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公司要求員工日均工作時間不低于11.5小時的話題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部分網友認為高薪與高強度綁定是行業常態,但更多聲音批評小米壓榨員工。
據曝光,小米的工時制度按日均11.5小時計算,員工月加班時長可達108小時,遠超法定36小時上限。員工請假一天需額外加班補足工時。而且,這一要求是通過領導口頭傳達,并未留下任何書面痕跡。
對于此事,小米尚未發表聲明否認強制加班,也未對考核細則進行澄清。與此同時,更多員工曝光了部門內部通知截圖,直指“周末加班與KPI掛鉤”“請假需補足工時”等問題。
有員工在脈脈表示,小米內部工時管理系統精確到分鐘級監控,甚至扣除午休、會議等非生產時間,將員工異化為“可量化的生產力單元”。企業通過“自愿加班”“彈性工作”等話術規避法律責任,同時將超時加班成本轉嫁給員工。不同部門工時要求差異顯著,手機研發部門需達14-15小時,而部分行政崗位為10.5小時。這種“彈性高壓”通過“工時排名”機制傳導,形成“工時競賽”的惡性循環。
外包員工權益保障更是遠低于正式員工,有外包員工表示,他們部門要求必須待滿11個小時,且不是平均計算,若今天不足11小時,明天就會被約談。
其實,小米的工時制度并非個例,而是科技行業“效率優先”困境的縮影。中國互聯網從業者年均加班時長已達720小時,是制造業的2.3倍,行業“內卷”態勢加劇。強制工時導致人才流失,小米員工年均流失率高達28%,部分離職者因健康問題轉行。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人類高度專注時間不超過4小時,強制12小時在崗只會導致低效耗損,抑制創新能力。盡管人社部與最高法明確“996違法”,但地方勞動監察部門對科技企業的監管存在滯后性,員工公開維權可能遭遇職場“封殺”。
去年一年,小米集團總收入同比增長35.0%至3659億元;經調整凈利潤同比增長41.3%,達到272億元,創下史上最強年度業績。單看2024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團單季營收首次破千億元,達到1090億元,同比增長48.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