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套了,兄弟們!特朗普宣布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加到 245%,245% 是什么概念?大家自己琢磨一下 ——100 塊錢的東西出廠運到美國,光是關稅就要交 245 元,這還不算海運成本、經銷商利潤、中間環節流通費用,以及在美國銷售的各類成本。照這樣下去,美國的通脹會漲到什么地步,我都不敢想象!
那么問題來了,特朗普動真格的嗎?他這么做目的何在?中國又會以什么態度回應?自關稅戰開打,中國態度十分明確:奉陪到底!你加多少,我們就應對多少,絕不會像越南那樣迅速妥協。越南選擇妥協后,并沒有得到好處,而且特朗普已經放話,目前 90 天的緩沖期只是推遲,最終關稅還是會加上去。事實證明,向美國妥協換不來和平,和平是靠實力打出來的,而非妥協得來。
讓人費解的是,特朗普肯定清楚中國的態度和底線,可他還像小孩子過家家似的不斷加關稅,這有什么意義?除了讓國際社會看笑話,似乎沒有其他好處。那他為何還要這么做?關鍵在于,特朗普發起的這場關稅戰,重點并非針對中國,而是著眼于國內。一方面,他早知道中國不會輕易妥協;另一方面,美國根本離不開中國。所以我們看到,他折騰一番后又對部分電子產品、芯片等給予關稅豁免 —— 因為美國人真的無法脫離中國產品而正常生活。
不過,我們得把產品分類來看。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生活類產品,比如服裝、鞋子、保溫杯等,加征 245% 的關稅影響大嗎?其實有限。我有個做跨境電商的朋友說,這類產品的關稅對他們基本沒影響。一方面,他們報關時通常會壓低價格;另一方面,這類產品在美國的利潤空間極大。最近 TikTok 上,不少中國工廠老板直接和美國網友對賬,公開產品出廠價,美國網友看到后都震驚了 —— 原來他們花幾百美元買的東西,在中國出廠價可能只有幾美元、十幾美元。就拿保溫杯來說,中國出廠價 2 美元,賣到美國能標價 50 美元,即便關稅翻倍,增加的成本也不過幾美元,而在美國市場的售價依然能覆蓋所有成本并獲取高額利潤。
美國海關難道不清楚這些情況嗎?他們當然知道。但這類產品太過零散,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嚴查,收到的稅款有限,反而得不償失。所以,美國海關對此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那么,特朗普重點打擊的對象是誰?是那些在美國具有強大影響力、卻在海外建廠的高端制造業品牌,比如蘋果、通用等,他試圖逼迫這些企業將工廠和供應鏈遷回美國。以蘋果為例,作為行業巨頭,其在供應鏈中占據強勢地位。一旦蘋果要求供應鏈企業回流美國,上下游眾多企業都得被迫配合;而且憑借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即便蘋果產品漲價 1000 美元、2000 美元,仍有大批粉絲愿意買單。特朗普正是看中這一點,想通過高關稅迫使蘋果等企業將中國工廠遷回美國,這樣既能增加美國稅收,又能解決就業問題,進而緩解美國社會當前的諸多矛盾:政府債臺高筑、貧富差距過大、失業率高、產業空心化等。
他大幅提高關稅,實則是向這些企業表明絕不妥協的態度 —— 不是中國妥協,而是這些企業妥協,重回美國重塑供應鏈。近期,他不斷拋出橄欖枝,承諾給回遷企業各種政策支持,宣稱能快速重建供應鏈。但不管真假,關稅已經實實在在加征了。我們必須明確,關稅只是博弈和談判的手段,絕非最終目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