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有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順應四季變化調整飲食起居,是中醫養生的核心理念。如今,肥胖已成為威脅健康的“隱形殺手”,而中醫食療通過“辨證施膳”,結合體質與季節特點,幫助您在享受美食的同時輕松減重。
婦幼健康科普
春季:疏肝健脾,祛濕消腫
體質特點:春雨綿綿,濕氣漸重,易出現舌苔厚膩、腹脹便溏、肢體困倦。
調理重點:疏肝理氣、健脾祛濕。
推薦食療方:
★茯苓薏苡仁粥
食材:茯苓、薏苡仁、山藥、大米。
功效:健脾利濕,改善水腫型肥胖。
★玫瑰佛手茶
食材:玫瑰花、佛手片。
功效:疏肝解郁,緩解情緒性進食。
推薦食材:薺菜、菠菜能清肝火;山藥、小米能健脾胃。
起居建議:晨起拍打膽經(大腿外側),睡前艾草泡腳溫陽祛濕。
夏季:清熱消暑,調和脾胃
體質特點:暑熱夾濕,易口干口苦、食欲亢進、大便黏膩。
調理重點:清熱利濕、健運脾胃。
推薦食療方:
★山楂荷葉茶
食材:焦山楂、荷葉。
功效:降脂消脂,適合舌紅苔黃膩的濕熱體質。
★冬瓜薏米湯
食材:冬瓜、薏苡仁。
功效:利尿消腫,尤其適合夏季水腫。
推薦食材:苦瓜、黃瓜能清熱降火;紅豆、茯苓能祛濕消腫;荷葉能促消化解油膩。
起居建議:避免久坐,午后練習“摩腹功”(順時針揉腹100圈)促消化。
秋季:潤燥養肺,固護脾腎
體質特點:秋燥傷肺,易皮膚干燥、便秘、痰多。
調理重點:滋陰潤燥、健脾固腎。
推薦食療方:
★百合銀耳羹
食材:百合、銀耳、蓮子。
功效:滋陰潤肺,緩解秋燥型便秘。
★黃芪枸杞燉雞
食材:黃芪、枸杞、雞肉。
功效:補氣固表,增強體質防“貼秋膘”。
推薦食材:白蘿卜能順氣通便;山楂蘋果茶能促消化降血脂。
起居建議:早睡早起,晨練八段錦升發陽氣。
冬季:溫補陽氣,化痰消脂
體質特點:冬藏時節,易陽氣不足、痰濕積聚、畏寒怕冷。
調理重點:溫陽散寒、化痰通絡。
推薦食療方:
★山藥芡實粥
食材:山藥、芡實、干姜、大米。
功效:溫補脾腎,改善虛寒型肥胖。
★當歸生姜羊肉湯
食材:羊肉、當歸、生姜片。
功效:溫經散寒,適合手腳冰涼者。
推薦食材:黑豆、核桃能補腎防虛胖; 桂圓紅棗茶能補氣血,防暴飲暴食。
起居建議:用艾葉和桂枝煮水睡前泡腳,能驅寒助眠。
中醫減重小貼士
1
辨證施膳:胖瘦皆有“因”,需先辨體質(如脾虛、痰濕、氣郁等),再選對食療方。
2
動靜結合:晨起快走升陽氣,傍晚拉伸疏肝膽,每周至少3次有氧運動。
3
心態調節:按揉太沖穴(足背第1、2跖骨間)疏肝解郁,減少情緒化進食。
中醫食療減肥,貴在堅持與科學搭配。讓我們從四季飲食入手,吃出健康,瘦出自信,為全民體重管理行動貢獻中醫力量!
★溫馨提示:藥膳需根據體質調整,特殊人群(孕婦、慢性病患者)請咨詢醫師后使用。
本期科普專家
李影
副主任醫師
梧州市婦幼保健院中醫科主任、中醫兒科副主任。
擅長以中國整脊學理論為指導結合推拿手法、針灸和小針刀、銀質針等中醫微創技術治療脊柱相關疾病,尤對青少年脊柱側彎、婦女產后腰腿痛、小兒斜頸、頸椎病、腰椎管狹窄癥、腰椎間盤突出癥、老年退行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有獨到見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同時開展社區常見病的中藥辨證、針灸等治療。
陳燕
主治醫師
從事中醫工作10年余,對中醫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及產后康復方面疾病有獨到見解。
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女性盆腔炎、陰道炎、月經不調、痛經、更年期綜合征、乳腺囊性增生、附件囊腫等婦科疾病,骶髂關節紊亂、子宮陰道膨出、腹直肌分離、單純性肥胖、壓力性尿失禁等疾病。
吳小春
主治醫師
從事中醫臨床工作10年余,曾到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中醫經典科進修學習。
擅長運用經典中醫理論、圓運動六經辨證體系指導思想治療高血壓、慢性咳嗽、代謝綜合征等常見內科疾病及亞健康體質調理等。針灸方面擅長運用臍針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膝關節病、急性腰扭傷等脊柱相關疾病。
梧州市婦幼保健院
為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駕護航!
文字:韋思玲
圖片:來源于網絡,僅用于健康科普,如侵刪
編輯:陳夢霞
審核:李影、韋曉燕
終審:梁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