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醫藥版圖急劇變遷的當下,一場關乎中國制藥命運的宏大出海征程正澎湃開啟!兩會聚焦中國雙抗全球成果,恒瑞、聯邦等藥企與海外巨頭的重磅合作,似平地驚雷,宣告中國生物藥強勢融入全球創新體系。與此同時,CXO 企業也在全球化布局的賽道上疾馳。這不僅是行業發展的關鍵抉擇,更是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必由之路。
中國生物制藥出海新時代開啟
Guide View
兩會對中國雙抗全球成果的聚焦,以及恒瑞醫藥、聯邦制藥與海外巨頭的高額技術授權合作,標志著中國生物藥融入全球醫藥創新體系的進程已勢不可擋。在政策鼓勵 “走出去” 參與全球競爭的背景下,“出海” 不僅成為行業發展的核心戰略,也促使企業構建各具特色的全球化布局。
目前,中國生物藥企形成四種主要出海模式。
自主出海要求企業獨立完成海外研發、臨床、生產及商業化全流程,百濟神州是其中典范。其替雷利珠單抗已在歐美多國獲批上市,并通過自建商業化團隊與本地化供應,實現了自主出海的成功實踐。
License - out 模式下,企業將自主研發藥物的海外權益授權給跨國藥企,以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銷售分成獲取收益,自身不直接參與海外運營。2023 年,License - out 數量首次超過 License - in,2024 年更是達到 45 件。其中,ADC 賽道尤為亮眼,默沙東與科倫博泰的合作便是典型案例,推動了 ADC 交易熱潮。
NewCo 模式由本土創新藥企與海外資本合作成立新公司,前者提供潛力藥物管線,后者注入資金與資源,專注單一藥物的海外全周期開發。這種模式兼具資金回籠快、風險分散、資源集中等優勢,能夠有效鎖定遠期權益。
并購則為中國 Biotech 企業開辟了全球化捷徑。通過被跨國藥企收購,企業不僅能快速獲得資金,還可借助買方的全球資源網絡提升估值與股東回報,實現技術互補。例如,阿斯利康收購亙喜生物獲取 CAR - T 技術平臺,諾華收購信瑞諾鞏固在 lgA 腎病領域的布局。
圖源:阿斯利康官網
隨著與全球藥企技術授權合作的常態化,中國創新藥的技術實力已獲得國際認可,在單抗、雙抗等多個領域正從追趕者向引領者轉變。
不過,各細分賽道仍面臨挑戰:多肽藥物受產能、技術創新和品牌認知度制約;核酸藥物尚處起步階段,雖交易規模未來可期,但目前仍需探索;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雖有西達基奧侖賽等成功案例,但嚴格監管、技術與專利壁壘亟待突破。
2025 年將成為中國生物藥從戰略布局轉向深耕全球市場的關鍵轉折點。
CXO企業的全球化布局
Guide View
在技術能力迭代與 “出海” 意愿驅動下,中國生物藥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紛紛將 “出海” 作為重要戰略,尋求增量市場。
眾多依托中國市場的 CDMO 加速海外布局,為中國創新藥進入海外市場提供 “渠道” 支撐,同時 CDMO 自身也需應對地緣政治風險,推動營收多元化。
2020 - 2023 年,中國生物藥 CDMO 企業海外營收占比始終超 50%,2023 年藥明康德、博騰股份、凱萊英、康龍化成等CXO領軍企業的境外營收占比達 80% 左右,凸顯海外市場在其業務中的核心地位。
圖源:公司公告,Wind,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中國生物藥 CDMO 以全球化視野,通過自建和外延并購雙路徑設立海外研發生產基地。
藥明康德作為 CXO 龍頭,近年來加速全球設施建設。2024 年年報顯示,公司持續投入瑞士庫威基地,使口服制劑產能翻倍;推進美國米德爾頓基地建設,計劃 2026 年末運營;2024 年 5 月,新加坡研發及生產基地開工,一期預計 2027 年投入運營。
藥明生物推行 “全球雙廠” 戰略,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 CRDMO 平臺,擁有 4 個研究中心、8 個開發中心及 9 個生產基地。在美國,擴建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基地(MFG11),建成后產能達 3.6 萬升,新澤西州克蘭伯里臨床生產基地已運營;海外還布局愛爾蘭、德國基地,新加坡基地在建。
在亞洲,新加坡 CRDMO 中心將成為服務亞太及全球市場的重要基地,其生產基地產能規劃 120,000L,有擴展至 240,000L 的潛力。
在歐洲,愛爾蘭生物基地三個生產設施獲 HPRA 的 GMP 認證,2024 年啟動商業化生產。
藥明生物未來總規劃產能近 50 萬升,海外產能占 40%,為全球客戶提供一流解決方案。
九洲藥業擬通過新加坡子公司在德國、日本設立全資孫公司,建設 CRO 服務平臺,分別投資約 950 萬美元和 4200 萬美元。其日本、德國研發中心已運營,美國中試車間擴建完成,還持續推進原料藥生產基地并購。
凱萊英取得前輝瑞英國 Sandwich Site,完成首個歐洲研發生產基地布局。
藥石科技的美國賓州 West Chester 研發中心自 2023 年運營后,已承接多個 GMP 項目。
博騰股份在美國新澤西設結晶和制劑研發場地,在斯洛文尼亞建 API 工藝開發及生產基地。
普洛藥業于美國波士頓設立 CDMO 研發中心。
中國 CXO 企業密集的海外布局,是全球化經濟推力與地緣政治 “倒逼” 的必然結果。在全球化浪潮下,國際化擴張需求迫切;而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生物安全法案》等事件,促使企業加速 “走出去”,拓展新興市場,增強抵御外部風險能力,主動適應國際市場變局。
歐美風高浪急,新興市場成“新錨點”
Guide View
歐美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
在全球醫藥產業的大棋局中,CXO 企業的戰略布局調整正深刻影響著行業的走向。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藥品市場,以及歐洲,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均是中國 CXO 企業出海的關鍵目標地。不過,長期以來,相較于北美市場,歐洲市場由于 CXO 服務需求小且分散,加之理念保守、華人圈層滲透率低等因素,國內 CXO 企業對其興趣一直不高。但近年來,情況有所轉變。
從頭部公司的財報數據來看,藥明康德 2024 年年報顯示,美國市場收入 250.2 億元,占總收入 64%,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同比增長 7.7%,歐洲市場收入 52.3 億元,同比增長 14.4%;
圖源:藥明康德公眾號
康龍化成 2024 年歐洲客戶(含英國)收入同比增長 23.18%,達 22.72 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 18.51%,北美客戶收入同比增長 6.11%,占公司營業收入的 63.97%;
圖源:康龍化成公眾號
凱萊英 2024 年來自歐洲市場客戶實現收入 7.35 億元,同比增長 101.33%,美國市場客戶實現收入 33.71 億元,剔除大訂單影響后同比增長 18.41%;
博騰股份美國市場收入 9.24 億元,扣大訂單同比增加 25%,歐洲市場收入 10.69 億元,同比增長 25%。
圖源:博騰股份公眾號
隨著美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再加上不確定的地緣政治因素,中國 CXO 公司在美業務增長遭遇瓶頸。與此同時,歐洲市場卻出現新契機。
據報道,32 家制藥公司致信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要求歐盟提供更多優惠政策,以應對美國關稅威脅,維持在歐盟的運營。若歐洲政策不作出變革,到 2029 年,歐盟制藥業可能會有高達 1032 億歐元(1130 億美元)的投資流向美國。
這一事件對歐洲制藥界的影響尚待觀察,但也間接影響中國 CXO 企業在歐洲市場的布局策略。
另外,4 月 8 日,美國國家新興生物技術安全委員會(NSCEB)發布的最終報告,將中國 CXO 產業列為重點關注對象,藥明康德被點名。報告指出,2024 年,79% 的美國生物制藥公司在某些生產環節依賴藥明康德和其他中國公司,且這種依賴可能會隨著行業發展而增加,而美國企業若要建立替代藥明康德的本土服務體系,可能至少需要八年時間。
圖源:NSCEB官網
2024 年 5 月版本的《美國生物安全法案》雖未立法成功,但相比之前版本,將要求美國公司在 2032 年之前結束與包括藥明康德在內的中國公司的合作,顯著延長了緩沖時間,這與 NSCEB 報告相吻合。
美國杰富瑞證券的分析師認為,此次NSCEB出臺該報告的核心目的,是推動國會出臺具體立法,以增強美國在全球生物技術產業鏈中的獨立性和安全性。預計在 2025 - 2026 年,《生物安全法案》的立法流程可能會再次啟動,這將進一步增加中國 CXO 企業在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
新興市場:戰略拓展新方向
在歐美市場面臨機遇與挑戰的同時,新興市場正成為 CXO 企業戰略拓展的新方向。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發達國家,以及東南亞、非洲等地區,成為 CXO 企業出海下半場的重要布局點。
尤其是東南亞市場,常被視為 “二十年前的中國”,增長迅速、空白領域多、競爭相對較小。
臨床 CRO 龍頭泰格醫藥已在東南亞地區組建本土人才隊伍,并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老撾、泰國等國設立分支機構和本土化團隊。
新加坡作為進入東南亞市場的重要跳板,在 2022 年吸引了藥明康德、藥明生物、金斯瑞生物等公司紛紛布局,或投資建廠,或設立研發、商業總部。
2023 年,康龍化成投資參股新加坡合資公司 Rxilient Biohub Pte.Ltd.,并與合作方共同追加投資 2000 萬美元,以布局東南亞制劑 CDMO 服務能力。
圖源:康龍化成官網
結語
Guide View
中國生物制藥與 CXO 企業的出海征程機遇與挑戰并存。前者需突破細分賽道技術壁壘,以創新和質量立足全球;后者要綜合考量歐美市場的既有基礎與潛在風險,以及新興市場的巨大潛力,靈活調整全球布局戰略,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謀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參考來源:
[1]公司官網/網絡新聞
[2]醫藥投資部落
[3]GMP行業藥文
[4]E藥經理人
[5]五道口牛頓
[6]醫藥研究社
[7]薇安投資
[8]醫藥企業項目管理大會
[9]生物制品圈
制作策劃
策劃:Whale / 審核校對:Jeff
撰寫編輯:Whale / 封面圖來源:網絡
媒體合作 | 微信號:GuideView2021
投稿轉載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參考文獻如上,如對文中內容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留言討論。如需轉載,請郵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