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新疆、外蒙古同東北地區,共同構成我國北疆三大地理單元,新疆面積超過210萬平方公里,外蒙古面積為180萬平方公里,東北地區面積也超過了200萬平方公里,三者幾乎占到清代國土面積的一半。雖然在精神層面上作為“龍興之地”的東北地區似乎更加重要,但是從國家安全和國家統一角度來看,新疆和外蒙古同樣重要。兩地同屬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同樣面積廣袤、人煙稀少,具有諸多共同點,但是在清末民初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這是為什么呢?
新疆和蒙古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不斷強大的歷史
新疆位于我國西北地區,自古就是多民族雜居區域,位于玉門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古稱“西域”。自從漢代開始,中國中央政府就意識到這塊土地的重要性,開始用心經營。這片土地上既留下了傅介子千里斬殺樓蘭王,為漢王朝立威的故事;又流傳著張騫受命出使西域,傳播大漢威名的傳說。更有李唐名將高仙芝橫掃蔥嶺大戰阿拉伯帝國的的驚人之舉和一代傳奇蘇定方兵臨波斯直搗咸海的不朽偉業。一部新疆史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堅決意志。
七世紀的唐帝國
歷史上的蒙古地區位于我國西北,甚至一度包括新疆,即長城以北,貝加爾湖以南,拉薩以北,東北興安嶺地區以西和蔥嶺以東的廣袤土地。蒙古地區的古代游牧民族是我國幾千年文明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漢代的匈奴,成就了衛青和霍去病的一世英名;一代名將竇憲更是出塞三千余里,兵臨燕然山(今外蒙古杭愛山),刻石記功而返,永載中華民族史冊;唐代的突厥,成就了李靖、蘇定方等人的光輝形象;宋元以來,蒙古族在這片土地上重新崛起,不僅一統中國,更是一度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元帝國,創造了后人難以企及的輝煌戰績。明代大將徐達和常遇春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帝國結束了在全國范圍內的統治。蒙古歷史是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不斷斗爭的歷史,更是與其他各民族一起構成了推動中華文明不斷前行、不斷強大的內生動力。
班固《封燕然山銘》拓片
1.清代先后收復蒙古和新疆
明朝末年蒙古再度崛起,形成了漠南、喀爾喀和漠西三部,大致對應后世的內蒙古、外蒙古和新疆三大地區。后金首先與毗鄰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發生沖突,到1635年,皇太極征服蒙古察哈爾部,漠南蒙古各部迅速歸附。由于喀爾喀蒙古涉及到周邊沙俄、噶爾丹等諸多問題,解決起來較為棘手。直到1691年,康熙皇帝親自參加與喀爾喀蒙古各部和內蒙古各部一起舉行的多倫會盟,喀爾喀蒙古才正式成為清帝國的一部分。康熙皇帝說道:“本朝不設邊防以蒙古部落為之屏藩耳”,同歷代帝王相比,展現了技高一籌的政治智慧。
多倫會盟紀念碑
對于漠西蒙古,主要是以噶爾丹為代表的準噶爾汗國,清代經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歷時七十余年的戰爭才徹底擊敗準噶爾汗國,將此地收入囊中。后來為紀念“故土新歸”,此地被乾隆皇帝命名為新疆并沿用至今。新疆地區由于多年戰亂,人口銳減,內地各族人民被大量派往戍邊,充實了當地的人口優化了當地的民族結構。
清代新疆和外蒙古位置示意圖
2.清代的蒙古政策和新疆政策的比較
由于內外蒙古地區民族結構單一,民族意識較強,其主要兵種騎兵在冷兵器時代擁有巨大戰爭優勢,而且靠近北京城,清廷對于蒙古非常重視,為了拉攏蒙古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
2.1滿蒙聯姻政策
不同于中原王朝被迫采取的和親政策,清廷皇帝主動安排皇室宗親與蒙古王公結合,建立了密切相關的利益共同體。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部分蒙古王公甚至常駐京城,與清室宗親關系非常密切。這一政策實施長達300年,貫穿滿清入關前到滅亡后的整個歷史。
滿蒙聯姻
2.2積極拉攏蒙古各部首領
早在后金正式建立之前,努爾哈赤就采取懷柔政策,迅速收服附件蒙古各部。到后來,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甚至長期和康熙皇帝共同在北京、熱河等地居住。蒙古各部首領可以獲封更高的爵位。正常只有皇室宗親才能獲得的親王、郡王等頂級爵位他們一樣可以獲得,而漢人和其他民族只有個別人物可以封到公爵,待遇要明顯低于蒙古人。
2.3分化瓦解蒙古各部
將蒙古地區按照東北模式重新編旗定界,將蒙古內部各部之間原有的密切關系打亂,防止蒙古內部形成強大的割據勢力。后金早期成立了專門負責蒙古工作的“蒙古衙門”,后來隨著統治區域的擴大改為理藩院。清廷還推行“以黃教柔順蒙古”,通過宣傳推廣喇嘛教使蒙古人在思想上接受統治,剽悍的民風漸漸失去。且大量蒙古人因信教出家,人口數量得到了全面控制。極大降低了清朝統治的難度。
喇嘛教教徒
2.4部族隔離政策
清廷入主中原初期嚴格控制漢人進入蒙古牧區開墾,對于貿易也實行嚴格管制政策,控制蒙漢結親和文化交流。后期隨著人口增加,難以阻止漢人進入蒙古地區,就將移民而來的漢人單獨劃片治理。使得民族融合依然不夠,也為后世可能出現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清廷在加強新疆的統治中也存在拉攏行為,但是力度明顯弱于外蒙古,新疆封建上層所受待遇也不及外蒙古。但是在努力減少各地民眾聯系,加強部族間的隔離,控制他們與漢人接觸等方面清廷在兩地采取的政策是一致的。
3.清代前中期對于外蒙古和新疆管理體系比較
清廷統一新疆之后,建立了軍府制的管理體系,全疆最高軍政機關為伊犁將軍府,其最高長官為伊犁將軍,全稱為“總統伊犁等處將軍”。加上“總統”名號的將軍在清代可謂絕無僅有,其權力確實也要高于東北、外蒙古等地區設立的將軍。伊犁將軍“統掌新疆之軍政,山北、山南皆聽節制”,統管伊犁、烏魯木齊、塔爾巴哈臺和喀什噶爾四大軍政區。在這一上層制度設置之下,清廷根據各地區的特點,在靠近中原的東部地區實行與內地相同的郡縣制、在天山南路和伊犁等民族地區實行“伯克制”,即當地封建舊制的升級版;在哈密、吐魯番等地實行更為原始的“扎薩克制”,是在農奴制度上的改進版。這種根據地區實際情況采取不同制度的做法使得新疆獲得了長期穩定與發展,極大緩解了民族矛盾并促進民族團結。雖然道光年間發生過張格爾叛亂,但是1840年以前新疆局勢整體較為和諧平穩。
清代新疆地圖
清廷通過多倫會盟收復喀爾喀蒙古后,也建立了軍府制管理體系,但是與新疆地區比較有明顯差距。第一、為了維護邊疆穩定,清廷在統治初期依然保留喀爾喀蒙古三汗的稱號,三汗甚至擁有自己的屬地和屬民,獨立于各盟旗之外。直到雍正年間才逐漸轉變為一種榮譽稱號,其實權被中央收回,但是各汗的威望尚在,與中央派駐大員互不隸屬,成為清廷統治外蒙古長期存在的潛在風險;第二、在管理機構設置上,定邊左副將軍(烏里雅蘇臺將軍)雖然是外蒙古地區最高軍政長官,但是在行政級別上與庫倫辦事大臣平級。兩者管理各有側重,可以互相監督制衡,共同維護清廷在外蒙古的統治;第三、駐軍地點較少。為了實現“御敵于長城之外”的目標,清軍只在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兩城駐軍。同時為了顯示對于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的尊重和加強喀爾喀地區民眾的宗教自豪感,庫倫地區竟然未駐扎一兵一卒,直到清末迫于形勢才有軍隊進駐,但是相對于外蒙古廣闊的土地面積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清軍的駐防依然不足。
清代烏里雅蘇臺將軍任命書
清代中前期在外蒙古地區的統治和新疆地區相比更加平穩,僅在乾隆年間發生過“撤驛之變”,即喀爾喀役卒由于差役過重被青袞咱卜利用而擅自撤回到各自牧區,而青袞咱卜僅得數十人參與叛亂,僅數月就被平定。
4. 清末邊防廢弛對新疆和外蒙古的影響
1840年以后,清廷內憂外患日益嚴重。1862年,太平軍和捻軍勢力進入西北,一度兵臨西安城下,陜甘地區此時又發生了回民起義并動搖了整個西北邊防。1864年,新疆庫車地區農民發動了武裝起義。同年,沙俄強迫清廷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土地44萬平方公里。1865年中亞浩罕國阿古柏勢力趁亂在新疆擴張。1871年,沙俄趁機占據新疆地區首府伊犁,清廷失去了對于新疆大部的控制。1867年,欽差大臣左宗棠受命督辦陜甘軍務,制定了“先捻后回”和“先陜后隴”的方案,直到1873年才收復陜甘全境。
1875年,左宗棠再次出任欽差大臣,采取“緩進急戰”、“先北后南”等方針,1878年收復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中俄經過艱苦談判簽訂了《中俄改訂條約》,清廷雖然收復伊犁但是再次被沙俄割占土地7萬多平方公里。1884年,新疆正式建立行省,舊有的伯克制和扎薩克制等原始制度被大量廢除,新疆一掃之前的頹廢態勢,反而迎來了一個發展的良機。
左宗棠想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左宗棠
這一時期的外蒙古環境相對平靜,但是也受到了起義的影響。1870年,數千陜甘回民起義軍竟然從內蒙古一路打到外蒙古,攻陷外蒙古烏里雅蘇臺。清廷在外蒙古的最高長官烏里雅蘇臺將軍狼狽逃竄,甚至在混亂中丟失了官印。此后清軍還是不敢發動攻擊,直到這股起義軍自行轉移,清軍才收復此地。可見清末政府對于外蒙古的防御體系非常脆弱。外蒙古仍在舊有的體制中緩慢前行。
5 清末外蒙古脫離版圖原因總結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脫離清廷組建中華民國,外蒙古卻在沙俄的煽動下宣布獨立,驅趕清廷官吏和駐軍,全國輿論嘩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四點:
5.1民族結構不同
新疆的民族結構本來就非常復雜,在清代出現了新疆各民族間互相遷徙并最終各民族間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民族不同往往信仰的宗教也有差異。結果就是某些獨立分子很難通過民族或者宗教手段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另外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與內地有著難以割舍的血肉聯系,根本難以斷絕。外蒙古地區喀爾喀蒙古人占到絕大多數,有著較為統一的宗教信仰和獨特的民族精神,在清末民初那個混亂時期很容易被人鼓動和利用。
5.2管理方式不同
新疆建省以后,極大鞏固了清廷在此地的統治,而新疆最高統治權很快被漢族地主階級占據,不管是清末的袁大化,還是后來楊增新等人,都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可能他們本身存在許多不足,但是他們都胸懷家國天下的情懷,維護祖國統一的意志是一樣的。而外蒙古地區宗教勢力強大,甚至成為清廷統治外蒙古的手段,清廷有限的駐軍根本無法撼動活佛哲布尊丹巴和其他上層封建主的地位。清末新政實施的重要目的就是將外蒙古地區行省化,這直接觸動了他們的利益,直接導致部分官僚倒向沙俄。
伊犁將軍府舊址
5.3地區政策不同
其實一個強大蒙古的存在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明代歷史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清廷不遺余力的企圖和蒙古族建立一種特殊關系。除一般優待政策外,甚至使用了聯姻等方法加強聯系,在許多方面還給予外蒙古封建上層等同于滿族封建上層的待遇,雖然短期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未能強調中華民族意識,未能培養國家統一觀念,也難以阻擋國家衰落之際入侵的外來勢力。新疆地區沒有這些額外政策,只有日益強化的封建管理體系,難以出現強大的分離勢力。
外蒙古王公和沙俄軍人的合影
5.4行政體系不同
新疆在建省前后分別統一由伊犁將軍和新疆巡撫領導(新疆巡撫后來居上也經歷了很長的過程),而外蒙古地區不僅有烏里雅蘇臺將軍,還有和他平級的庫倫辦事大臣,更有宗教核心哲布尊丹巴和蒙古族封建上層,整體形勢非常復雜,很容易受外人影響。而清廷在外蒙古地區駐軍人數和駐軍點偏少,如果出現叛亂,連數千農民起義軍都無法應付的駐軍將面臨什么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