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昆明街頭,一位穿灰布長衫的中年教授攥著半袋面粉往家走,枯瘦的手腕上血管凸起。他的胃病已經持續發作兩個月,此刻卻把美國救濟糧登記表揉成一團扔進了廢紙簍。這位倔強的書生,正是寫下《背影》的朱自清。
當時清華大學的教務長潘光旦第三次登門,看見桌上的窩頭咸菜,忍不住嘆氣:"佩弦,教育部特批的配給證,多少同仁都領了。"朱自清擺擺手,劇烈咳嗽讓他弓成蝦米,仍擠出句話:"既在聯合宣言簽了名,總要說話算數。"
這份由吳晗發起的《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在知識界掀起軒然大波。北平的深宅大院里,有人邊簽字邊嘀咕:"何必跟肚子過不去?"上海某公館甚至傳出嘲諷:"清高能當飯吃?"但當真正要放棄每月兩袋精面粉時,112位簽字教授中只剩朱自清等11人踐行諾言。
最艱難時,朱自清在日記里寫道:"每月開銷超過六百萬元,薪水只夠買三袋面粉。"全家八口擠在司家營農舍,雨季屋頂漏雨要擺滿盆罐。小女兒吃野菜中毒上吐下瀉,妻子陳竹隱典當了最后一件旗袍請郎中。學生送來半籃雞蛋,他堅持讓給肺病更重的聞一多遺孀。
這種清貧中的堅守,與某些"文化名流"形成刺眼對比。上海某報主編一邊在社論里痛斥"美帝",轉頭就開著雪佛蘭轎車領取救濟糧;北平有位教授白天演講反饑餓,夜里偷偷去美軍俱樂部吃牛排。曾與朱自清齊名的某作家,更是把配給證轉手黑市賺取差價。
臥病在床的朱自清并未停止工作。油燈下,他校注的《聞一多全集》堆滿床榻,咯血染紅稿紙就用草紙墊著寫。當學生吳組緗帶著《論雅俗共賞》書稿來訪,發現老師用棉被裹腿抵御胃痛,仍逐字推敲"歌謠里的白話要保留泥土味"。
拒絕美援八個月后,朱自清在貧病交加中離世,衣袋里還裝著沒寫完的《論白話》殘稿。追悼會上,老舍紅著眼眶說:"佩弦先生的骨頭,比昆明山上的石頭還硬。"二十年后,毛澤東談起此事仍感慨:"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如今清華荷塘邊的漢白玉碑前,總有人擺放新鮮的白菊。而當年那些精明世故者的墓前,野草已沒過碑文。歷史終究會淘洗出真金,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寫的:"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他用生命給出了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