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茹梖)“上傳個人照片、選定‘Q版人物形象’主題,AI秒出三維建模圖!”在武漢設計工程學院九思樓1059三維打印實驗室,工藝美術專業大三學生王思雨正通過觸控屏調整參數,隨著3D打印機嗡鳴啟動,40分鐘后一個身著黑色T恤的人物手辦躍然眼前——這波“從數字到實體”的絲滑操作,正是該校公共藝術學院《3D打印》課程新推出的“AI全流程定制化形象制作”教學模塊的日常。
公共藝術學院工藝美術專業大三學生王思雨為學校教師制作Q版人物形象 于一寧 攝
AI畫筆+3D魔盒=私人訂制藝術工坊
作為學校首次將AIGC技術與工藝美術深度結合的實踐課程,該課堂打造了“AI概念設計—智能建模優化—3D打印精修—藝術化二次創作”的完整創意鏈。學生們不僅學習使用TRIPO進行風格化形象生成,還能通過AI綁定系統讓虛擬模型“活起來”,更驚喜的是——所有數字作品都能通過教室里的二十余臺學生3D打印機躍然掌心。
“過去3D建模要花幾周的時間進行設計,現在AI成了我的靈感加速器。”工藝美術專業羅越男同學展示著她設計的原創主題機械神獸,毛發紋理由AI算法生成,細節部分則是手工研磨打造,“當觸摸到自己設計的模型從虛擬變成實體,那種滿足感就像在平行世界創造了新生命。”
公共藝術學院“AI全流程定制化形象制作”教學日常,教師胡迪文傳授TRIPO使用技巧 于一寧 攝
跨次元碰撞:科技讓傳統工藝“逆生長”
課程最讓學生們著迷的,是打通數字與現實的“次元壁”創意實驗。打開公共藝術學院教師胡迪文的微信朋友圈,一張張“Q版玩偶”照吸引眼球——動漫手辦、寫真人物,既有學生圍在3D打印機旁專注操作的場景,也有AI設計圖與實體成品的對比展示。還有不少教師也來體驗趣味打印過程,西裝革履、日常休閑、雙人合影……拿到實體玩偶的老師們紛紛贊不絕口。
“這次授課對象主要是工藝美術專業學生,他們具有手工繪畫的功底,可以很好地把握白色立體模型上色順序和顏料材質。”據胡迪文介紹,不少學生將AI生成的二次元形象微縮模型3D打印成素色原型,再運用釉色繪制技法進行二次創作。
個人形象實體玩偶展示 劉恒 攝
工藝美術專業學生正在給3D打印模型進行打磨上色 于一寧 攝
讓想象力長出實體翅膀
“以前總說藝術需要‘手感’,現在發現‘算法觸覺’同樣迷人。”3D打印機吞吐光絲的嗡鳴與刻刀打磨材料的沙沙聲此起彼伏,工藝美術專業毛詩佳同學正在定制個人虛擬形象,她也憧憬著“也許未來突破想象邊界的作品會重新定義‘工藝美術’的概念。”
“我們不是培養工具的使用者,而是孵化具有跨維創作能力的工程師,希望學生的每個奇思妙想都可以通過數字創作轉化為可變形實體藝術品。”胡迪文指著正在調試的復雜模型透露,下階段將引入更多AIGC相關課程,持續優化“AI+3D打印”課程體系,助力學生在數字時代成為兼具技術素養與人文情懷的創新人才,打造具有示范性的智能藝術人才培養平臺。
學生作品展示 劉恒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