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獨挑經濟大梁的外貿,在美國關稅大棒下前途未卜,中國國內消費的話題又開始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甚至已迫在眉睫。
說來慚愧,改革開放已經近半個世紀,中國居民的財富狀況和生活水平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14億中國人整體的消費規模卻遠遠不及只有3億多人口的美國。
這也讓國家經濟多年來不得不倚重于外貿,而不是國內消費。
一向號稱高儲蓄的中國人為什么消費能力較弱?甚至不消費、不敢消費?這其中復雜和深刻的原因值得深究,也是我們探尋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之路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經濟環境與收入預期
社會消費首先肯定與經濟環境、收入預期有關。囊有錢、倉有米,才敢去買這買那。
疫情之后的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已顯著回落。從前收入較高的行業,如房地產、金融和互聯網等,也在經濟下行和政策變動的沖擊下,成為降薪乃至失業的重災區。
在這樣的環境下,國人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大幅降低,也只能節衣縮食,或者更傾向于增加儲蓄以應對風險。
另外一個影響收入、進而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是資產價格的調整。房地產市場和股市的大幅下行,讓很多居民和企業財富大幅縮水,也進一步抑制了消費的能力與信心。
社會保障體系仍有待完善
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客觀的現實是,中國人在醫療、教育和養老等領域,仍然需要自費承擔相當大的一部分費用。
因而,在這樣一個社會保障體系仍覆蓋不足的環境下,廣大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為應對未來潛在可能發生的大額支出,也不得不儲備資金,消費的意愿和能力也相應被抑制。
收入分配與貧富差距
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城鄉、區域及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必然會十分顯著。
但高收入群體畢竟占比較小、且消費傾向也不一定就高;而占人口大多數的中等及以下收入群體則雖有消費需求,但購買力不足。
在資產端的財富分配(如房產、金融資產等)方面,也呈現向少數人集中的趨勢,普通勞動者的收入增長則往往滯后于經濟增長,也導致其邊際消費傾向下降。
高房價擠壓消費
房子是中國人揮之不去的一座大山,普通人奮斗一輩子,也不過是賺到了一套房子。
房貸也是中國人經濟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許多家庭每月的大部分收入都被用于償還房貸,嚴重擠壓在其他領域的消費能力。
這個問題在一二線城市更為突出,因為房價收入比居高不下:工資每個月不過幾千塊,而房價卻要幾萬塊一平。
政策激勵不足
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與主要依賴基建和房地產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大量資金和政策資源更多流向投資而非民生領域,導致國內消費在GDP中的占比相對偏低。
在減稅方面,目前的部分減稅政策(如個稅起征點提高)覆蓋面較窄、也力度也有待提高,對中低收入群體效果則更不明顯。
中國的消費不足問題由來已久,可以說是經濟轉型期結構性矛盾的綜合體現。緩解這一問題也是任重道遠,需要在優化收入分配、完善社會保障、改善消費環境等多方面長期努力,逐步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