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光刻機市場的客戶版圖發生劇烈震蕩。ASML財報顯示,我國市場在其總營收中的占比從去年同期的49%驟降至27%,相當于攔腰斬斷近半份額。而韓國客戶同期貢獻了40%的營收,首次取我國成為ASML最大買家。這場逆轉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三年前我國市場的瘋狂采購已埋下伏筆,2022-2024年間,我國企業累計從ASML購入價值1600億元的設備,相當于此前8-10年的采購總量。這種“把未來三年的需求提前兌現”的操作,直接導致2025年采購量斷崖式下跌。更值得玩味的是,我國在成熟制程的設備保有量已達飽和狀態,28座新建晶圓廠的設備儲備足以支撐未來2-3年生產需求。
二、斷崖式下跌的三大原因
1. 超前囤貨的后遺癥:我國半導體企業曾陷入“恐慌性采購”的怪圈,美方芯片禁令的持續升級,讓行業產生“光刻機隨時斷供”的預期,導致2023年單年采購量激增至600億元,2024年更飆升至800億元。這種非理性囤積就像給氣球瘋狂充氣——當政策預期趨穩(ASML持續供應1980Di等DUV機型),氣球自然要泄壓。國內晶圓廠庫存設備的使用率僅65%,大量設備處于閑置狀態。
2. 技術封鎖的硬門檻:ASML對我國市場的產品供應存在明顯“技術斷層”,盡管DUV光刻機(仍在正常出貨,但EUV光刻機及更高端設備始終被排除在供貨清單之外。這種“只賣老款不賣新品”的策略,讓我國企業在先進制程研發上持續受制。當7nm以下工藝成為全球競爭焦點時,ASML的技術枷鎖直接卡住了我國半導體升級的咽喉。
3. 國產替代的暗流涌動:我國去年已經公布了193nm光源的DUV干式光刻機,已在65nm分辨率領域實現量產突破。盡管在精密程度和良品率上仍落后ASML設備10%-15%,但足以滿足汽車電子、物聯網芯片等領域的生產需求。更關鍵的是,國產設備價格比進口機型低30%-40%,維護成本僅為進口設備的1/35。這種性價比優勢,讓中小型晶圓廠開始轉向國產設備采購。
三、采購大跌時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光刻機采購量下降不是衰退信號,而是我國半導體產業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過去“造不如買”的短視思維,讓行業陷入“進口設備依賴癥”。據悉,2023年數據顯示,我國80%的半導體設備依賴進口。這種模式在遭遇技術封鎖時顯得極其脆弱,2024年某存儲芯片企業因光刻機維修配件斷供,導致生產線停工23天的案例就是佐證。
自主研發的艱難突破正在改寫游戲規則,國產光刻機的三大核心部件——激光光源、雙工件臺、物鏡系統,2025年國產化率分別達到85%、72%、65%。雖然離完全自主可控還有距離,但已構建起基礎技術護城河。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產業生態重構:中芯國際等頭部企業開始組建“國產設備驗證聯盟”,通過產線實測加速技術迭代。
這場變革倒逼出更務實的產業政策,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方案明確,將40%的資金投向設備材料領域,光刻機研發專項補貼提高至項目總投入的50%。市場機制也在發揮作用:2025年第一季度,半導體設備板塊IPO過會企業中,國產替代技術提供商占比達67%。
四、寫在最后
ASML前總裁彼得·溫寧克曾說:“中國市場的波動性源于其對自主可控的執著”。當采購量下降與國產設備崛起形成共振,這場看似被動的調整,實則是我國半導體產業走向技術自立的關鍵轉折。畢竟,沒有人能靠買設備買出芯片強國,就像不能靠進口種子成為農業大國——這個道理,經歷過“缺芯之痛”的中國半導體人,比誰都體會得更深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