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體驗進階(ID:Advanced_UX)
網上講數據分析的文章,十篇有九篇都在聊C端——什么轉化率、付費率啊,都快說爛了。但輪到B端產品,資料就少很多了,而且基本都是寫給產品經理看的,對設計產品幫助不大。
所以我覺得自己有必要寫篇文章補充一下相關信息。會先分析一下 B 端數據分析與 C 端 的不同,然后要講一下 B 端設計師做數據分析跟 PM 的差異,最后給 B 端設計師推薦幾類適合分析的數據。
B 端 vs C 端
重點不同
C 端的數據分析很在意用戶的停留時長、活躍度和轉化率, 因為這些都是用戶可以直接影響到的重要的業務指標。
但是這些在 B 端都不重要,因為大部分用戶是基層員工,不論他們在 B 端產品停留時長和活躍度如何,都未必能影響到客戶的續約合同。
從業務考慮,B 端產品面臨三大風險:
一、 通過互聯網銷售的 B 端,官網和新手指引無法向客戶展示出產品的優勢,導致潛在客戶流失。
二、是學習成本太高, 導致 B 端產品無法在客戶公司順利推行,可能還要搭上很多人力成本派去做培訓或答疑解惑。
三、 客戶長期用不到高級功能,感覺 B 端產品的性價比不高, 想要壓低價格或者轉去更便宜的產品。
如果讓產品經理去分析這三個風險點的數據,可能得出的結果對產品設計本身幫助不大,這就是我下面要講的話題了。
設計師 vs 產品經理
心態不同
簡單來說,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分析數據時的心態是完全相反的:
產品經理會特別希望看到數據沒問題,甚至非常好,這樣自己績效就穩了。哪怕有問題,最好也不要有大問題。
但是設計師不背 KPI,不擔心數據有問題。反而尤其接到改版需求的時候,反而希望改版前的數據有大問題,這樣改版之后解決這個問題,不就能體現出自己的設計價值嗎?
用一句簡單粗暴的話來總結,就是一個希望沒問題,一個希望有問題。當然,這只是個玩笑,方便你理解。
還有,設計師看數據,不是為了“全面接管大局”,而是為了“局部優化”。主要關注兩個點:
一找問題點:比如頁面轉化率低、跳出率高、某個按鈕幾乎沒人點,都是設計師關注的對象,證明這地方得改了。
二是驗證方案效果:比如新設計了一頁表單,用戶完成提交的比例漲了,說明這改動就是管用。
只要這些數據能證明咱的方案有價值,就算大功告成。
而產品經理關心的那些與業務直接相關的、比較大局觀的數據,像是付費率、滿意度、流失率之類的。由于與具體的設計方案關聯不大,無法證明設計方案的關聯性,對設計師來說意義不大。
總而言之,產品經理的數據分析方法,并不適用于設計師。
B 端設計可以關注哪些數據?
現在我就來帶大家捋一捋,到底 B 端設計該重點關注哪些數據。
風險一:客戶轉化
首先官網的設計需要吸引客戶去仔細看, 而不是掃一眼覺得無趣就走了。所以官網的翻頁深度就是一個很直觀的考核點,如果很多用戶根本沒有往下翻,大多是停留了一下就走了,那基本說明一個問題:你的官網設計根本抓不住用戶的眼球。
上圖來源:阿里旗下Teambition官網設計令人費解
這背后可以反思的問題很多:首頁內容排版有問題?關鍵信息展示得不夠直接?色彩搭配又太“平庸”?總之,這是官網設計最基礎的考核點。
其次,客戶來了官網不能光看,得要有轉化啊。這個轉化不管是試用還是申請 demo 都可以,總之就是進一步了解產品的轉化率。
如果是申請 demo ,那就跟產品設計無關了,這一部分我們就跳過。
如果是選擇試用,有 2 個環節一定要盯緊:
注冊轉化率: 看用戶完成注冊的比例 —— 如果注冊流程設計得合理,理論上注冊完成率應該能接近“100%”(或者極接近)。
新手指引完成率: 引導用戶熟悉產品的新手指引是個常見設計難點。一方面,你得讓用戶順順利利看完,沒耐心點個“跳過”就走;另一方面呢,又得保證用戶真的學會了怎么用,而不是“東點西點亂按一通,最后啥也不會”。
新手指引后,怎么確保用戶真的學會使用產品了呢?這個就比較難評估了,但還是可以看核心任務完成率。
什么叫核心任務呢?就是你們產品核心功能的使用流程。例如一個課程管理工具,那么創建課程就是一個核心任務,我就可以看看有多少新用戶進來之后成功創建了一個課程的。因為如果一個新用戶進來這個課程管理工具后,連一個課程都沒有創建,那說明他根本就沒能真正試用這個產品。
如果核心任務完成率太低,原因可能是新手指引沒做到位,也可能是這個核心任務的設計太復雜,那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風險二:客服成本
新客戶難免會出現使用上的困難,理想的解決方案是:讓客戶自己去看文檔、找到解決辦法。如果看不明白,再讓用戶去留反饋信息,實在搞不定,才會聯系在線客服。
上圖來源:阿里云
為什么這么做?因為不同方式背后的人力成本是不一樣的 —— 自助解決(比如客戶自己找文檔看)幾乎不占用啥額外人力,而客戶一個電話、一則在線客服咨詢,可能就得安排人專門對接,成本就高多了。(當然,有些公司主打“服務至上”,故意用超貼心的客服體驗來吸引或維系客戶,這就另當別論了?。?/p>
按照這個邏輯,在幫助中心的頁面設計中,入口的排序應該由淺入深:
首先能看到的是文檔的入口(自助解決最省成本)。
接下來是“反饋留言”選項(用戶留下問題,后續人工處理)。
最后才露出在線客服的入口(需要實時人工對接),作為“兜底”選項。
如果人工客服點擊率沒有明顯低于于文檔點擊率,那就說明頁面展示出了問題。要么文檔不夠顯眼,導致用戶不想自己解決問題;要么文檔本身寫得不好,用戶看了也不解決問題(這就不是產品設計的鍋了)。
風險三:價值低估
B 端產品其實一直都有個“隱形任務”:不僅讓客戶愿意多掏錢,還得讓客戶覺得花得值,甚至離不開。
要達到這個目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引導客戶去使用你的高級功能,做到:
客戶愿意用(最好是“用過就回不去”,因為對工作幫助大)。
客戶用得順手(不會用就等于一砸錢,還不如不用)。
客戶離不開(功能好,替代品少,換其他工具還麻煩)。
但什么才算“高級功能”?這個得具體產品具體分析。比如別人都沒有,或者別人有但不好用或太貴的功能,往往就成了你的“獨特賣點”。
舉個例子:假如你做的是會議工具,而你這里推出別家沒有的 AI 會議總結,客戶會覺得特別新鮮,甚至一下子找不到替代,這就拉高了客戶對你的依賴和價值評估。
上圖來源:騰訊會議怎么突然變得這么強了?
不過,高級功能光“牛”不行,還得讓客戶愿意去嘗試,還要用得好!從設計上來說,可以盯著這倆數據:
高級功能入口點擊率: 點擊率低說明客戶壓根沒注意到這個功能,可能是展示入口不夠明顯、設計普通,或者在宣傳上沒有突出它的重要性,得找問題解決。
高級功能任務完成率: 點擊后用了的人很少,或者用了半天啥功能都沒完整完成,就可能是設計上出了問題 —— 比如操作太復雜或者缺乏新手教學。
總結一下
其實說到 B 端設計,咱們經常會掛嘴邊的一個詞就是“效率”。但你有沒有發現,今天這篇文章里基本沒怎么提“效率”兩個字?
主要因為現在 B 端的組件設計已經很規范了,大部分情況下“效率”這塊想再提升一大截,特別難。更關鍵的是,現在用戶早已習慣了某個操作流程,就算優化能讓效率提升一點點,客戶可能也懶得去改變。
而且,就算設計師真的“死磕”效率,提升的是基層員工的工作速度,對客戶決策(比如要不要續費、要不要換工具),基本沒什么直接影響。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當下,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人機之間的關系,也從簡單交互邁向深度協作。想知道如何在這一趨勢下把握體驗設計的新方向嗎?2025 年 10 月將在北京舉辦的 IXDC 國際體驗設計大會聚焦 “人機共生:人工智能時代人機協作新范式”,作為全球領先的用戶體驗創新盛會,它將匯聚前沿理念與實踐。一起來關注這場盛會,探索人機協作的無限可能。
文章轉載:體驗進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PRgumuTSGyBruOh0ncskpg
版權聲明:“IXDC”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注明作者和來源,本公眾號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內容或作品等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給出內容所在的網址并提供相關證明資料,我們會核查后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公眾號不承擔任何責任,并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聯系微信:18802086168
聯系電話:18802086168
編排 | 黃春燕
終審 | 蘇 菁
點這里,學習更多設計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