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孟之鄉廣袤的土地上,藏著一座看似平凡卻承載著厚重歷史的無名小鎮。它宛如一顆被歲月塵封的明珠,靜靜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與神秘。這座小鎮地處特殊的地理位置,曾被稱作運河 “水脊”,這一獨特的地勢,一度成為京杭運河暢通無阻的巨大難題。
京杭運河,這條宛如巨龍般蜿蜒的水上交通要道,承載著無數的物資與希望,貫通南北。然而,在流經這座小鎮時,卻因 “水脊” 地勢,水流紊亂,船只常常在此擱淺、停滯,使得漕運受阻,物資難以順利流通,嚴重影響了南北經濟的交流與發展。
時光回溯到明朝,為解決這一難題,一位睿智的白英老人提出了極具開創性的建議。白英老人雖出身平凡,卻對當地的水文地理了如指掌。他常年在運河邊生活,觀察水流的走向與變化,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驗。彼時,工部尚書宋禮正為運河的困境日夜憂心,在聽聞白英老人的建議后,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合力治水。
他們深入實地考察,經過反復研究與論證,最終確定了治水方案。在小汶河入運口對岸,工匠們一錘一鑿,精心砌起堅固的石堤。那一塊塊巨大的石料,在工匠們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被有序地堆砌起來,形成一道堅實的屏障。同時,一座魚嘴形的石拔 —— 分水尖也應運而生。這分水尖造型獨特,猶如一條靈動的魚嘴,巧妙地將運河之水一分為二,形成了 “七分向北,三分向南” 的奇妙格局。自此,“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它不僅是對這一偉大治水工程的生動描述,更體現了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
時光流轉,到了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途經此地,都會在南旺分水龍王廟駐足,并留下題詩。南旺分水樞紐也因此聲名遠揚,素有北方 “都江堰” 的美譽。它憑借著精妙的設計與卓越的功能,保障了運河之水暢通五百余年,見證了無數船只的往來穿梭,見證了南北貿易的繁榮昌盛,成為了中國水利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
然而,時代的浪潮總是無情。隨著海運的興盛,更為便捷、高效的海上運輸逐漸取代了運河航運。曾經熱鬧非凡的運河漸漸被人們遺棄,船只不再往來,碼頭也變得冷清荒蕪。解放后,汶水改道,南旺湖水干涸,這座因運河而興盛的古鎮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變得默默無聞,被世人所遺忘。
但這座小鎮的故事并未就此終結,它的地下埋藏著更為神秘的傳說。上歲數的老人們常常圍坐在一起,講述著南旺湖附近那座高七丈的墳冢的奇聞軼事。傳說中,在特定的時刻,人們偶會看到一道云氣從墳冢上方升起,這云氣上白下黃,白色如同一匹匹展開的布匹,長達數丈,當地百姓將其稱為 “蚩尤旗”。在這永遠不倒的蚩尤戰旗下,竟埋葬著華夏第一戰神 —— 蚩尤的首級。
據歷史記載,闞城遺址位于大運河南旺分水工程樞紐之水柜 —— 南旺湖,這里正是上古天子蚩尤冢祠所在地。《皇覽?墓冢記》對此有著明確的記載。蚩尤,這位曾與黃帝齊名的九黎部族首領,他所統領的九黎部族由九個部落組成,每個部落又有九個兄弟,也正因如此,民間傳言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
蚩尤部落是當時高度文明的農耕部落,他們定居在黃河下游,汶、濟之間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這里土地廣袤,水源充足,十分適宜農耕。蚩尤部落掌握著高超的農耕技藝,他們懂得如何根據季節變化播種、收割,如何培育優良的農作物品種。在他們的辛勤勞作下,農田里的莊稼年年豐收,族民們食而有余。每到豐收時節,族民們便會用竹筐盛裝著豐收的果實,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感恩天地的恩賜。
蚩尤更把牛作為圖騰,巧合的是,炎帝的圖騰也是牛。這一相似之處,仿佛在冥冥之中暗示著兩個部落之間有著某種特殊的聯系。《路史》記載蚩尤 “興封禪”,這一記載透露出蚩尤是最早祭祀泰山的上古天子的重要信息。后來,經過各個朝代的不斷完善,泰山封禪成為了一項極為隆重的國家大典。直至今日,整個山東境內仍保留著泰山還愿、燒頭柱香的傳統習俗,這些習俗仿佛是歷史的印記,訴說著那段古老的歲月。
蚩尤不僅在農耕方面有著卓越的成就,他還擅長冶煉黃銅,制造兵器。隨著部落的不斷壯大,為了爭奪資源與領地,蚩尤部落與炎帝部落多次發生戰爭沖突。憑借著先進的兵器與強大的戰斗力,蚩尤幾次將炎帝打敗。無奈之下,炎帝聯合黃帝,與蚩尤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涿鹿大戰。
戰爭初期,蚩尤憑借著大霧的優勢,九次皆勝,打得炎黃聯軍節節敗退。然而,黃帝得到了一件神奇的指南器,這一神器仿佛是上天的眷顧,讓黃帝的軍隊在大霧中也能辨別方向,扭轉了戰局。蚩尤戰敗后,收兵于致密城(今山東濟寧汶上縣),而有記載顯示,蚩尤曾在此建造闞城。可惜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闞城消失于南旺湖,只留下了無盡的謎團。
《姬氏志 o 闞城志》記載:“晨起者常于煙霧交加之會,見城堞宮室之狀”。據目擊者稱,在日出之前,南旺湖湖面上云霧彌漫,煙波浩淼。突然,在那朦朧的霧氣中,巍巍城墻緩緩浮現,在正前偏右方向,一座高大雄偉的城樓若隱若現。片刻之后,只見城門緩緩開啟,隱隱約約有不少行旅商客進進出出,仿佛一座繁華的城市在眼前展現。這一蜃景在晨霧的籠罩下,飄飄忽忽,時隱時現,宛如仙境。待到日出,隨著陽光的照耀,景色慢慢變淡,直至消失,湖面又恢復為碧波粼粼的平靜模樣。據說這種美麗奇異的景觀和神秘的現象在五十年代還出現過兩次,民間俗稱 “陷皇城” ,這一記載更是力證南旺曾是蚩尤的首都。
“陷皇城”,也就是所謂的 “海市蜃樓”。那么,“皇城” 究竟指的是什么城呢?《黃帝玄女戰法》載:“黃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通典》載:黃帝攻蚩尤 “三年九戰而城不下。”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蚩尤部落據城堅守,憑借著充足的糧食、強大的兵力以及堅固的城池等有利條件,使炎部落和黃部落屢戰屢敗。后來,炎黃聯合,經過艱苦的戰斗,終于擒殺蚩尤,迫使 “八方諸侯殄服”。
蚩尤兵敗后,黃帝為收復其他部落,曾用蚩尤畫像來震懾八方宇邦,使得各方部落紛紛臣服。收復蚩尤的部落后,他們被統稱為九黎,后來逐漸演變成了黎民百姓。在古代,黎民百姓的地位低于炎黃子孫,然而,論起血脈傳承,炎黃子孫的血脈中也少不了九黎的成分。為了防止蚩尤復活,黃帝將蚩尤分尸,并分葬在各處。傳說中,蚩尤的鮮血灑到樹上,瞬間變成了火紅的楓葉樹,而他的首級則被葬在了南旺蚩尤墳冢。隨著闞城消失于南旺湖,只剩下那座光禿的高七丈墳冢,以及偶爾可見的赤色 “蚩尤旗”,在風中訴說著往昔的悲壯。
盡管蚩尤戰敗,但他的英勇與智慧卻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仍受人祭祀。秦始皇大祭時,只祭蚩尤大帝,尊其為 “人主”;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兵,祭的也是蚩尤大帝;直至今日,一些將軍起兵出征時,仍會祭祀蚩尤大帝。在民間的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十月初一祭祀蚩尤的風俗。然而,儒家崇拜黃帝,漢武帝聽從董仲舒建議獨尊儒術,大量銷毀百家書,使得蚩尤這位曾經的華夏戰神逐漸被歷史所遺忘,長眠于南旺湖的土地之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