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內部會議上關于“絕對不用海歸派”的言論,如同一顆深水炸彈,瞬間引爆輿論場。
這場風波中,《新京報》的尖銳批評與胡錫進的“道歉論”形成奇特合流,而隱藏在輿論混戰背后的立場博弈,遠比表面呈現的“職場歧視”之爭更值得玩味。
當董明珠直言“海歸派有間諜”時,其言論被刻意簡化為“人群歧視”的標簽。
值得注意的是,輿論場上迅速形成三種敘事體系:一是以《新京報》為代表的“普世價值派”,將企業用人自主權曲解為“反國際化”;二是胡錫進等“調和派”,表面呼吁包容實則消解本土企業家的憂患意識;三是網絡大V主導的“陰謀論派”,將技術討論引向“閉關鎖國”的意識形態指控。
這種話語重構的實質,是將企業經營管理問題異化為政治站隊測試。
跨國獵頭公司數據顯示,中國科技企業核心技術崗位海外人才占比從2018年的27%降至2023年的9%,這種結構性變化背后是華為“備胎計劃”式的未雨綢繆。
輿論混戰中刻意模糊了關鍵區分:1950年代沖破封鎖回國的錢學森們,與當下部分“留學產業化”催生的“鍍金族”存在本質差異。
某智庫2024年報告顯示,在涉及科技泄密案件中,具有海外背景人員占比達63%,其中70%集中在金融、半導體等戰略領域。
這組數據或許能解釋董明珠的“過激反應”——當“海歸”標簽被某些情報機構異化為“特洛伊木馬”,企業家的防范何錯之有?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媒體將“不用海歸”等同于“排斥先進技術”,這種偷換概念的手法,掩蓋了格力每年投入超百億研發經費、專利數量連續八年居行業榜首的事實。
正如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所言:“用不用海歸是技術問題,防不防間諜是生存問題?!?br/>《新京報》對董明珠的窮追猛打,與其對某些外企歧視中國員工的沉默形成鮮明對比。
2023年特斯拉被曝在華工廠實施“玻璃天花板”政策時,該報僅用200字簡訊帶過;而沃爾瑪中國區高管中外籍占比超40%的畸形結構,更從未見其刊發社評。
這種“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批評標準,暴露出部分媒體在全球化敘事中的自我殖民化傾向。
深扒股東結構可見,某國際傳媒集團通過多層股權架構持有《新京報》運營公司15%股份,這種資本紐帶或許能解釋其為何對“間諜”言論格外敏感。
相比之下,胡錫進要求董明珠道歉的“各打五十大板”式言論,本質上是用虛偽的“政治正確”消解中國企業的安全焦慮。
這場輿論混戰最終將沉淀出兩個警示:于企業,需在開放合作與安全底線間找到動態平衡;于社會,當警惕某些媒體將合理防范污名化為“排外倒退”。
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當《新京報》們忙著給董明珠貼標簽時,格力的無稀土壓縮機技術已悄然改寫全球空調產業格局,這不應該防止間諜泄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