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半
本文字數:4299字
建議閱讀時間:12分鐘
以往,體育金融服務工作更多是各地開展“零散試點”,如今《意見》出臺后,或許能夠從體育系統和金融系統兩方面融合發力。
“體育+金融”領域,迎來政策大加碼。
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體育總局、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從加大體育產業發展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著力提升金融服務體育產業發展的專業化能力,強化組織實施保障等三方面提出16項具體舉措。簡而言之就是金融部門和體育部門加深合作,探索用創新性的金融工具和政策支持體育行業發展。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司長楊雪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是我國首個針對體育產業提供金融支持的全國性綜合指導意見。
因此對于體育行業而言,這個無疑是重大的利好。在體育產業中有不少細分領域屬于重資產類型,比如說賽事運營、場館運營還有健身培訓等,都需要一定的資金來保障運營。
在這個政策出臺之后,包括體育用品和體育器材在內的體育行業相關股票在政策推出后幾日內都獲得了不少的漲幅。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資本市場和體育行業對這個政策的一致肯定。
為何此時推出體育金融16條新政?
體壇經濟觀察認為,在此時針對體育金融領域大力扶持,一方面是體育行業在經濟承壓的背景之下,眾多體育公司,尤其是中小企業需要充足和穩定的資金支持,以保障健康運營。
另一方面是在體育金融的許多細分領域,比如職業俱樂部融資和體育保險等細分領域,仍然有更多可完善的市場空間。例如通過上級部門的指導,釋放體育保險等細分領域的發展潛力,進一步推動體育產業和體育金融高質量發展。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在于過去幾年間體育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已經充分顯現。借助金融工具,撬動更大的體育消費市場成為了體育行業的重點工作。
因此這份文件也針對體育消費領域,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務支持。
比如針對體育消費場景,《意見》強調“持續加大對體育消費領域信貸支持力度,豐富適應全生命周期體育消費新業態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圍繞體育消費場景,聯合打造一系列“體育+商業”的主題消費場景、主題營銷活動,在體育消費券、積分獎勵等方面開展合作,拓展體育健身、體育觀賽、體育培訓、體育旅游等消費新空間。”
《意見》的出臺意味著體育產業的發展亟需適配性金融服務,通過政策引導構建“體育-金融-消費”三角循環,既能化解體育公司資金壓力等短期風險,又能夠為體育產業的階段發展,培育和探索適合本土化的體育金融產品。
支持發行上市、探索債券融資
盡管《意見》提到了體育消費、體育制造、體育設施以及體育保險等眾多領域,但在體壇經濟觀察看來,這份《意見》最受關注的核心依然是破解體育企業的融資難題。
眾所周知,由于國內體育行業仍然處于發展階段,能夠實現持續“造血”的體育企業并不多。尤其是過去一段時間“跑路”嚴重的健身房以及開設線下培訓業務的培訓機構,大多數都面臨著嚴重的資金壓力。
此外,對于人工智能以及機器人等新興體育賽道,這些創新企業在前期的投入也需要大量資金支持。
上海體育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李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科技驅動代際創新”成為趨勢。新興的體育消費群體關注智能健身、電競等新賽道,但從資本角度來說,創新型企業往往會遇到資金方面的困難。
因此如何破解體育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成為了上級部門考慮的首要因素。而通過這份文件中,我們也能夠看到上級部門做出的新探索。
譬如在“著力提升金融服務體育產業發展的專業化能力”章節方面,《意見》強調建立健全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體系。
“鼓勵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基礎上結合體育產業和企業特點探索創新特色化、差異化金融產品,重點豐富適合中小微體育企業的信貸品種,加大首貸、信用貸、無還本續貸、隨借隨還循環貸等支持力度,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多元化一攬子金融服務。”《意見》表示。
事實上,國內體育金融領域過去已經有過不少的創新案例。廣西曾經在2021年率先創立全國首家體育產業主題銀行,推出“體育賽事貸”“運動健將貸”等多項專屬產品,單戶最高授信額度達3000萬元,累計發放貸款超1.7億元,成功破解了許多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
除了體育產業主題銀行外,國內在體育保險也有探索和創新。CBA聯賽也和中國人壽在2020年就聯手推出了CBA球員保障險,在2023年又推出了職業球員退役保障計劃。
未來針對體育產業和企業有哪些特色化和差異化金融產品,繼續提升中小微企業的融資能力,我們或許可以期待體育部門和金融機構給出更多的實踐案例。
除了大力支持中小微體育企業外,針對擁有一定規模的體育企業,《意見》作出了創新性的金融政策支持。
《意見》稱要充分發揮債券市場融資功能。“支持運營模式相對成熟、市場競爭力強、認可度高的體育企業選擇不同期限、不同規模的債務融資品種進行信用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體育企業發行公司債券,用于體育基礎設施和大型體育場館等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的體育產業項目。”
在體壇經濟觀察看來,《意見》文件中有一處內容或許將在未來刺激更多優質體育企業上市。“以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為契機,支持符合條件的、產品有競爭力的體育企業通過發行上市、再融資、并購重組、新三板掛牌等方式融資發展。”《意見》稱。
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境內股票市場(包括A股和港股)的體育產業相關上市公司數量約為40多家,覆蓋體育器材、服裝、賽事運營、場館運營等多個細分領域。從板塊分布看,體育用品制造占據主導地位,安踏、李寧、特步、361°,以及申洲國際和華利集團等龍頭企業市值占體育產業總市值的3/4。
在《意見》支持力度加大之下,未來在更多細分領域占據領先位置的體育企業,有望加速資本化進程。
職業俱樂部金融支持力度或加大
職業體育俱樂部作為產業核心載體,長期面臨融資渠道單一、信用評估難等問題。而在《意見》當中,特別提到了“支持金融賦能職業體育、冰雪經濟發展。”
提到金融與職業體育發展,自然不得不提過去金元足球的中超鼎盛時代。在當時,許多俱樂部母公司為了爭奪優質球員沖擊佳績,不惜大舉投入。其中,許多俱樂部過于依賴母公司注資,使得金元時代的中超球隊出現了“股東借債”的普遍現象——即母公司每年以借款形式將資金注入俱樂部,與俱樂部形成債務關系。
當俱樂部母公司主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時候,自然不會很介意這些投入。但當俱樂部母公司也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過去數億甚至數十億元的投入就壓垮了俱樂部。已經成為歷史的廣州恒大、江蘇蘇寧以及華夏幸福等,都是由于在中超鼎盛時期依靠母公司“輸血”,在俱樂部經營上未能實現自我“造血”,最終無力還債只能被迫解散。
至于CBA俱樂部的情況也是類似。以廣東宏遠、廣州龍獅以及深圳新世紀為代表的民營球隊由于母公司主業營收堪憂,近幾年投入球隊的資金迅速下降,導致球隊競爭力也大幅下滑。
那么于中超和CBA以及其他項目的職業體育俱樂部而言,《意見》也在金融方面提出了明確的支持。
“圍繞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職業體育俱樂部建設和發展需求,健全職業體育俱樂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為職業體育俱樂部設施改造升級和配套服務提供金融支持。”《意見》強調。
體壇經濟觀察認為,職業俱樂部在國內目前有一個比較大的難題在于從銀行獲取融資的難度頗高。打個比方,如果企業要向銀行貸款,銀行肯定會看企業的營收、支出和負債表這些財務指標,才會審核并是否同意貸款。
具體到體育行業來看,很多俱樂部存在虧損這是行業的客觀情況。但是體育俱樂部有一個無形資產是俱樂部在球迷中的影響力,也可以說是俱樂部IP價值。像中超的國安和申花,CBA的遼寧男籃和廣東男籃,他們都是在各自領域擁有廣泛影響力的職業俱樂部。
不過《意見》并沒有提到如何量化俱樂部IP價值,這個或許才是影響俱樂部能否獲得相應資金和融資支持的最重要部分。
但可以肯定的是,《意見》提到關于金融賦能職業俱樂部的部分,對于那些運營情況良好的俱樂部是一個好消息。因為球迷是俱樂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根基,只有在球迷運營方面做得出色,或許才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支持。
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金融行業的多元化投資體系能夠幫助這些俱樂部形成公允的價值評估和市場交易體系,從而促進產業發展。
體育保險業有望加速發展
保險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意見》中被明確提及要提升體育保險發展水平。
《意見》則從體育賽事、體育服務貿易以及參與運動的角度,分別強調和明確了體育保險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
“鼓勵保險業進一步發揮保險工具風險補償和保障功能,針對體育產業風險保障需求,開展體育賽事等保險業務。鼓勵保險機構充分發揮個性化險種定制能力的優勢,創新推出體育賽事險等更多體育產業商業險品種。發揮信用保險多險種綜合保險作用,開發和探索體育產業服務貿易承保業務,為體育企業提供融資便利、風險保障和資信服務。完善專業運動員和參與體育運動群眾的保險保障體系,在生命健康、財產安全、創業發展、財富管理等方面提供優質金融服務。”《意見》表示。
體壇經濟觀察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比如冰雪運動和戶外運動的熱潮,還有足球和籃球這類對抗性激烈的運動項目,往往讓許多參與者忽視了體育運動蘊藏的高風險因素。
崴腳、骨折甚至韌帶受傷的新聞都已經層出不窮。盡管許多群眾已經購買了覆蓋日常使用的醫療保險,但對于運動的意外情況,基本醫保以及各地推出的商業醫療保險,其報銷比例也并不高。
以上海推出的商業醫療保險“滬惠保”來看,其在2024年5月公布的一個現實案例——市民孫先生因打籃球摔跤不慎骨折后在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在醫保報銷后,個人自費3.59萬元,隨后申請“滬惠保”理賠獲得賠付1萬元。這就意味著孫先生仍然需要支付2.59萬元的個人費用。
若未來隨著體育保險更加完善,群眾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可以購買相對應的保險用作保障,以此抵御相關風險。
結語
從對體育產業發展的角度而言,《意見》的出臺標志著體育金融服務獲得了多部門的聯合和大力支持。在以往,體育金融服務工作更多是各地開展“零散試點”,如今《意見》出臺后,或許能夠從體育系統和金融系統兩方面融合發力。
另外,國外發展成熟的體育金融模式或許也將為國內的體育金融服務帶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經驗。譬如對于體育人才的管理,中小微體育企業的支持,以及對創業者的大力扶持等。
對于在不少細分領域離不開重資產,也就是前期投入的沉沒成本巨大的體育行業,未來有望在起步和發展階段獲得更多資金支持。這就意味著更多優質體育企業,比如相對小眾的本土體育用品品牌,體育制造企業以及賽事運營公司等,有足夠的成長空間和時間。
借助創新性和針對性的金融工具和服務帶來的影響,將產生深遠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