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握成長之矛固本之盾
作者:巖石
編輯:可樂
風品:一然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穿越周期時,最考驗企業韌性。
近日,杭州銀行2024年業績單亮相:營收383.81億元,同比增長9.61%;凈利169.83億元,同比增長18.08%。體量再創新高。同時,資產總額首次站上兩萬億關口,達到21123.56億元,增長14.72%。存款總額12725.51億元,增長2272.74億元,增幅21.74%。兩指標增速在上市城商行中均居首位。
行業增速普遍承壓之際,杭州銀行能保持穩增、業績高含金量難能可貴。不過若與自身過去幾年相比,降速壓力也逐漸顯露。Wind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營收增速為29.77%、26.11%、23.15%,凈利增速為29.77%、26.11%和23.15%。換言之,2024年增速均創下近四年新低。
隨著自身體量基數的不斷擴大,疊加外部賦能讓利環境,如何總結既有經驗、開拓新增量、培育新曲線,是杭州銀行一個思考題。
1
科創戰略+區域深耕
雙向奔赴成就白馬之姿
出色的賦能成績、得益于一套組合拳:通過強化金融服務供給,存款定價管理,提升同業業務擇時能力、靈活調整資產負債業務結構,該行提升了信貸資產占比、引導存款成本下行,驅動利息凈收入增長。
實體興、金融興。身處以活力和創新力著稱的省份,杭州銀行業績持增,首先離不開區域經濟深耕。截至2024年末,該行浙江地區的營收占比接近80%。
2025開年以來,杭州六小龍持續刷屏科技圈,背后有杭州銀行的一份貢獻。早在2009年,該行就啟動了科創金融先行先試之路,正式步入銀政合作的“科創1.0”模式。2016年以后來到2.0階段,通過加深與創投機構合作,打造創投渠道生態圈。
如今,杭州銀行發力“科創3.0”模式轉型,通過聚焦細分行業、打造專業化團隊、發揮海量數據優勢,研發科創企業成長性評價標準體系等,探索科創金融模式的可復制性。
截至2024年末,該行服務科創企業超2.3萬戶,其中95%以上為民營企業,75%以上為小微企業,首貸戶占比超35%,累計培育超320家公司上市;人民銀行口徑科技貸款余額935億元,同比增長29.52%。
最新年度分紅方案顯示,2024年杭州銀行擬現金分紅每10股人民幣6.50元,同比增長25%,分紅總額同比增長29%。自上市以來,該行累計現金分紅規模已超188億元。
經濟效益、社會責任兼具,想來這就是白馬之姿。行業分析師王彥博認為,緊跟政策導向,深融國家戰略、深耕區域經濟,讓杭州銀行取得了業績增長。通過穩健的風險管理和積極的股東回報策略,在低利差環境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2
凈息差連降 補血壓力幾何
不過,這不代表無懈可擊。成長A面的風光背后,一些B面隱憂同樣不能忽視。
比如業績增速,披露2024年報的同時,杭州銀行也率先公布了2025年一季報:營收99.78億元同比增長2.22%、凈利潤60.21億元同比增長17.30%,雖雙雙創下體量新高,可增速均為近三年新低。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業務一季度素有“開門紅”說法,因為信貸投放的季節性因素,上市銀行一季度與二季度利潤顯著高于下半年。若增速放緩,全年增長壓力不可不察。
深入業務面,2024年杭州銀行凈息差1.41%,較2023年下降1%。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2024年,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52%,同比減少0.16個百分點。對比可見,杭州銀行凈息差落后于行業平均水平,降幅卻“跑贏”大盤。
若自身對此,2020年到2024年,杭州銀行凈息差分別為1.98%、1.83%、1.69%、1.5%、1.41%,持續下行。這對營收“壓艙石”利息凈收入的影響不可不查。
2024年,杭州銀行利息凈收入244.57億元,同比增幅4.37%。非利息凈收入139.24億元,同比增幅20.21%。后者增速顯著,投資收益功不可沒。
其中,手續費及傭金收入46.98億元,同比減下降0.18%,主要是投行類業務手續費收入減少1.07億元;其他非利息收入102.05億元,增加35.34%,主要由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組成。前者高達73.24億元,較2023年增加 16.75 億元,增幅29.66%。公允價值變動損益24.44億元,增加10.46億元,增幅達74.82%。
行業分析師王彥博表示,與傭金手續費收入不同,投資收益往往較依賴股市、債市行情,存在一定波動性、不確定性,且遠離企業客戶,易形成“資金空轉”。2024年以來國債市場持續走強,部分銀行投資收益水漲船高。對此,央行在內的監管部門曾多次出手規范中小銀行“炒債”行為。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是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因價格變動暫時形成的賬面浮盈或浮虧,常被視為“紙面富貴”。整體看,杭州銀行的業績質量、穩健度還有提升空間,需防范外部環境變化,業績大起大落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杭州銀行計提信用減值損失74.46億元,較2023年少列6.23億元,降幅7.72%。疊加同期撥備率下降,這對增厚同期凈利多有裨益。但需警惕稀釋后續騰挪空間的可能性,業績怎么走值得觀察。
傲人的不良率也非無懈可擊。比如來自房地產業的不良貸款余額在激增。截至2024年末達到25.06億元,占比高達35.23%;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6.65%,同比提升0.29個百分點。此外,個人不良貸款率0.77%,較2023年的0.59%提升0.18個百分點。
再看分紅率,一般銀行業分紅大致在30%左右,而杭州銀行自2016年上市以來,僅2019年分紅比例超30%,即便2024年分紅規模大增,分紅率也未超過25%。以與杭州銀行規模相似,也是重要競對的南京銀行為例,分紅率連年保持在30%標準線附近,2024上半年現金股利37.103億元,分紅率達32%。
或許也有無奈與急迫。2023年分紅時,對于外界分紅少質疑,杭州銀行曾稱“為了增強抵御風險能力”。截至2024年末,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75%,而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四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含外國銀行分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00%,較上季末上升0.13個百分點。
據南方都市報,在已公布2024年數據的A股上市銀行中,杭州銀行0.76%的不良率為最低,撥備覆蓋率雖同比下降19.97%仍達541.45%,為最高,資產質量維持極優水平,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卻排倒數第三。
2021年3月,杭州銀行發行了150億元可轉債,募資全部納入核心一級資本。2023年9月,再次籌劃擬增發不超80億元股份,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wind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杭州銀行年度分紅總額分別為20.76億元、23.72億元、30.84億元、39.87億元,逐年提升值得肯定,然四年總計分紅僅115.19億元,不足2021年一次可轉債融資。
需要重申的是,目前上述發行的150億元可轉債仍處存續期。公布數據顯示,其到期日為2027年3月29日,而截至2025年4月15日收盤,杭銀轉債還有103.85億元未完成轉股,轉股比30.76%。
行業分析師孫業文表示,資本補充壓力加大背景下,若剩余103億元轉債不能順利轉股,屆時杭州銀行需防范流動性承壓。可轉債投資者猶豫未決時,如果80億定增計劃一旦實施后,將大幅攤薄原有股東利益,如何強化戰略投資者持股信心是一個考量。
2024年11月,陪伴杭州銀行15年的中國人壽減持了5930.28萬股,套現約7.7億元。2025年1月24日該行又公告,外資股東澳洲聯邦銀行擬“清倉”所持杭州銀行5.45%的股權,受讓方為新華保險。
3
行長突辭職 罰單面面觀
隨著我國金融業步入強監管時代,合規是決定銀行高質量發展、長期價值的C位底座。
杭州銀行董事長宋劍斌曾在致股東信中強調,“我們深刻意識到風險的長期性和反復性,始終將全面風險管理和合規經營作為高質量發展生命線。”
據央廣網4月2日消息,杭州銀行副董事長、行長虞利明疑似失聯。當晚,杭州銀行發布公告表示,董事會收到虞利明書面辭職報告。其因個人原因辭去副董事長、行長等職,董事長宋劍斌代為履行行長職責。
對比過往高管離職公告,上述辭職公告中并未對虞利明任職期間工作表現作任何評價,僅以“個人原因”一筆帶過,加之行長任職僅2年時間,這種“冷處理”在上市金融企業高層人事變動公告中并不常見,進而引發輿論關注。
除了行長突然離任,罰單方面也面臨一定壓力。以2024年為例,企業預警通顯示,全年杭州銀行累計罰沒金額超1200萬元。
如2024年11月,因辦理經常項目資金收付,未對交易單證的真實性及其與外匯收支的一致性進行合理審查、違反規定辦理資本項目付匯、違反規定辦理結匯業務、違反外匯賬戶管理規定和違反外匯登記管理規定,杭州銀行被罰645.50萬元。
8月,因違規向借款人收取委托貸款手續費;投資同業理財產品風險資產權重計量不審慎且向監管部門報送錯誤數據;部分EAST數據存在質量問題,杭州銀行被罰110萬元。
4月,因違反規定辦理結匯業務、違反外匯登記管理規定、違反規定辦理資本項目資金收付,杭州銀行北京分行被罰105.71萬元。
3月,因對與融資租賃公司合作的業務管理不審慎;個貸管理不審慎;流動資金貸款用于固定資產項目建設,杭州銀行舟山分行被罰100.00萬元。
1月,因債券承銷業務與債券交易/投資業務間“防火墻”建設不到位;余額包銷業務未嚴格執行統一授信要求;包銷余券處置超期限;結構性存款產品設計不符合監管要求,內嵌衍生交易不真實;本行貸款及貼現資金被用于購買本行結構性存款;理財資金用于償還本行貸款,杭州銀行被罰210萬元。
拉長周期看,2022年2月與5月,杭州銀行也分別因反洗錢業務違規與信貸業務違規被罰款580萬元與300萬元。雖說罰單都有滯后性,不代表當下情形,可張張百萬級重罰、二次翻車,還是拷問杭州銀行風控能力、內控體系建設。如何把好風控籬笆、防范未然,兼握成長之矛、固本之盾是一道嚴肅考題。
4
深耕“五篇大文章”
開啟價值新躍遷
所謂愛之深才責之切。在長三角經濟沃土中深耕多年,杭州銀行與生俱來便帶有服務地方經濟和中小企業的基因。通過構建“五篇大文章”戰略框架,已走出一條特色差異化路徑,若能消解往期積弊,當是一件自身乃至行業幸事。
2024年,杭州銀行堅定地向制造業、中小企業、信用小微、跨境金融、科創服務轉型,期末制造業貸款、綠色貸款、科技貸款、普惠型小微信用貸款余額分別同比增長26.27%、21.52%、29.52%、29.91%,高于一般貸款增速,為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動能。
普惠金融領域,該行創新打造體系化作戰模式,通過建立營銷閉環,形成小微服務標準化流程;構建專營機構、專業團隊與晨星計劃協同機制,開發優企貸、出口易貸等特色產品;設立三個中心實現全流程數字化風控。這種既注重效率提升又嚴守風險底線的打法,使小微金融服務真正實現“量質齊升”。
科創金融方面,2024年,杭州銀行通過構建“1+7+N”科創金融專營體系,深入推進科創金融體制機制改革;依托“數據+專業化”雙輪驅動,圍繞客戶場景需求創新數字化服務產品;自主研發科創企業成長性評估模型,同步加強科創金融生態圈建設,構建起支撐企業科技創新的全周期、全鏈條金融服務生態。
綠色金融方面,4月11日杭州銀行發布《杭州銀行2024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截至2024年末,綠色信貸規模持續位列省內地方法人銀行前列,綠色貸款余額828.3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1.52%;碳減排貸款累計投放金額11.94億元,累計支持碳減排項目73個;持續探索企業碳賬戶,推出“碳興貸”產品,并提供個人碳賬戶服務,通過積分權益和等級激勵低碳生活。
透視一組組數據可見,杭州銀行已將國家戰略、區域發展與自身稟賦深度融合。這種與區域經濟同頻共振的發展模式,既助力實體企業成長,又推動自身存貸款規模、資產質量優化,雙向賦能的魚水共情,是該行業績連增的密碼,也是城商行特色轉型、可持續性發展的參考路徑。
當下,銀行業已進入“大象新舞”階段,拼體量更拼質量,拼創新更拼合規,拼速度更拼特色。一句話,想行穩致遠需從“特長生”升級為“全能王”,兼握成長之矛固本之盾,杭州銀行做到多少、還差多少呢?
本文為首財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