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確診咳嗽變異性哮喘之后就開始用吸入藥了,但每到換季還是容易干咳,特別是運動后癥狀更明顯,這是為什么呢?”一位觀眾在直播間道出了許多患者的共同困惑。()
不少朋友都認為只要把藥用上就足夠了,殊不知環境控制、藥物選擇多個環節中的隱形誤區可能會使療效大打折扣。在《看呼吸》日前推出的直播節目“如何揪出久咳背后的‘不喘型哮喘’?”中,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學科帶頭人周新教授帶大家了解了咳嗽變異性哮喘的常見防治誤區。
誤區一:認為創造一個潔凈空間,哮喘就不會發作了
“咳嗽變異性哮喘本質上屬于哮喘的一種特殊類型,患者往往存在過敏體質基礎,常合并其他過敏性疾病,比如過敏性鼻炎或過敏性皮炎等等。由于上下呼吸道具有相通性,有些原本僅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在病情發展后也可能出現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表現。”
“合并其他過敏性疾病的患者日常需要特別關注這些預警信號:晨起頻繁打噴嚏、流涕等過敏性鼻炎癥狀,或者在春秋季節加重的呼吸道不適;皮膚出現反復蕁麻疹或接觸過敏原后突發皮疹;某些特殊食物(如芒果、海鮮等)引發的過敏反應。值得注意的是,過敏原存在個體差異,建議通過專業檢測明確自身致敏物質。”
“近年來隨著養寵家庭的增多,還要警惕寵物毛發引發的遲發性過敏反應。部分患者可能在接觸貓狗數月后才逐漸出現咳嗽癥狀,嚴重時可能并發過敏性鼻炎和哮喘。因此,假如你出現了久咳不愈且家中有寵物,建議及時排查過敏因素。”
看到這里,有的朋友可能會問,“如果能打造完全無過敏原的潔凈空間,是不是就能避免哮喘發作了呢?”這個美好的愿望在現實中卻難以實現。哮喘作為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發作機制涉及遺傳、免疫、環境等多重因素,單純依靠環境凈化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無法完全脫離自然環境生存。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零過敏原”環境,不如學會科學預防。()
誤區二:只吃鎮咳藥緩解癥狀
部分患者認為只要用鎮咳藥把咳嗽“壓制住”就萬事大吉了,實際上,這種治療方法屬于“治標不治本”。鎮咳藥僅抑制咳嗽反射,但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核心是慢性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不控制炎癥,咳嗽會反復發作。另外,單純止咳可能掩蓋病情進展,導致咳嗽變異性哮喘發展為典型哮喘,出現喘息、呼吸困難等更加嚴重的癥狀。
如果確診了咳嗽變異性哮喘,通常有哪些治療方案呢?周教授告訴我們,“確診了咳嗽變異性哮喘之后,通常建議采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聯合長效β2受體激動劑,該方案通過抗炎和舒張支氣管雙重機制,能有效降低氣道高反應性。治療周期需持續至少兩到三個月,具體療程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當完全沒有咳嗽癥狀、肺功能恢復正常時方可考慮停藥。次年需要密切觀察是否出現季節性復發,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另外,可以加用口服的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兒科常用孟魯司特鈉(4-5毫克/晚),成人劑量為10毫克/日。癥狀嚴重的患者可短期(5-7天)口服潑尼松,等到癥狀緩解后再過渡至吸入治療。”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藥物治療必須與預防管理相結合方能取得最佳療效。首要原則是阻斷過敏原接觸,假如持續暴露于致敏環境(如塵螨、花粉或寵物毛發等),即便規范用藥也難以獲得理想治療效果。因此建議通過過敏原檢測明確誘因,并采取環境控制措施,如使用防螨寢具、保持室內通風、避免飼養毛絨寵物等,從源頭上減少疾病發作風險。”
誤區三:只咳嗽一兩周就著急做檢查
如果咳嗽持續1-2周,通常無需立即進行肺功能等檢查。大多數情況下,急性咳嗽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了呼吸道引起的,可以適當使用止咳藥物,并且建議留意同住家人、辦公室同事是否有類似癥狀,每天記錄咳嗽頻率和癥狀變化,出現持續高熱、胸痛或呼吸困難等情況,請及時就醫。假如咳嗽持續8周以上,可以考慮做以下檢查:
“基礎的肺功能檢查是首選,對于存在通氣功能障礙(如FEV1值低于預計值80%)的患者,需行支氣管舒張試驗。具體操作是通過吸入短效β2受體激動劑(如沙丁胺醇)后復測肺功能,如果用藥后FEV1改善率≥12%并且絕對值增加≥200毫升,則提示存在可逆性氣流受限,符合哮喘的特征。”
“基礎肺功能正常但臨床高度懷疑哮喘的患者,需要進行支氣管激發試驗,即通過霧化吸入乙酰甲膽堿等刺激物后觀察FEV1下降的幅度,當下降≥20%時可以判定為氣道高反應性陽性,也可以診斷為哮喘。”
“在肺功能檢測過程中,建議同步完成呼出氣一氧化氮(FeNO)測定,這項無創檢查通過檢測呼出氣體中一氧化氮濃度反映氣道炎癥水平,數值升高提示嗜酸性粒細胞性氣道炎癥,具有較高的輔助診斷價值,并且適用于各年齡段患者。”周教授講道。
“此外,建議在穩定期完成血常規檢查以評估嗜酸性粒細胞水平,該指標的升高通常提示過敏反應狀態。同時可以進行過敏原篩查,目前主要有兩種檢測方式,即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和皮膚點刺試驗。”
掃碼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專家簡介 周新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學科帶頭人。國家慢性呼吸疾病學術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前任副主任委員、前任哮喘學組組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本文完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排版:張彥
此內容為醫學科普,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醫療依據
1
2
3
看呼吸
權威實用的
呼吸科普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