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震顫是一種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表現為手部、頭部或身體其他部位的不自主顫抖。
在中醫理論中,肝腎陰虛常被認為是導致震顫的主要原因,因此許多治療以“滋陰潛陽、平肝熄風”為主。
然而,臨床上有兩個關鍵病機容易被忽視——“陰陽兩虛”和“氣虛血瘀”,這也是許多患者長期治療無效的關鍵所在。
一、陰陽兩虛:筋脈失養,震顫難止
陰液不足,無法濡養筋脈和臟腑,導致筋脈攣急,引發顫抖;陽氣虛弱,則推動氣血運行無力,四肢失于溫煦,進一步加重震顫。
此外,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若腎中陰陽俱虛,腎氣不足,無法鼓舞氣血運行,則會形成惡性循環:陰虛則燥,陽虛則寒,氣血生化無力,筋脈長期失養,震顫愈發頑固。
二、氣虛血瘀:氣血不暢,顫抖加重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若氣虛,推動血液運行無力,會導致血行緩慢,四肢末端得不到充足的氣血供應,手部因氣血不足而顫抖、乏力。
同時,血瘀阻滯經絡,局部氣血運行受阻,筋脈失養,不僅加重震顫,還可能伴隨麻木、僵硬等癥狀。許多患者舌質紫暗、有瘀斑,脈象細澀,正是氣血瘀滯的典型表現。
三、經典案例:調和陰陽+補氣活血,震顫得緩
患者情況:
男性,58歲,雙手震顫6年,加重1年。伴頭暈、心悸、乏力,四肢怕冷,睡眠差,記憶力減退。舌淡暗、邊有齒痕、有瘀點,脈細弱澀。
辨證分析:
- 陰陽兩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陰虛);四肢冰涼、氣短自汗(陽虛)。
- 氣虛血瘀:乏力、舌邊齒痕(氣虛);唇暗、舌瘀點、脈澀(血瘀)。
治則:滋陰溫陽 + 補氣活血 + 化瘀通絡
方藥:
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滋補腎陰);
枸杞子、菟絲子、附子、肉桂(溫補腎陽);
黃芪、當歸(補氣養血);
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
天麻、鉤藤(熄風止顫);
酸棗仁、遠志(安神助眠)。
療效:
- 1個療程:手抖減輕,頭暈、乏力改善,睡眠好轉。
- 2個療程:震顫持續緩解,四肢轉暖,面色紅潤,記憶力提升。
- 鞏固調理:手抖基本消失,舌瘀點減少,脈象平和,生活恢復正常。
特發性震顫并非單純“肝風內動”,陰陽兩虛、氣虛血瘀同樣是關鍵病機。若長期治療無效,需考慮是否辨證有誤。通過調和陰陽、補氣活血、疏通經絡,許多頑固性震顫可得到顯著改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