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日本有德國和意大利兩個盟國,事實上,美國才是日本最好的盟國,很明顯,我們正在積極配合日本在中國進行的戰爭。”——這是當年美國多名議員聯名發出的呼吁,時間是1939年。
這一時期,美國對日本源源不斷輸送戰爭物資在世界范圍招致強烈譴責,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斥責政府助紂為虐的行徑。下圖就是當時美籍華人在抗議美國向日本出口戰爭物資,標語非常符合當時美國的所作所為,“這些鋼鐵將變成子彈,你們的妻兒將成為下一個。”
“基督將軍”馮玉祥當時一針見血指出:美國人把鋼鐵和石油賣給日本,而把藥品賣給中國,這是一邊賣武器,一邊賣棺材。”的確,美國的外交策略深得英國人真傳,特別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上世紀30年代,美國一邊推行光榮孤立政策,一邊悶頭大發戰爭財。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美國也只是不痛不癢地譴責幾句,并沒有對日本實施制裁。1931年,美國運往日本的工業成品價值580萬美元,鋼鐵700萬美元,石油1630萬美元,棉花8000萬美元。
也就是說,美國不僅和其他西方列強一樣不愿得罪日本,還不斷縱容這個遠東小霸王。當然,除了賣軍火發財,美國人也有戰略考量。扶植成立偽滿洲國后,倘若日本以中國東北為前進基地進攻蘇聯,這當然是美英樂于看到的。
于是,當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美國仍繼續為日本輸血,石油、鋼鐵等資源管飽管夠。
僅1937年一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石油2900萬桶,占當年進口石油的82%之多。不僅如此,日本當時進口的硬鋁、橡膠、鋼鐵、機床等與戰爭息息相關的物資大都來自美國。
1938年7月,迫于世界輿論的壓力,美國實施所謂的道義禁運,規定美國公司不得把飛機及其零件出售給正在進行狂轟濫炸的國家。諷刺的是,道義禁運絲毫沒有影響美國對日本的出口,當年賣給日本的飛機總價值高達1750萬美元,為1937年的7倍。
在貿易文件中,“聰明”的美國人以「發動機用優質燃料」代替「飛機用油」,1939年,美國輸送日本的軍事物資再攀新高,總金額近2億美元,占當年美國對日本全部出口的86%。其中,廢鋼鐵出口量比1938年多出9倍。除了出口,美國還以貸款、援助等多種方式給日本輸血,僅1938年,美國就給日本提供了1.2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用于購買美國的機床、鋼材、石油等戰略物資。
全面抗戰前,當時的國民政府主要依靠德國援助和軍事指導,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陶德曼調停中日戰爭失敗。1938年春,希特勒宣布德國正式停止對華軍售。上一年,“專門打給外國人看”的淞滬會戰整整持續三個月,蔣中正寄希望的列強干預也沒有實現。
中國孤立無援之際,北方鄰居蘇聯伸出了援手。不管是出于牽制日本還是與美英博弈的目的,中國抗戰初期最實實在在的援助到來了。1937年8月20日,兩國在南京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及軍援協議。
根據協議,蘇聯將為中國提供三批總計2.5億美元的貸款,1938年的兩批共1億美元貸款用于購買蘇聯武器,1939年再提供1.5億美元貸款。其中,因后來“蘇日中立條約”簽訂和蘇德戰爭爆發,第三批貸款未能完全落實,中國實際收到的貸款共計1.7億美元。
淞滬戰役結束的1937年11月,蘇聯派出的第一批254名空軍志愿隊就來華作戰,此后,蘇聯提供的約1000架飛機、2000名飛行員及500名軍事顧問陸續抵達。到1939年初,包括飛行員在內的高達5000名蘇聯軍事專家在中國各地支援抗戰。
下圖左側是1956年在武漢修建的蘇聯空軍志愿隊烈士墓,右側分別是蘇聯志愿航空隊援華三年多來取得的戰果和投入當時南京空戰的蘇聯空軍飛行員照片。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的四年多時間,美國和蘇聯以中國為戰場展開了“幕后較量”。應該說,在中國最需要援助的抗戰初期,蘇聯正式派來正規軍援華,的確是雪中送炭。相比財大氣粗的美國人對日本的援助,蘇聯援華也稱得上出手闊綽。
而助紂為虐的美國人最終咎由自取,為了擺脫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稱霸西太平洋,日本人竟然把槍口對準了豢養自己多年的美國。美日決裂前,美國也曾派出私人性質的飛虎隊援華,但與蘇聯官方性質的志愿航空隊還是不能比的。相關鏈接:抗戰初期的幕后較量,對比蘇聯援華和美國援日,看誰出手更闊綽?
文/田瑞安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歡迎留言評論,批評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