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定義長期主義者呢?堅持十年算不算?堅持二十年算不算?或者更長的時間?在一件事上鉚足了勁,青山不放,綠水長流。比如僅僅是寫這件事,我的歷程,實在久矣,久則久,卻越來越失敗,失敗到一塌糊涂。這算不算是一個例外?
到底是哪一刻,萌生了要寫的念頭,觸動了久違的神經呢,應該是大學時代吧,那刻,初戀身在異地,才開啟了紙上羅曼斯的傳遞,一天不寫,頓覺缺憾,遂天天寫,攢好幾頁紙,趕緊郵寄出。大學四年,來來回回,積攢書信無數。書信以女友占據大頭,同學占據其次。它們還靜靜地在那里,成為時光隧道里最有意思的存在形式,證明著我曾經活過。
到蘇州,讀研后,寫的節奏更快起來,QQ日志,尚且保留著歷史的痕跡,博客時代也是各路平臺齊發,總覺得終于有了自己的表達場所。圖什么呢?當時并沒有多想,直到有博友談及,假如某天,博客消失,我們寫的東西咋辦?我覺得他杞人憂天,卻不曾想到,這天真的來了。
博客徹底消失了,那么,我們寫的文字去哪里了呢,并沒有人告訴我們,也沒有會對此負責。博客的消失僅僅是平臺的更迭罷了,在這樣的新舊更迭之中,每個作者,毫無抵抗之力,只能默默地忍受這樣的變奏曲,能怎么樣,要怎樣,都是回天無力的,損失掉的則是那些散落在網絡上的支離破碎的文字。
一邊是博客的文字,一邊則是報紙和雜志,稱呼為紙媒。當一個人的文字被印刷在報紙上的時候,總有一股歡呼雀躍的神情情不自禁,這種情不自禁,說白了就是成就感,當一個人做一件事有了成就感的時候,即是對這件事賦予了意義,否則,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覺得是在浪費人生。
紙媒。如今還有人在堅守。這是我萬分佩服的。紙媒。到底如何懷念這樣的一個平臺呢?這個平臺到底又是如何運作的呢?其實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每個環節顯得拖沓。從收集報紙的電子郵箱,到投稿發出去,到編輯刊登,再給你郵寄一個樣刊,最終再給你一張郵局的匯款單,這是一個漫長的時間等待期,很多人覺得漫長,早早地就放棄了。
誰也沒有想到,報紙也會消亡,且消亡的速度過于快,根本還沒來得及思考。以蘇州為例子。本地的報紙有《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雜志有《蘇州雜志》《現代蘇州》《蘇州樓市》。
如今,每個都死氣沉沉的樣子,《城市商報》已經消失,其余的也都有氣無力了。為何會變成這樣的一個形態呢,到底該慶祝還是該惋惜呢,見仁見智的問題,在這樣的問題之下,個體的選擇又成為一個十分有趣的話題。如果繼續恪守原來的規則,在紙媒上耕耘,我佩服他們是一條漢子。但更多的人開始選擇離開,我就已經十幾年不再觸及紙媒了。
我去了哪里,去了自媒體平臺,去了網絡評論的世界,去了那些光怪陸離的世界,節奏太快,一度讓我應接不暇。未來的未來,自媒體的平臺會不會也要消失?按照發展的眼光來看,消失是注定的,因為新型的傳播渠道會來,舊的渠道就會萎縮或者消失,這是必然的趨勢,且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到時候,將會面臨一個怎樣的變局呢?會不會跟上這個變局呢?一連串的問號在空中盤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