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至11日,由東陽市科協、東陽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2025年清華大學老科協科普演講暨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在全市掀起一場科學教育的“燎原之勢”。5天,50所學校,50場講座,4.5萬師生聽取了宣講。此次邀請了清華大學老科協科普演講團的王水弟、董景新、國連杰、王伯雄和謝丹5名專家教授組成的“科普天團”,圍繞芯片、北斗導航、地質科學等前沿領域,為東陽學子量身打造了一場場科學與夢想的盛宴,掀起了一股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潮。
01
教授組團
前沿知識點亮科技藍圖
在橫店小學教育集團橫祥校區的課堂上,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副教授謝丹從全球范圍的能源危機切入,延展至太空電站的前景,通過光伏發電和衛星“充電”等生動案例,為學生們勾勒出一幅新能源技術的宏偉藍圖。
面對該校四年級學生習玉辰關于“手機能否裝太陽能板”的奇妙提問,謝丹給予了熱情的鼓勵:“科研領域從無標準答案,未來的無限可能正等待著你們去創造和探索。”
在吳寧二中,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董景新通過北斗導航系統發展史,為師生展現科技自立之路。從展示華為手機北斗芯片,到1993年“銀河號事件”歷史影像,董景新借衛星模型解析北斗三球定位原理,用汶川地震救援坐標回傳、無人農機耕作等案例串聯起“天上好用、地上用好”的生態鏈。離開校園時,董景新還贈給學生清華明信片并寄語:“做星空下的解題人。”
02
溫情重逢
科普記憶化作逐夢力量
在南溪初中,一場溫馨且特殊的重逢場景上演著。曾經在南市街道南溪小學有幸與著名地質學家國連杰教授交流的學生們,手捧珍藏了一年的照片,滿懷激動地請他簽名。
南溪初中七(3)班學生吳可玄激動地說:“時隔一年,再次見到國爺爺,內心的激動與榮幸之情難以表達。這張帶有簽名的合影,對我而言,將成為終身難忘的珍貴記憶。”照片中,國連杰微笑著彎腰與吳可玄并肩站在一起,身后是南溪小學嶄新的教學樓。吳可玄的話語中流露出對知識的無限渴望和對國連杰深深的敬仰之情。
這張珍貴的合影不僅記錄下了美好的瞬間,更化作激勵吳可玄不斷探索、勤奮學習的強大動力源泉。“我現在的目標就是努力學習,爭取將來也能像國爺爺一樣,成為一名科學家,為祖國的科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吳可玄堅定地說。
03
互動啟思
科學夢想在校園生根發芽
在市飄萍小學,集成電路專家王水弟以《西游記》中的奇幻想象為切入點,巧妙地串聯起望遠鏡、雷達以及通信技術的革新歷史,生動地詮釋了科學技術如何將神話變為現實。
在互動環節中,“水下探測依靠的是何種原理?”“望遠鏡是誰發明的?”等問題充分展現了孩子們對科技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該校五(3)班學生陸錦澤說:“科普講座讓我更加堅定了成為科學家的夢想。”
在吳寧五校教育集團南山校區,清華大學教授王伯雄以太陽系探秘為主線,為五六年級學生開啟了一場精彩的宇宙探索之旅。從熾熱的太陽到八大行星各具特色的運行軌跡,王伯雄巧妙地將復雜的天體物理知識轉化為妙趣橫生的課堂內容。
在互動環節,學生們積極圍繞“火星移民的可能性”“黑洞的未解之謎”等話題展開提問,王伯雄以啟發式的解答引導他們思考,激發科學思維的火花,在學生心中種下“追星逐月”的科學夢想。
“我們將繼續深化‘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為學生打造更多精彩紛呈的科學體驗。”東陽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清華大學老科協科普演講團的專家教授們走進東陽校園,將高深理論轉化為青少年兒童可觸可感的“精神養料”,激發科學興趣,構筑起科學傳承的橋梁。
來源:東陽市科協
編輯:吳裕慧
一審:杜德洪
二審:盧立明
▼金華市科學技術協會▼
電話:0579-82469498
地址:金華市婺城區雙龍南街811號
官網:jhskx.jinhua.gov.cn
郵箱:35663133@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