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央行宣布5年期LPR利率下調15個基點至3.80%,看似為樓市送上“及時雨”,卻在市場掀起了一陣迷茫——月供減少的利好與房價持續下跌的現實形成反差,購房者在海量信息中難辨方向。
“這次降息非但不是上車信號,反而可能是房價新一輪調整的起點。”資深樓市觀察者向言叔指出,政策刺激與市場基本面的背離,正讓樓市走向“量增價跌”的深層調整期。
在上海某中介門店,掛牌價從1100萬降至850萬仍無人問津的案例并非個例;深圳南山業主主動降價200萬求售的消息,更讓市場感受到寒意。
當銀行悄悄提高房貸門檻、開發商加速以價換量,這場始于利率下調的政策博弈,正暴露出樓市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
言叔認為,降息只是揭開了市場真相的一角:在人口趨勢逆轉、居民杠桿高企、收入預期承壓的多重壓力下,樓市邏輯早已從“政策驅動”轉向“基本面主導”。
01
央行數據顯示,此次降息后,500萬總價房產、400萬貸款的30年月供減少約600元,看似為購房者減輕了負擔。
但言叔認為,這種“隔靴搔癢”式的利好,在居民收入預期不穩定的當下,難以撬動購房信心。
月供降低相當于每天少喝兩杯咖啡,但當年輕人擔心3年后能否保住工作,誰會為30年的負債冒險?
當前制約樓市的核心因素已從融資成本轉向支付能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僅3.0%,遠低于2015年的7.4%,收入增長乏力讓低利率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更值得關注的是銀行端的“逆向操作”。
據言叔調研,上海多家銀行在降息后將房貸審批周期從2周延長至1個月,部分支行對收入證明的要求提高25%,某國有大行個貸經理坦言:“寧愿做年化4%的消費貸,也不愿放3.8%的房貸。”
這種信貸收縮的背后,是銀行對樓市風險的重新評估:當房價下行周期中,抵押物價值縮水風險加劇,某股份制銀行內部報告顯示,2024年一季度新增房貸不良率較去年同期上升0.8個百分點,促使金融機構普遍收緊風控。
市場分化在此過程中愈發明顯。一線城市剛需盤雖出現看房量回升,但改善型房源成交依舊低迷。
北京朝陽區某中介門店數據顯示,300萬以下房源帶看量環比增長15%,但千萬級住宅帶看量下降8%。“銀行在篩選客戶,市場也在篩選房源。”言叔認為,降息并未創造新需求,只是讓有限的購買力在更低的價格區間內流動,這種“擠牙膏”式的刺激,反而凸顯了市場內生動力的匱乏。
02
降息后的3月,全國重點城市二手房成交量環比上漲18%,但均價卻環比下跌1.9%,形成“量價背離”的典型特征。
以上海為例,3月成交量回升至2.3萬套,但4月前兩周掛牌均價較3月高點回落2.3%,部分區域業主為加速成交,主動降價幅度普遍在5%-10%。。
量增是低價房源的‘以價換量’,價跌則是市場對基本面的真實反饋。
這種現象在深圳、杭州等熱點城市同步上演——深圳南山后海片區,2023年成交價1200萬的三房,當前掛牌價已普遍降至1000-1050萬,且議價空間持續擴大。
深層原因在于供需結構的根本性逆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達6.5億平方米,去化周期超過20個月,而25-35歲購房主力人群占比,已從2016年的62%降至41%。“當每年新生人口從1800萬跌到900萬,相當于未來20年減少近1億潛在購房者。”
言叔想說的是,人口“斷崖式”下降正動搖樓市長期基本面,疊加居民杠桿率達62%的國際警戒線,上海家庭房貸支出占收入比已達52%,進一步加杠桿的空間被嚴重壓縮。
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則讓購房決策更加謹慎。某調研機構問卷顯示,72%的受訪者表示2023年收入增速低于預期,55%的人擔心未來3年職業穩定性。
這種情緒直接反映在市場行為中:北京某開發商營銷負責人透露,其項目認籌客戶中,要求“首付分期”的比例從去年的15%升至30%,“購房者更傾向于保留現金應對風險,而非加杠桿買房。”
03
未來半年走勢預判:退潮之后,誰在“裸泳”?
在言叔看來,樓市正進入“基本面定價”的新階段,政策刺激的邊際效應持續遞減,未來半年將呈現四大趨勢:
其一,全國房價進入“溫和下跌通道”,三四線城市加速分化。
人口流出嚴重的東北、西北城市,跌幅可能超過5%,而長三角、珠三角的三四線衛星城,因承接核心城市外溢需求,抗跌性相對較強。
“鶴崗式”的深度調整或將從個別城市向更多弱三線蔓延,核心區別在于人口與產業的“造血能力”。
其二,一線城市“冰火兩重天”,核心區與遠郊差距拉大。
北上深核心城區學區房、地鐵房仍具抗跌性,預計跌幅控制在3%以內;但北京房山、上海崇明等遠郊板塊,因依賴投資客支撐,房價可能回調5%-8%。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因供需結構相對寬松,整體跌幅可能小于北上深,呈現“溫和調整”態勢。
其三,新房市場降價潮加劇,二手房業主“以價換量”成常態。
開發商面臨資金回籠壓力,全國TOP50房企2024年一季度平均銷售額同比下降12%,迫使更多項目采取“備案價直降”“首付分期”等策略。
相比之下,二手房業主因持有成本較低,降價更趨理性,但掛牌周期普遍延長至90天以上,“急售房源”折價幅度普遍在8%-10%。
其四,購房需求極致剛需化,改善型市場陷入低迷。
300萬以下剛需房源成交占比提升至65%,而600萬以上改善型房源庫存去化周期超過36個月。
言叔提醒大家,手中持有多套非核心區房產的業主,應警惕“流動性陷阱”——這些房源未來可能面臨“想賣賣不掉,想租租不上價”的困境,建議趁當前市場仍有一定活躍度時逐步減持。
“樓市正在經歷‘去泡沫化’的陣痛,降息只是政策工具箱中的一環。”言叔總結道,當市場意識到“房價永遠漲”的時代已經過去,真正的調整才剛剛開始。
對于購房者而言,與其糾結于短期政策信號,不如回歸基本面判斷:人口是否持續流入、產業是否充滿活力、收入是否穩定增長——這些才是決定房產價值的核心要素。
在這場樓市的“大考”中,唯有真正理解市場邏輯的人,才能避開風險,抓住真正的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