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么傳遞信件和物品的?官方有強大驛道系統,且歷朝歷代不斷加強。
秦代有直達全國的馳道;漢代每三十公里一個驛站;唐朝有近兩千家驛站,驛站從業人員達2萬人;宋朝出現了加速投遞的急遞鋪, 還出現豪華驛館;元朝驛站鋪設到了邊遠地區;明朝的驛站建設達到新高峰,驛丞有正式官員編制,從九品,大的驛站人員有100多人,全國從業人員數十萬人,陸驛有 驛馬幾十匹,水驛有驛船十多艘。
這些都是官方的快遞機構,具體見我寫的《》等文章。
古代的驛道系統都是官方開設,為官方服務的。那么,民間有沒有提供快遞服務的機構呢?
明朝以前,不是官員的普通百姓如果要想給遠方的親朋好友寄封信,富人打發自己的家人跑腿,窮人就委托進京趕考的士子,到處行走的商人順路捎帶,并沒有專門的民間機構從事郵遞行業。這種方式,成本非常大,還容易造成丟失等糾紛。
明朝中后期,因為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出現了民營的快遞業—— 信局。
信局是怎么產生的?當時,一些大商號在全國設立分部,為了在各“分公司”之間快速溝通信息,或者運輸貨物,雇傭了一批人專門用來跑腿,相當于大公司設立了一個物流部門。
后來,這些大商號發現,在清閑的時候,這些專門的“快遞員”業務量并不飽和,有些劃不來,于是,商號開始承接其他商家的“跑腿”業務。隨著快遞業務量越來越大,這些大商號的“物流部”從“總公司”剝離出來,成為了專業的“快遞公司”,人們稱之為信局,這就是民間郵政和快遞公司產生的經過。
這些信局有專職的騎手和馬匹,水路發達的地方有專門快船和水手。明朝永樂年間,浙江寧波商人首創信局,上海的協興昌信局是全國最早的信局之一。信局的業務范圍為 傳遞信件、包裹、錢款及票據,還包送小件貨物。收費標準由各信局自定,有意思的是,這時候已經有了“運費險”。郵費一般分兩種:一種叫做“酒力”,普通運輸費;還有一種叫做“號金”,即專門的包賠保險費。
關于這個“保險費”,也有一些有意思的民間約定,比如遇到搶劫,如果貨物丟失,“騎手”安全脫身,信局賠客戶的金額為貨價的一半;如果“騎手”喪命,則分文不賠。
北方的信局出現較晚。與江浙滬地區有所不同,北方的信局脫胎于朝廷的邸報發行系統。一些負責投遞邸報的差人,也順帶搞些副業,幫人送信或者捎帶小件物品,收取一定費用。久而久之,這些差人發現,副業賺的比主業還多,于是聯合起來成立信局。
清乾隆年間,北京有四家信局,到了同治年間,信局遍布了全國,大的信局還在全國開分號了,類似于今天大的物流公司。
清朝末年,因為門戶洞開,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甚至出現了跨國的民間信局。1880年,漳州人郭有品創辦天一信局,專門為南洋華僑服務,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8國開了29家分局,鼎盛時期年僑匯額達千萬銀元。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大清郵政局開辦,中國出現了為民間郵政服務的官方機構,信局業務受到很大的沖擊。大清郵政還負責統管全國的信局,當時向其登記的信局(總局)有300多家,其中上海一地就有70多家。
在官辦郵政出現以后,民間信局的競爭力無法與其相比,大城市的信局業務慢慢萎縮,只有云貴川等邊遠地區,民間信局業務需求還比較旺盛。
民國時期,信局已經完全無法生存,1933年,國民政府交通部郵政總局下令,民間信局全部停止營業,民營快遞業退出歷史舞臺。
特別說明一點,明清時期的信局與鏢局有本質不同。信局的主要業務是投遞,運輸信件和貨物,不限大小貴賤,服務對象是廣大普通百姓。鏢局的業務是只押運貴重物品,更類似于現在的保安公司,服務對象是極少數的富戶,大商家。而且,鏢局出現時間很晚,清朝才有,那些古裝武打片里的鏢局,純屬想象和虛構。
因此,信局才是中國快遞業真正的起源。
相關鏈接,可直接點擊閱讀:
敬請關注,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