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劍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是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這一主題旨在喚起人們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近年來,我國首創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限制生態敏感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的開發活動,有效保護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為城市生態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積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此交出厚厚的生態賬本:截至2024年底,52個山水工程累計完成治理面積超830萬公頃,累計完成生態修復面積超1.2億畝……書寫下讓地球越來越美的壯麗篇章。同時,我國眾多城市積極探索生態保護之路,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
不過,在工業文明飛速發展、城市規模日益擴張的當下,盡管人們享受著現代化帶來的便捷與舒適,但也不得不面對生態環境惡化的嚴峻現實——氣候變化、極端天氣風險上升、霧霾籠罩、沙塵肆虐、河流污染、綠地減少……城市生態問題已成為制約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在這樣的背景下,構建城市生態保護體系,讓城市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家園,不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
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集中區域,既是經濟發展的核心,也是生態保護的關鍵。城市發展并非孤立于自然之外的“鋼鐵森林”,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發展不應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因此,城市生態保護絕非簡單對城市進行綠化美化,而是要從根本上轉變發展理念,實現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需要從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各個環節入手,將生態保護理念貫穿始終。
在城市規劃層面,應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原則,合理布局城市空間。通過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控制城市開發強度,保護好城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資源。同時,要注重城市內部的生態修復與重建,通過推進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公園綠地、濕地保護區、生態廊道等,改善生態環境,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增強城市生態功能,提升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和韌性,重塑城市自然之美。
在城市建設層面,要積極推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發展。鼓勵采用節能環保材料和技術,減少建筑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和智能裝配式建筑,提升建筑物建設效率和智能化、綠色化、安全化水平。同時,大力發展城鄉公共交通,優化城鄉、社區等交通結構,減少私家車使用,降低尾氣排放。此外,推動“無廢城市”建設落地生根,創建“無廢小區”“無廢學校”等更多“無廢細胞”,加強城市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壓力。
在城市管理層面,要強化城鄉環境監管和加大執法力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同時,要加強公眾參與和監督機制的建設,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和支持城市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生態保護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每位居民的義務。通過積極響應綠色發展理念,利用清潔能源、購買新能源汽車等,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通過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從點滴做起,節約用水用電、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這些行為看似微不足道,卻有助于緩解能源緊張的局面,能夠匯聚成為推動城市生態保護的強大力量。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家園,既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留給未來發展的不竭動力。通過將生態文明理念、綠色發展理念等貫徹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個環節,不斷增強城市生態韌性,提升城市宜居指數,增進百姓綠色福祉,繪就建設美麗中國的美好畫卷。(作者王克劍:城市建設雜志社社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