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正當羅斯福派往中國的特使居里致力于化解蔣介石對史迪威的怨憤時,另外一個事件卻為中美關系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新危機。
在1942年7月25日的會談中,居里突然提出指控稱,宋子文私自扣留了一份羅斯福發給蔣介石的電報,而這份電報的內容,正是表明美國總統完全支持史迪威本人早先對其職務所作出的闡述。
史迪威和居里都早已經讀到馬歇爾提前發來的總統電報抄本,然而不久之后卻發現蔣介石竟然沒有收到原件。居里借著這個機會,盡情把宋子文在跟美國政府打交道時所犯的許多所謂的“錯誤”一一加以揭露。
1、羅斯福“失蹤”電報事件
這個“失蹤的電報”的謎團很快就被宋子文揭開。
根據宋氏在次日回電中報告,羅斯福的確在7月16日給過他一份電報,并囑其轉交蔣介石。但是當宋子文看完電報后,認為其內容極不妥當,因此趕忙警告羅斯福說,電報可能會引起嚴重后果。羅斯福隨即接受宋氏建議取消了電報,并囑咐宋氏另外送一份電報給蔣介石,其內容就是宋子文在7月23日發給蔣介石的電報。
在宋子文看來,既然羅斯福已經撤回原來電報,那么他自己在7月23日給蔣介石的電報,當然就應該成為今后談判的新基礎。
這個曲折過程顯示出馬歇爾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因為軍部就是羅斯福原先電報的起草人。電稿完成之后,馬歇爾信心十足地認為總統必定會全盤采用,因此他就徑行把電稿抄本在7月13日先行發送給了史迪威。
這起事件說明,軍部犯了一個極其幼稚的錯誤。那就是在還沒有肯定電稿是否確實已經被總統接納作為最后定稿之前,就貿然地誤導了史迪威和居里,以致他們兩人去對宋子文大興問罪之師。
當史迪威最初看到羅斯福支持他的電報稿本時,他的心情大受鼓舞。當他不久得到的消息是,羅斯福交給了宋子文這一封電報,而宋子文竟敢私自予以扣留時,這個發展更使史迪威感到無比振奮。
正如同他在日記中所寫下的:
“那個混蛋的蠢才(宋子文),難道他不知道他會被逮到嗎?他應該被叫過來,臭罵一頓,然后被踢出去。想一想,一個像他這樣身份的官員,居然敢扣留法蘭克(羅斯福)給花生米這么重要的信件。怪不得我的處境像是在狗窩里一樣。花生米說不定一直還在沾沾自喜地以為,他的信件讓(美國人)不知如何作答呢。”
讓史迪威感到特別欣慰的是,“羅斯福的回答是有尊嚴的,強而有力,毫無保留地,明明白白地支持我。”
可以理解的,史迪威馬上催促居里一定要抓住這個把柄,對中國人大張撻伐。他并且信心十足地預言:“然后,就可以還我清白了。”
但是史迪威他很快就從馬歇爾那里得知(7月26日),原來那封電報根本就沒有送出去。史迪威聽后的反應是:“除非我們強硬起來,否則,我們就會垮掉。”
史迪威馬上警告馬歇爾說,如果美國政府把關于租借法案的權力從他手中拿掉的話,那他將會失去一個影響中國局勢最有效的途徑。因此他強烈要求美國絕對不能讓步。
這次羅斯福“失蹤”了的電報事件,當然更增加蔣介石和宋子文對史迪威的憤怒,特別是當他們發現羅斯福的電報原來是由軍部起草的。
這個消息越發讓他們相信史迪威肯定參加了起草過程,更何況電報稿的文字并不是想澄清史迪威職權的模糊性,而是在訓斥蔣介石。他們對史迪威和軍部惱火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軍部稍后再度推翻了羅斯福和宋子文在7月23日的協議。
2、居里的警告
對居里而言,他不但沒有一舉擊中宋子文要害,反而被軍部的粗心大意弄成一個笑柄。他對此當然感到無比懊惱。他原先在和蔣介石討論史迪威問題時所采取的盛氣凌人的氣勢,以及他毫不遲疑地對宋子文的肆意批評,都是由于他的消息錯誤所致。
首先,他自動向蔣介石提供(7月29日)內幕消息稱,羅斯福早先的電報確實是由軍部起草,而且羅斯福本人也沒有細讀就簽了字。居里進一步解釋,由于羅斯福是一個大忙人,因此在他答應宋子文去解決史迪威雙重身份的矛盾時,中國切不可以指望,美國總統會記得兩國政府以前達成的各項協議中的細節。
為此居里預言,一旦羅斯福了解中美兩國政府間曾經達成過有關史迪威的協議時,他又會翻悔他和宋子文的協議。因此,居里勸告蔣介石,不要把宋子文的報告當成是羅斯福最終的立場。
在尚未離開美國之前,居里從總統處得到的訓令中,有關史迪威的部分包括兩點:
“一是支持史迪威在印度訓練中國士兵的主張,讓中國人知道我們的態度是,在處理與軍事有關的事務上,史迪威是兩國溝通、談判和處理需求(美援)的唯一管道。
二是強調史迪威本人(的重要性),和他(史迪威)與美國陸軍及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之間關系的重要性。并且讓中國人了解,總統極不愿意干涉純粹屬于軍事領域內的事務。”
然而在目睹蔣介石對史迪威怨憤的強度之后,居里決定改變策略,以圖挽救史迪威在中國的職位。出于這層考慮,居里在7月26日會談中,開始警告蔣介石,如果把史迪威召回后可能導致的“惡果”。居里警告蔣介石說,如果把史迪威召回美國,肯定會得罪馬歇爾,也會延誤下一次緬甸戰爭的時機。他甚至擔心史迪威回到美國后,可能會對中美關系造成更大的殺傷力。他進一步提出,美國很可能物色不到合適人選來取代史迪威。
蔣介石的反應與他歷來的態度一致,也就是,他并不反對史迪威同時身負雙重任務,但是史迪威必須把這兩個任務劃分清楚。蔣介石指出,就像他以前和蘇聯甚至德國軍官的關系一樣,他們既是他們本國的軍事代表人員,又身兼蔣介石的軍事顧問。
政治嗅覺高度敏感的居里馬上抓住機會,在7月30日提出了一個妥協方案,那就是,蔣介石可以先讓史迪威到印度去逗留一段時間,讓他全心全意去籌備下一次的緬甸戰爭。居里則承諾在自己回國后,會努力安排召回史迪威。蔣介石隨即接受了居里的建議。
3、美國軍方的“和稀泥”
居里本人也信守承諾,在回到華盛頓之后,立即展開積極動作推動史迪威召回的事宜。居里回到美國空等了幾周,始終看不到羅斯福總統要把史迪威調離中國的跡象,于是決定直接向馬歇爾進言。
9月14日,居里致函馬歇爾寫道:
“冒著不厭其煩而饒舌的風險,我還是要誠懇地請求您考慮更換領導人。我可以肯定現在的安排無法達成任務。您曾經告訴我,除非蔣介石真心對史迪威感到滿意,否則您會把他調走。然而在我把您的意思說得清清楚楚,并且自作主張地警告蔣介石,召回史迪威可能產生的心理上的傷害之后,蔣介石依然把他對于史迪威的不滿和反感說得淋漓盡致。”
居里決定把話說得比對美國總統更為坦白,因此他說,史迪威的問題是史迪威自已一手造成的,因為“依我冒昧的猜測,他的心理狀態根本不容許他和蔣介石建立一個有效而健康的共事關系。”然而馬歇爾和史汀生兩人依舊相信他們對史迪威虧欠得太多。
只要總統不直接加壓力,馬歇爾最樂于采取的對策就是把事情拖下去。因為既然居里和蔣介石的協議已經解決了當前的棘手難題,那就無需做其他后續動作了。
因此當居里向馬歇爾建議撤換史迪威時,馬歇爾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
7月29日,羅斯福終于對史迪威的身份和責任,代表美國政府作出了最權威的解釋,那就是維持原來史汀生和宋子文所協議的雙重身份。羅斯福同時表達個人愿望,希望蔣介石能夠接受此種安排,因為美國實在找不到另外一個可以分擔史迪威職權的適當人選。
特別重要的是,羅斯福在引用了宋子文-史汀生1942年1月30日協議的原文之后,接著提出了他個人的意見說:
“因此,從以上的資料可以推論,在所有與防衛有關的事務上,以及史迪威以美國代表出席任何軍事會議時,史迪威都只是對美國政府負責。在其他所有與指揮及參謀業務有關的事務上,他向最高統帥委員長負責。鑒于這個安排自從史迪威將軍抵華后一直有效,因此我希望它能夠繼續讓委員長滿意。”
由于羅斯福電報所用的文字全部重新改寫過,清除了以前軍部稿件中一切粗暴語句,因此沒有再引起任何麻煩,因為蔣介石本來就不曾反對過史迪威的雙重身份。
在蔣介石與居里達成諒解之后,事情順利進展。在8月3日舉行第九次會談時,蔣介石終于同意史迪威出席參加,這也是史迪威幾周以來第一次被準許在蔣介石面前出現,并向他報告緬甸戰爭計劃的具體內容。
至于美國對中國租借法案要求的官方答復,則是遲至9月14日才發出的。羅斯福通知蔣介石,美國只能在運輸環境和生產能力條件所允許的范圍內,承諾盡快達成目標。但是目前美國只能夠承諾繼續努力建立它在中國和印度的空軍力量,并以“現有的速度”向中國持續運送物資。
10月10日,羅斯福再度向蔣介石提出更具體的承諾:
(1)美國空軍第十大隊將繼續支持中國戰區,并將飛機數量增加到265架;(2)美國將繼續把飛機撥交給中國空軍,但數量暫時未能確定;(3)美國將增加駝峰的飛機數,從現在的64架運輸機起算,以后每月增加6架,一直到總數達到100架為止;(4)美國不能派遣地面部隊到中國戰區,但是可以盡最大努力,協助在印度蘭伽基地的練兵計劃。
居里離華不久,蔣介石就把他和居里會談的經過詳細向宋子文說明,連居里對宋子文作風的批評也坦誠以告。蔣介石提醒宋氏說,租借法案物資是美國的財產,因此美國人有全權裁決如何運用。他特別叮囑宋氏不要和美國人喋喋不休地爭取援助,而應集中精力爭取前線500架飛機和每個月5000噸物資,以維持中國戰爭的兩項最低需要。蔣介石指示宋子文轉告美國,希望這兩個目標可以在3~6個月內達成,同時也轉告美國,在這些目標沒有完成之前,中國將無法發動對日反攻。
4、“一頭熱”的滇緬反攻計劃
1942年第一次緬甸戰場失敗,固然嚴重破壞了史迪威和蔣介石兩人間的合作關系,但是并沒有改變蔣介石的基本信念,那就是,中國必須發動一場新的緬甸戰爭,以便重建它與西方盟邦的聯系。
事實上,蔣介石在第一次緬甸戰爭尚未結束時,就已經著手籌劃下一個緬甸戰爭了。最好的證明就是他同意派遣10萬名士兵到印度受訓。早在5月中旬,宋子文就已經開始敦促蔣介石,盡快擬定收復緬甸仰光的計劃,并希望能在1942年底前付諸實行。宋子文更進一步建議,蔣介石應主動催促羅斯福及丘吉爾兩位領袖,責成史迪威與衛佛爾盡早提出第二次緬甸戰爭的作戰方案。換句話說,當史迪威仍然在穿越緬甸郊野,企圖向印度方向逃生之際,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思考如何收復緬甸了。
當然史迪威也想要有第二次緬甸戰爭。事實上,第一次戰爭的失敗,可能已在他心中產生要打第二次戰爭的強烈個人愿望。
1942年7月10日,史迪威擬好計劃書,并在7月19日呈交蔣介石。
史迪威的計劃包括三個要點:
(1)它指望美國軍部能夠提出承諾,開戰后6個月里,每個月運送3萬噸物資進入仰光,以穩住局面,使訓練和裝備中國軍隊的物資得以源源不絕且益加充裕;
(2)為達成此目的,英國必須提供充足的海軍力量控制孟加拉灣,由仰光登陸攻入緬甸南部,而在印度的英軍也同時從西部向曼德勒進攻;
(3)中國提供20個師的兵力從緬甸東部向曼德勒進攻。計劃也要求英美兩國提供強大空中支持。
簡言之,史迪威的作戰設想是東、西、南三路同時進攻,海陸空軍協同作戰,收復仰光,切斷日軍后援。計劃要求英國在收復仰光之前占領安達曼群島。
蔣介石與居里就緬甸戰爭達成原則性協議之后,終于準許史迪威出席8月3日的會談并報告戰爭計劃的細節。在會談中,史迪威發誓定要收復緬甸,蔣介石也重申這是同盟國唯一可以洗刷戰敗恥辱的機會。會談結束時,合作的精神似乎又重新恢復。
和中國的“一頭熱”對比,美國表現冷淡,其原因是緬甸地區在美國全球化宏觀戰略中所占地位很低。故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一直要等到8月25日才首度探討緬甸收復的問題。
更有甚者,他們有此行動并不是出自軍部主動,而是因為美國總統征詢他們對緬甸的意見和提出建議,迫使他們不得不作出響應。難怪當馬歇爾將軍向其他參謀長們征詢意見時,只有李海海軍上將一人說了一些空泛的話,其內容是轉述了一位中國駐華盛頓代表最近向他保證,假如英美兩國都能通力合作的話,那么緬甸路應該容易打通。李海將軍個人的意見則是,英美兩國都應該努力幫助中國繼續抗戰,因為這樣符合英美利益。其他參謀長或是說得更少,或是根本無話可說。他們的被動心態由此表露無遺。
事實上,美國軍部此時完全無法肯定,美國本身及英國對第二次緬甸戰爭將會作出何種承諾。
9月1日,馬歇爾告訴史迪威說:
“我不知道英國人此時是否能夠從印度動員足夠的軍隊。你在這方面的訊息比我的更可靠。”
又說:“鑒于當前海運的形勢,美國能夠提供的僅是空軍而已,至于陸軍則似不可能。”正因為這些理由,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拖到9月中旬,才初步著手第二次緬甸作戰的思考。
果不其然,英國人有自己的想法。9月18日,當美國參謀長聯席會在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上提議把緬甸問題列為議題時,英國的迪爾(英國駐華盛頓軍事代表團團長)元帥當即宣稱,英國東南亞戰區司令衛佛爾將軍正在草擬他自己的緬甸計劃,其最終目的,只是要在1942年底或是1943年初,占領仰光西部的阿恰布港。迪爾元帥同時警告美國人,千萬不可將衛佛爾的計劃向中國人透露。
他又強調,計劃中的第二次緬甸戰爭和美國構想中的太平洋作戰密切關聯,目的在分散日軍兵力。換句話說,即使英美參謀人員還沒有開始共同擬訂第二次緬甸作戰計劃之前,迪爾元帥已經強調,下一次緬甸戰爭作戰的時機,必須和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行動密切配合,幾乎完全不提中國急迫需要從緬甸運送更多的物資進入中國。
5、蔣介石與史迪威關系的緩和
英美兩國軍事領袖們對第二次緬甸作戰計劃的這種冷漠和慢條斯理的態度,當然令史迪威感到極為沮喪。
史迪威怨氣沖天地告訴馬歇爾說,根據他的觀察:
英國人只把目光擺在中東和日本對印度沒有當前的威脅的這個問題上,他們其實并不真正關切緬甸。衛佛爾對于緬旬攻勢只不過是泛泛而談,但是沒有具體的部隊和日期…英國人并不特別愿意從海上進攻仰光,即使這是最好的辦法。衛佛爾不愿意參加一個聯合作戰來收復緬甸。事實擺得很明顯,到此時為止,只有中國政府承諾提供21個師的兵力參加計劃中的所謂聯合作戰,而史迪威也承認蔣介石的承諾出自誠心誠意。
美國軍部對于第二次緬甸戰爭的悠閑懶散態度,不久也引起了居里的警覺。
當他察覺到軍部的收復緬甸作戰計劃,似乎完全依賴英國和中國地面部隊再加上美國空軍時,急忙寫信告訴馬歇爾(9月23日)說:“委員長和史迪威將軍兩個人都強烈地相信,只有美國地面部隊(參戰)才能激發英國人。”
居里同時還得到一個印象,那就是軍部甚至也沒有擬出任何以物資去補給中國遠征軍的具體計劃。軍部只是輕描淡寫地通知中國政府說,中國軍隊將會從目前囤積在印度的租借法案物資中得到適當的裝備,但是不肯作出明確的承諾數字。
史迪威原先自以為聰明,把蔣介石、美國軍部和英國拉進一個共同作戰計劃,但首先就遭到華盛頓上司們迎頭潑來一盆冷水,這實在是他未曾意料到的發展。
居里也感受到同樣壓力,不得不主動作出努力,以避免第二次緬甸戰爭計劃胎死腹中。雖然他明明知道,史迪威的本意是以美國派遣陸軍參戰去鼓動英國參戰,但他現在卻被迫改為向馬歇爾建議,先把精力放在慫恿中國參戰和美國空軍參戰的工作上。至于有關“美國部隊的最后運用”一事,則拖到以后再談。
換句話說,至少在目前,居里替馬歇爾想出了一個妙計,那就是分散中國人的注意力,不要把中國參戰和英美兩國參戰的承諾連接在一起。
此時,史迪威自己對于第二次緬甸戰爭的構想也逐漸具體化。
到1942年10月上旬,英美兩國的具體作戰計劃都還沒有成形。雖然史迪威非常希望能夠按照他和蔣介石達成的共識進行,但是英國人卻希望史迪威能夠把美國空軍第十大隊(除了援助中國的部分之外)的指揮權交給英國人行使,以便進行他們自己的作戰計劃。
英國人更進一步要求,凡是在緬甸作戰的部隊應該一律交由英國人指揮,并且英國人應該有全權決定是否邀請中國軍隊參加緬甸戰爭。
可以想象的,這個計劃馬上引起美國參謀人員的焦慮。
原因是:
(1)他們擔心英國人的計劃會妨礙美國想利用緬甸通道增加對中國運送物資的打算;(2)他們認為應該至少賦予中國軍隊在緬甸作戰的一部分任務,并且至少也應該向中國政府透露英國計劃的一小部分;(3)他們擔心,如果美國從中國撤走空軍第十大隊一部分飛機,而把它們轉交給英國人用在他們自己的緬甸戰爭的話,會引起蔣介石強烈的反對。
因此,美國軍部指示史迪威就近和衛佛爾商量解決這些分歧。
經過艱苦的談判后,一直要等到11月3日,史迪威才能夠通知蔣介石說,他終于和衛佛爾達成了共識。共識的要點是:戰爭必須至1943年3月1日才能開啟;英國-緬甸-印度將出兵7個師,中國將以在云南及在印度的兩支部隊同時參加戰斗。雖然海軍在孟加拉海灣的作戰,還需要等待英國最后決定是否付諸實行,但是史迪威向蔣介石保證,英國在印度洋有大量海軍力量,因此海上攻擊行動勢在必行。
盡管英美軍方的這個首次“共識”,已經是蔣介石和史迪威提出第二次緬甸戰爭計劃約四個月之后才終于達成,而且具體實施的日期還要再往后推延四個月,但是蔣介石對英美兩國終于表態同意參加緬甸戰爭,仍然表示歡迎,并且出乎史迪威意料,他主動提出要幫助史迪威展開工作,包括授予史迪威對于中國在印度及云南部隊的全部指揮掌控權。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