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6 日,清華大學保衛處通報,接到公安機關通報,近期發生多起針對高校師生的冒充客服網絡詐騙案。該校一名教師曾接到自稱短視頻平臺客服電話,按對方指引操作時,因對方提議屏幕共享協助而生疑,隨后聯系學校保衛處反詐勸阻中心。
而在3月20日,江蘇省揚州市一大學生已被騙,并由母親帶著去了轄區派出所尋求幫助——大一學生小陳輕信網絡兼職廣告,銀行卡被警方依法凍結。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手段不斷翻新,不少像小陳這樣涉世未深的的大學生群體,因經濟壓力大、信息辨別能力弱、防備心不足等原因,已落入詐騙陷阱。
此前,搜狐新聞—教育聯合麥可思開展過一項在校大學生消費情況研究發現,受訪大學生中,僅44%的大學生表示清晰地了解校園詐騙行為,有兩成大學生表示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
被詐騙“盯”上的大學生們
典型案例更能印證大學生防詐能力的實際缺口。
2023年9月,在湖北省反詐中心、某師范大學、長江云新聞客戶端聯合開展的防詐測試中,3.4萬條模擬詐騙短信發出后,近10%的學生點擊了內含虛假問卷的釣魚鏈接,其中321人“上鉤”,提交了身份證號、學院信息等詳細的個人信息,成為被騙的超高危人群。進一步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因頁面包含學校標識而輕信鏈接安全性,或誤判“不涉及資金即無風險”,反映出對信息泄露后果的認知不足。
“不要以為不涉及財物,就不會被騙!”湖北省公安廳刑偵總隊重案支隊副支隊長、湖北省反詐中心負責人吳春麗提醒,收集個人信息是第一步,接下來詐騙團伙就會根據具體信息“量身定做”個性化的詐騙套路,迷惑性、欺騙性更強,更難防范。
特別提醒大學生注意的是,AI技術的普惠性也催生了新型犯罪。通過AI換臉、AI聲音合成等方法,已有不少大學生被騙。
2024年,封面新聞對1500多名大學生做過一項調研顯示,半數受訪大學生本人或身邊的人曾遭遇疑似AI詐騙,其中包括了AI換臉、AI音頻偽造、視頻造假、AI投資顧問騙局等形式。超七成大學生對AI詐騙感到恐慌,坦言“面對AI詐騙防不勝防”,僅有25.1%認為“騙不到自己身上”。
AI詐騙本質是“技術包裝下的信任攻擊”,大學生需牢記:絕對逼真≠絕對真實,任何涉及金錢、隱私的操作,必須通過“官方渠道+多重驗證”。
提醒學生注意!這些都是陷阱!
大學生群體因涉世未深,已然淪為詐騙重災區。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學生來說,只有熟知騙子的套路,才能在面對騙局時見招拆招。
對于大學生被騙的類型,某機構曾對2001名受訪大學生進行了一項“大學生防詐騙”專題調查,數據顯示,兼職詐騙(58.6%)排在首位,其次是刷單返利詐騙(52.7%),排在第三位的是網絡交友詐騙(51.7%),其他主要還有招聘詐騙(46.2%),冒充熟人詐騙(34.4%),冒充各平臺客服詐騙(34.1%),網絡游戲詐騙(28.6%),貸款、代辦信用卡詐騙(28.0%)。
高校應大力開展反詐宣傳,以鮮活案例警醒學生們。同學們自身也要主動汲取反詐知識,面對不明信息堅決說“不”。尤其是下面這些常見的電信詐騙陷阱。
? 刷單返利類詐騙:詐騙分子通過社交軟件、短視頻平臺等發布兼職信息,利用大學生渴望獨立、緩解個人經濟壓力的心理,通過快速返還小額傭金騙取信任,再以更多任務才能提現為由騙取更多資金,最后切斷聯系。
注意:刷單詐騙已衍生出“色情誘導+兼職”“點贊返現”等變種,前期小額返利只為放長線釣大魚!
?“先交費”求職陷阱:詐騙分子發布虛假兼職/實習廣告,聲稱提供高薪崗位,以中介費、體檢費、工服費等名義收取費用后,用各種理由拖延,最終失聯。
注意:凡要求“先交錢”的兼職/實習都是騙人的。
?助學金/獎學金騙局:詐騙分子冒充教育局、學校或基金會工作人員,以發放助學金、獎學金為由,索要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信息,或誘導學生點擊釣魚鏈接,從而騙取錢財。
注意:正規助學金/獎學金申請信息會通過學校官網、班級通知等官方渠道發布。勿點擊陌生鏈接、泄露個人信息或轉賬。
? 冒充公檢法詐騙:詐騙分子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通過電話或短信告知學生賬戶異常、涉嫌犯罪等,誘導學生提供個人信息或轉賬。
注意:可疑信息可通過學校保衛處或撥打110核實,切勿輕信陌生來電。
?校園貸詐騙:詐騙分子以低門檻、高額度為誘餌,誘導大學生申請校園貸,隨后以各種理由要求支付手續費、保證金等。
注意:借貸前核實機構資質,拒絕非正規渠道,勿因“面子”隱瞞風險,遇問題及時向學校、家長或警方求助。
?虛假購物服務類詐騙:詐騙分子通過網絡平臺、短信等渠道發布虛假購物信息,吸引學生購買商品,誘導學生點擊釣魚鏈接或提供銀行賬戶信息,從而騙取錢財。
注意:交易通過平臺擔保,不脫離官方渠道付款;不點擊陌生鏈接,資金操作通過官方APP驗證。
?情感詐騙:詐騙分子通過社交平臺與大學生建立感情關系,獲取信任后以各種理由借錢或要求轉賬。
注意:未核實身份前不確認親密關系;涉及金錢(借款、投資、轉賬)時保持清醒,尤其對方以“感情”施壓時。
值得欣慰的是,高校近些年來正以多元舉措為學生構筑反詐屏障。
搜狐新聞—教育聯合麥可思開展的在校大學生消費情況研究還顯示,受訪在校大學生所在高校均在積極開展防騙、反詐工作。高校提供的防詐騙相關幫助主要為“組織警察等入校做講座或其他活動”(55%),以及輔導員、班主任等給予的提醒(54%)。還有47%的大學生表示所在大學給學生開設了個人財產安全相關的課程,34%表示學校會通過校園官網、官微等平臺發布提醒。
這些“制度性防護”與“常態化教育”,正逐步填補大學生的認知盲區,讓防騙知識從“零散灌輸”轉化為“主動防御”。
當然,面對AI詐騙、精準話術陷阱等不斷迭代的詐騙手段,若要筑牢校園反詐防線,還需大學生們時刻繃緊“防詐弦”,強化自身防范意識,不給詐騙分子可乘之機。
主要參考文獻:
[1]防范詐騙 近七成受訪大學生不輕信陌生人來電 [N]. 中國青年報,2024-11-08.
[2]警方開展“釣魚”行動,321名大學生“上鉤”! [EB/OL]. 光明網,2023-09-20.
[3]教育部網站、江蘇網警、麥可思研究、澎湃新聞網等。
聲明:麥可思研究原創整理內容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要求——
1.文首注明“轉載于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發布的24小時后進行。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回復“月收入”,可獲取2023屆本科、高職月收入TOP30專業名單。
?回復“本科就業滿意度”或“高職就業滿意度”,分別獲取2023屆本科或高職就業滿意度較高專業TOP30名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