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遙古城南 15 公里的丘陵溝壑間,橫坡古村靜靜坐落。它依山而建,層層疊疊的窯洞群,宛如梯田般錯落有致,遠遠望去,那壯觀的景象恰似 “平遙的布達拉宮”。走進村子,街巷布局充滿特色,空間曲折、敞斂有致,街巷相交處,街口視角獨特,或是能南眺那連綿的黃土山色,或是可領略古樸的窯洞風情,二者相融,構成了橫坡古村獨特的風貌。村里流傳的民謠 “姚家的圪洞,郭家的灣,李家的吊橋,張家的山”,生動地描繪出依據姓氏聚居、依山就勢的居住形態。
這座古村擁有千年歷史,底蘊深厚。然而,時光曾給它帶來沉重的打擊。曾經,“吃水難、用電難、出行難” 如同三座大山,壓得村子喘不過氣。因為這些難題,村里的青壯年無奈選擇外出,窯洞逐漸荒廢,村集體經濟陷入幾近凋零的困境。
轉折出現在 2011 年,一場由村企共建、農文旅融合驅動的變革拉開帷幕。自此,這座瀕臨 “遲暮” 的古村,踏上了重煥生機的征程,一步步成為山西鄉村振興的標桿。
產業造血:煤企反哺,激活沉睡資源
2011 年,是橫坡古村命運的轉折點。平遙煤化集團與橫坡村攜手合作,村集體迅速成立峰威合作社,以土地流轉、窯洞租賃為抓手,全力盤活閑置資源,開啟了打造橫坡生態莊園的征程。平遙煤化集團累計投入 8000 余萬元真金白銀,對 80 孔窯洞、10 座院落進行精心改造。設計師巧妙地將傳統土炕與現代衛浴設施相結合,古老的窯洞在保留歷史韻味的同時,又增添了現代生活的舒適便捷,搖身一變成為別具一格的 “古建筑博物館”。游客入住其中,既能感受歲月沉淀的古樸氣息,又能享受現代化的貼心服務,這種獨特的體驗吸引著八方來客。
在產業布局上,橫坡村大膽創新,以 “三產融合” 為發展方向。曾經荒蕪的 4700 畝荒山,如今已是綠樹成蔭,杏、桃、山楂等經濟林漫山遍野。每到收獲季節,“五月摘杏、十月采柿”,游客們紛至沓來,體驗親手采摘的樂趣,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同時,軍事拓展區充滿挑戰與刺激,吸引著追求冒險的游客;道教文化體驗區寧靜祥和,讓人們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獲得心靈的慰藉。這些特色項目極大地豐富了旅游產業鏈。2023 年,橫坡村接待游客超 200 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 4000 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 3.65 萬元,相比十年前增長近 20 倍,亮眼的數據背后,是橫坡村產業發展的蓬勃生機。
生態修復:從 “黃土禿嶺” 到 “綠色銀行”
橫坡村的振興,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改善。過去,這里的荒坡 “種樹不見樹”,黃土裸露,生態脆弱。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橫坡村實施了大規模的連片綠化工程,150 余萬株生態林扎根于此,森林覆蓋率從極低水平提升至 60%。如今漫步村中,山間小路兩旁綠樹成蔭,太陽能路燈整齊排列,夜晚為村民和游客照亮前行的道路。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點的投入使用,徹底解決了困擾村莊多年的環境問題,讓橫坡村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
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讓橫坡村的顏值大幅提升,還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百禽園里,五彩斑斕的鳥兒歡快地歌唱;萌寵養殖園中,可愛的小動物們憨態可掬,吸引了眾多親子家庭前來游玩。千畝果園每年支付土地流轉費 180 萬元,季節性用工達 3000 余人,越來越多的村民實現了 “家門口就業”。村民姚義寧滿臉笑容地說:“以前種玉米收入微薄,現在在莊園打工,一個月能掙 3000 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生態與經濟的良性互動,讓橫坡村真正實現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文脈傳承:古村燈影與鄉愁記憶
橫坡村的 “出圈”,不僅依靠美麗的山水風光,更得益于文化的賦能。連續舉辦八屆的 “美麗鄉村文化節”、六屆的 “平遙中國年” 燈展,已然成為橫坡村的文化名片。如今,過年才辦的燈展已經演變成常年的大型古村燈光秀,吸引著數以萬人的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在燈光秀現場,藍色彩燈拱門如同一道時空隧道,引領游客穿越時光。窯洞群在紅燈籠的映襯下,好似一片星海,熠熠生輝。單日游客量最高超萬人。燈展中,不僅重現了熱鬧的北方年俗,還融入了先進的聲光電技術,將龍鳳山的輪廓清晰地投射于夜空,傳統與現代在此激情碰撞,綻放出獨特的魅力。
圖為作者體驗窯洞民宿
古建保護也是橫坡村的一大亮點。道莊廟、關公廟等文物修舊如舊,保留了歷史的韻味。廣受人們敬仰的龍山、鳳山,位于橫坡村東面,龍山猶如一條雄偉的臥龍,頭朝地,兩眼千年古井據說是龍的雙眼,面對鳳山,尾向南,與玉溝相連,龍體松柏茂密,微風吹來,靈動閃爍,十分壯觀。鳳山位于龍山北面,兩山隔河相對,鳳山好似一只展開雙翅的鳳凰,面對龍山翩翩起舞,鳳凰的懷中抱著一座道莊古廟,人們說這是天工造物,龍鳳呈祥,紫氣東升,風水寶地,人杰地靈。道莊廟前,一棵“槐抱楸” 奇樹靜靜佇立,龍山鳳山傳說代代相傳,為村莊注入了深厚的人文魂脈。
中央美院參與的院落修復工程,更是榮獲全國美術展覽金獎,這一榮譽吸引了眾多藝術院校師生前來寫生。他們支起畫板,用畫筆記錄下橫坡村的美麗,每年為村子帶來上千萬元的創收。
共富機制:從 “村民離鄉” 到 “人才返鄉”
橫坡村振興的核心,在于 “利益共享” 機制。通過 “合作社 + 農戶” 模式,村民以土地、窯洞入股,參與分紅。如今,集體經濟資產逾 1100 萬元,村民們切實享受到了發展的紅利。村里還設立了教育基金會,累計發放獎學金 56.6 萬元,激勵著村里的學子努力學習;60 歲以上老人按月領取養老金,生活有了保障,民生福祉顯著提升。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輕人開始回流。村民張暢原本在城市工作,經過深思熟慮,他毅然放棄城市的工作,回到家鄉經營民宿。他感慨地說:“現在村里有 Wi-Fi,網絡便捷,還有源源不斷的游客,掙得不比城里少,而且能陪伴家人,感覺特別踏實!” 目前,橫坡新村常住人口中,超七成為返鄉創業的中青年,曾經的 “空心村” 如今重現活力,處處洋溢著生機。
古村振興:從 “后花園” 到 “國家樣板”
站在新的起點上,橫坡村目光長遠,錨定了更高目標:計劃在 2035 年建成 “國家級鄉村旅游示范村”。規劃中的果品加工廠,將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萬頭豬場及沼氣發電項目,將推動循環農業發展,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古院落修復二期工程,將為游客帶來更多古樸典雅的游覽體驗;國際攝影展采風基地的建設,則進一步拓寬文旅邊界,吸引更多國內外游客和攝影愛好者。
村支書郭興峰堅定地表示:“鄉村振興不是造盆景,而是要讓古村活起來、村民富起來、文化傳下去。” 如今的橫坡,正以 “農文旅融合” 為筆,在黃土高原上書寫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生動答卷。
橫坡村的美麗蝶變,是中國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縮影。它向我們證明:傳統村落并非發展的包袱,而是具有獨特魅力和無限潛力的資源;企業參與鄉村建設,不是簡單的 “輸血”,而是激活鄉村內生動力的 “造血” 之舉。當窯洞燈影照亮山溝,當古村記憶轉化為共富密碼,橫坡村的故事,正為萬千鄉村提供可復制的 “山西方案”,激勵著更多鄉村踏上振興之路,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中國周刊融媒/秦前松)
鄉村,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原鄉,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民俗風情,是億萬國人的情感寄托,更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為深入記錄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本刊攜手多家央媒平臺及頂尖智庫專家團隊,重磅啟動《鄉村實踐錄》融媒專題。專題組將深入鄉村的每一個角落,全方位聚焦鄉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文化傳承與生態環境、人才的培育與引進,深度挖掘鄉村文明實踐的創新模式,積極探索鄉村治理的新路徑。本專題借助多種媒體形式,真實記錄各地鄉村的生動實踐與積極探索,深度挖掘具有代表性的鮮活案例。旨在為各地鄉村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路與借鑒,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鄉村實踐錄》專題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