血,以下幾類食物可常上餐桌:
一宜:祛濕佳品
薏米、赤小豆、冬瓜堪稱“祛濕三寶”,可煮粥、煲湯,幫助排出體內濕氣;玉米須茶、茯苓餅也有利水消腫之效,適合濕氣重、易浮腫的人群。
二宜:護肝養胃
菠菜、芹菜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能清肝火、助消化;山藥、小米健脾養胃,可熬成粥或蒸食;玫瑰花茶疏肝解郁,緩解春季情緒波動。
三宜:時令春鮮
谷雨是嘗鮮的好時機:香椿(含香椿素,抗菌抗氧化)、嫩艾草(做青團,溫經散寒)、春筍(高纖維促代謝)、桑葚(滋陰補血)等,既應季又養生。
谷雨養生小貼士:飲食之外,身心同調
除了飲食忌宜,谷雨養生還需注意:
1. 防寒保暖:早晚溫差大,適當“春捂”,尤其護好腹部和關節。
2. 運動祛濕:散步、八段錦、太極拳等輕度運動可助氣血運行,排出濕氣。
3. 調節情緒:肝氣易郁結,多踏青賞花,保持心情愉悅。
“谷雨五不吃”并非苛刻的禁忌,而是提醒我們根據節氣調整生活方式。從一碗祛濕粥到一碟清炒時蔬,從忌口生冷到擁抱春鮮,順應自然規律的身體,才能以最佳狀態迎接夏天的到來。這個谷雨,不妨從餐桌開始,用傳統智慧守護全家安康!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本文由“秀廚娘”原創,文章和圖片均有版權,未經允許,請勿抄襲、刪改、盜用,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