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視頻截圖
近日,杭州創(chuàng)景路地鐵站 G 口因獨特造型被網友吐槽像 “棺材”,再度引發(fā)關于公共設施設計審美問題的熱議。這并非個例,此前廣州花地灣站 D 出入口也曾因類似緣由遭吐槽并連夜拆除。這些事件,不禁讓人思考:當建筑效果圖變成全民參與的恐怖谷游戲,到底是設計界集體中了風水煞,還是當代網民人均開了陰陽眼?
撤除中的“棺材地鐵口”
杭州創(chuàng)景路地鐵站 G 口早在 2022 年 9 月便已開通,是杭州地鐵唯一的 “異形出入口”。其設計理念主打 “科幻感”,頂部藍色玻璃穹頂靈感源自 “蟲洞” 和星空,骨架結構形似 “馬鞍”,旨在與周邊高端寫字樓群融合。然而現(xiàn)實中,周邊環(huán)境荒涼,缺乏高樓大廈與商業(yè)氛圍的襯托,使得原本的 “科技美學” 在大眾眼中淪為 “棺材造型”。
面對吐槽,杭州地鐵集團回應稱這是 “特色車站的標志性設計”,經專業(yè)評審論證。但這一回應未能平息爭議,多數(shù)網友仍認為設計 “不吉利”“瘆人”,甚至質疑驗收流程。
類似情況在廣州花地灣站 D 出入口同樣上演。該出入口在 2024 年 12 月 30 日因呈 “上圓下方” 斜圓柱體外觀且邊沿突出、配色偏紅,被市民吐槽像 “棺材”。盡管廣州地鐵解釋設計靈感來自木棉花花瓣,顏色因照片色差而失真,且裝修未完成,但爭議部分建筑仍連夜被拆除。涉事設計單位被停止合作,相關人員也受到通報批評、降級等處理。
這一系列事件背后,反映出專業(yè)設計與公眾審美的巨大鴻溝。設計師往往從專業(yè)視角出發(fā),追求獨特性、創(chuàng)新性與美學表達,希望通過設計展現(xiàn)藝術價值、融入地域文化或引領審美潮流。但公眾更關注設計是否符合日常認知與情感需求,追求實用性、安全性與視覺舒適度。當設計與公眾固有觀念相悖,尤其是涉及如 “棺材” 這類帶有負面聯(lián)想的形象時,極易引發(fā)反感與抵制。
網友吐槽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類對事物的認知和評價常受潛意識影響。對于公共設施,人們潛意識里希望其帶來便利、舒適與積極情感。怪異或令人不適的設計違背這一心理預期,導致負面評價。社會文化也對審美產生深刻影響。在中國文化中,“棺材” 與死亡相關,被視為不吉利象征。這種文化觀念根深蒂固,使得形似棺材的設計難以被大眾接受。
然而,或許是設計師們的審美與大眾出現(xiàn)了鴻溝,繼蘇州東方之門榮膺"秋褲樓"后,杭州地鐵口又喜提"棺材盒"雅號。讓這屆網友在不斷拿著設計效果圖玩"大家來找茬",硬是從極簡主義的幾何線條里品出陰間風味——直上直下的長方體是棺材本體,頂棚延伸結構是招魂幡,連混凝土原色都成了壽衣白。
在一邊的設計師們在甲方爸爸面前大談"解構主義未來感"時,另一邊的群眾,卻在手機屏幕前集體幻視出殯名場面。這場行為藝術般的審美撕裂,本質上是什么呢?是不是文化基因里的生死禁忌與現(xiàn)代設計語境的火星撞地球?
與其說是設計翻車,不如說是現(xiàn)代建筑在文化語境里水土不服。那些在巴黎蓬皮杜能拿普利茲克獎的先鋒設計,放到講究"四平八穩(wěn)"的中式風水觀里,分分鐘變成鎮(zhèn)不住場的妖魔鬼怪。畢竟在老百姓的認知體系里,花二十億造個"升官發(fā)財"的諧音梗,可比拗造型的混凝土盒子吉利多了。
那么,要如何彌合這一鴻溝,讓諸如此類的公共設施免受吐槽?是不是在以后的設計中,得重視公眾參與?社區(qū)聽證、網絡投票等收集民意的方式,或許就變得重要了。
其次,設計師是否也應提升文化敏感度,深入了解當?shù)匚幕曀着c公眾心理,避免因文化誤解引發(fā)爭議呢?
當然,公眾審美水平的提升同樣重要。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美的追求日益強烈,但審美能力參差不齊。學校、社會應加強審美教育,通過藝術課程、文化活動等培養(yǎng)大眾對美的感知與理解。媒體也可發(fā)揮引導作用,傳播優(yōu)秀設計案例,提升公眾審美鑒賞力。如此,公眾才能更好理解和接納創(chuàng)新設計,設計師也能創(chuàng)作出既具藝術價值又受大眾喜愛的作品。
網友的吐槽實際是在為我們敲響警鐘。公共設施設計關乎民生與城市形象,需在專業(yè)創(chuàng)新與公眾接受間尋求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