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場覆蓋15個臨床醫技科室、數十名專家參與的疑難病例多學科診療(MDT)討論會在江蘇省腫瘤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舉行。專家們把疑難病例和首診初治病例多學科討論搬上了講臺,100多位醫師和進修生、研究生、規培生、實習生一起“圍觀”。聚焦兩例復雜腫瘤病例,通過跨學科深度協作,為患者制定精準診療方案。據悉,這或將成為腫瘤精準診療的標桿模式。
診療現場:MDT,為疑難病例和首診初治腫瘤患者“量體裁衣”
下午4時30分,討論會在腫瘤內科主任沈波的主持下拉開帷幕。首場病例討論圍繞“直腸、宮頸雙原發惡性腫瘤”展開——一名同時罹患局部晚期宮頸IIIA期鱗狀細胞癌和IIIB期直腸腺癌的患者,經同步放化療及免疫治療后達到臨床完全緩解(CCR),但后續維持治療時長及隨訪策略成為診療難點。
病例一:雙原發腫瘤達CCR,后續治療何去何從?
內科彭穎醫師、李晟主任醫師詳細匯報病情:患者接受宮頸癌根治性放療聯合順鉑化療、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及賽帕利單抗免疫治療后,影像學顯示腫塊持續退縮,腸鏡病理未查見腫瘤細胞,目前免疫單藥維持治療已超1年。針對“是否停藥”“如何精準隨訪”兩大問題,影像科主任祝因蘇、婦瘤科主任陳小祥、結直腸外科主任楊柳等專家展開熱烈討論。
“免疫治療維持時間尚無明確指南,但晚期患者建議至少2年,術后輔助患者1年,需結合個體情況調整。”婦放科孫志華主任醫師強調長期監測的重要性。病理科夏雷醫師提出,MRD(微小殘留病灶)檢測可提前預測復發風險,為個體化治療提供依據。營養科主任王卉則從支持治療角度建議關注患者免疫治療期間的營養管理。
病例二:多器官占位待查,原發與轉移如何鑒別?
第二例是一位初診病例,患者6年前接受右腎透明細胞癌根治術的老年女性患者,近期出現肺、胰腺、腎上腺多部位占位,腫瘤標志物無特異性升高,難以判斷是腎癌復發轉移還是新原發腫瘤。內科王麗主任醫師、施玥醫師拋出三大難點:如何明確病理來源?如何以最小創傷明確診斷?如何制定治療方案?
影像中心主任祝因蘇根據“病灶富血供、多發”影像學特征,傾向腎癌轉移診斷,也要排查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泌尿外科喻彬主任醫師結合流行病學贊同該觀點,同時提出VHL綜合征的可能。超聲科、介入科專家則針對胰腺病灶位置深、血供豐富的特點,建議超聲內鏡引導下穿刺活檢以降低風險。治療上,腫瘤內科史美祺主任醫師綜合外科及放療科等臨床科室意見,提出該患者手術機會有限,但在明確診斷后,以全身治療為主(靶向+免疫治療)、輔以局部放療的綜合方案可作為首選。
初治規范成關鍵:MDT構建腫瘤精準醫療“剛需”體系
兩個多小時的討論中,15個科室專家從影像特征、病理分型、外科指征、內科治療、支持護理等維度抽絲剝繭,為患者“量體裁衣”。正如該院副院長周國仁所言:“MDT不僅是為患者找‘最優解’,更是讓初治腫瘤患者在第一時間獲得規范治療的‘剛需’。”
作為江蘇首批癌癥區域醫療中心,江蘇省腫瘤醫院早在2010年便成立全省首個肺小結節MDT,匯聚許林、沈文榮、史美祺等知名專家,至今已形成20余個多學科門診,覆蓋胃癌、肝癌、乳腺癌等10余個常見及罕見病種。周國仁副院長指出,隨著疑難復雜病例增多,MDT的價值愈發凸顯:“它打破學科壁壘,讓外科、內科、放療科等‘兵種’協同作戰,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一治療模式,從根本上提升診療質量。”
此次討論的兩大病例恰是MDT優勢的縮影:雙原發腫瘤需多學科評估治療順序與毒性反應平衡,多器官占位需跨學科鑒別原發與轉移。“就像警察破案,MDT通過多維度證據鏈鎖定‘真兇’,為患者爭取最佳預后。”周國仁表示,醫院將逐步推進疑難病例MDT制度化,確保初治患者和疑難腫瘤“應入盡入”,讓腫瘤治療的每一個環節步驟都精準、全面、有效。從源頭上讓治療少走彎路,實現初治規范。
從“單打獨斗”到“團隊作戰”:MDT模式為腫瘤防治注入新動能
從下午到夜晚,這場持續近3小時的MDT討論在熱烈掌聲中落幕。100余名“圍觀”者中,既有資深專家,也有初入臨床的研究生、規培生,他們共同見證了多學科協作的魅力——當婦科腫瘤醫生與結直腸外科醫生共議放療靶區,當影像科與病理科醫生推敲病灶血供特征,當內科與營養科醫生協同管理免疫治療副作用時,“以患者為中心”的診療理念化作具體的治療方案。
“對青年醫生而言,MDT是最好的臨床課堂。”參與病例匯報的彭穎醫師坦言,雙原發腫瘤的罕見性倒逼年輕醫生跳出專科局限,學習多學科診療邏輯。她指出,MDT不僅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更讓醫生在碰撞中積累集體智慧——例如病例一中MRD檢測的應用,為復發監測提供了新視角;病例二中超聲內鏡引導穿刺的策略,展現了微創診療的學科進展。
數據顯示,我國傳統診療模式下,腫瘤患者常因首診科室不同導致治療碎片化,不少患者存在過度或不當治療。而MDT的規范化應用正改寫這一現狀。江蘇省腫瘤醫院周國仁副院長介紹,當前,該院正通過三大舉措推進MDT常態化。一是建立初治腫瘤患者MDT準入機制,確保疑難病例“一站式”多學科評估;二是打造“四生”全程參與模式,將MDT轉化為教學資源,培養“全科思維+專科深度”的復合型人才;三是探索線上線下聯動,與基層醫院建立遠程MDT協作網,讓優質診療資源惠及更多患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