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半月談》2025年第8期內容
厭學拒學、沉迷網絡、暴躁易怒、生活疏懶、不愿溝通……從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階段,有不少家長發現,小時候那個乖乖娃不見了,孩子仿佛成為“陌生人”——有的行為叛逆,極端情況下甚至自傷。
面對孩子種種“異常”行為,家長該怎么辦?半月談記者就此專訪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八醫院精神心理科醫生吳寧博士。
青春期“異常”行為并非全是病
半月談記者:不少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會出現逆反現象,有的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和父母溝通,甚至傷害自己的身體。
吳寧:我們門診接診過不少青春期的孩子,而且接診人數一年比一年多。但從行為特征看,大多屬于青春期叛逆行為,達不到疾病化程度。
半月談記者:青春期叛逆行為和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有什么區別?
吳寧:青春期是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高發期,臨床上有多種表現,常見的有對立違抗障礙和抑郁癥。青春期叛逆行為則是正常行為,不屬于心理疾病。
具體而言,叛逆行為主要表現為不聽家長講道理,強調自己的主見,有的更與父母激烈對抗,但對抗行為不會造成功能上的影響。比如,對抗結束后,他們照常上下學,照樣交朋友。
青春期叛逆行為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對立違抗障礙。對立違抗障礙是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通常孩子5至8歲就出現苗頭,青春期更加嚴重。它有3個特點:一是對抗性行為,即對主要撫養人、老師的管教產生強烈對抗,并把責任推給別人。二是憤怒暴怒,有攻擊性行為,偶爾有些憤怒沒表達出來就會自傷。三是有很多消極情緒,無法適應學校生活,無法進行有效社交,且持續超過6個月。這3個特征不是偶發,而是彌散在生活中跨情境發生。
抑郁癥則有思維遲緩、情緒低落、社交退縮、行為遲緩等多項特征,核心癥狀是快感缺失,且持續發作超過兩周,并出現失眠、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正常上學等癥狀。抑郁癥患者的消極情緒是被動反應,很少出現沖動和攻擊性,他們通常不攻擊別人,只攻擊自己。
這代孩子更難管?
半月談記者:為什么孩子在青春期會出現叛逆行為?
吳寧:進入青春期后,孩子大腦的情緒中樞(俗稱感性腦)先發育完成,但是控制情緒的理性腦還在發育中,直到25歲才能有比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青春期是整合感性和理性的關鍵期,對孩子們來說,一個重要的心理任務就是要長大,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就很容易引發與家長的對抗。
半月談記者:有家長感嘆,這一代孩子比上一代更難管。
吳寧:對抗父母、不服管教,甚至厭學自傷,是在青春期神經發育和心理發育基礎上對壓力的一種綜合反應。家長應了解一些青春期神經系統的發育特點、心理發展任務和行為上的特點。
孩子出現心理疾病,生物、心理、社會因素都不能忽略。從生物遺傳學上看,這些孩子可能有一些遺傳性精神疾病,表現為對沖動的控制力比較差等。從心理學上看,這與極端的育兒方式有較大關系。來就診的孩子很多有著相似成長背景:父母有一定文化水平,對孩子期望比較高,但生活上對孩子過于驕縱、溺愛,學業上又過于專制。社會因素則比較復雜,包括競爭激烈、評價頻繁等,這是個體無法改變的。所謂這代孩子更難管,主要是指教養方式和生活環境與上一代有較大不同。
滿足孩子三種需求
半月談記者:當孩子拒學、擺爛、不服管時,家長該怎么辦?
吳寧:面對孩子叛逆,家長應堅持幾條原則。一要回應孩子對獨立性的需要。養育孩子要像漏斗一樣,小時候做他們的保姆,全方位照顧;到了青春期,碗口則要逐漸張開,給其充足的自主發展空間。二要多聽少講。不要總是告訴孩子結論性的東西,要學會啟發式提問。當孩子的想法明顯錯誤時,家長也不要急于踩剎車,除非是受到不可逆傷害。挫折經歷可以幫助孩子發展糾錯能力。三要給孩子的行為設立邊界。青春期孩子還沒有很好的控制力,父母要給孩子的行為設立邊界,培養其是非觀和規則意識,幫助孩子認識并提高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家長不能焦慮,要溫柔堅定,行動有力。
半月談記者:許多家長面對嚴重叛逆的孩子時束手無策,生出“隨他去吧”“接受現實”等想法。您怎么看?
吳寧:不得不承認,上一代人的部分經驗解決不了這一代孩子的問題。降低期望、接受現實是一種策略性的無奈選擇。但一個低功能的孩子,一個沒有競爭力的孩子,他們自己也不會快樂,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狀態。家長能力不足,就要學習或借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半月談記者:雖然大多數孩子會在青春期做一些叛逆行為,但也有不少孩子過渡平穩。有沒有規律可循?
吳寧: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滿足三種需求: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自主性是青春期孩子權利爭奪的核心,家長要適時從主駕駛退到副駕駛位置上,給孩子一定的時間、空間、金錢等方面的尊重和自由,并及時啟發、引導孩子自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既滿足孩子對自主性的需求,孩子在解決問題后也會有勝任感。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那些青春期過渡平穩、成年生活幸福的人,往往童年擁有平穩和諧的成長環境。如果生活在充滿沖突、冷漠的家庭,孩子消化不了成人世界的煩惱,有的甚至以某種極端方式為家庭內部糾錯。所以,當孩子出現叛逆行為時,家長應先從自身、夫妻關系以及家庭氛圍上反思。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懷抱信心,正確認識青春期,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一成長的關鍵階段。
半月談記者: 趙葉蘋
原標題《 厭學拒學、暴躁 易怒、不愿溝通……
青春期孩子變成“陌生人”?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