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S/PMDD
對雙相情感障礙的影響
癥狀惡化:
發作頻率增加:雙相女性在月經前階段可能經歷更多抑郁、躁狂或輕躁狂發作。
發作嚴重性與復發風險:發作更劇烈,間隔期縮短,復發風險升高。
疾病進程:總體預后更差,恢復時間更長,癥狀更嚴重。
流行病學數據分析結果:
44%-68%的雙相女性報告月經相關情緒變化。
25%-77%符合經前失調(PMD)標準。
15%-27%被診斷為經前焦慮癥(PMDD)。
區分PMS、PMDD
與雙相情感障礙
PMS與PMDD的差異:
PMS:常見的易怒和情緒波動,發生于月經周期的黃體期(排卵后14天)。
PMDD: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的嚴重癥狀(如情緒崩潰、焦慮、疲勞),顯著影響日常生活。
與雙相的區分關鍵點:
雙相癥狀:(如持續性躁狂/輕躁狂、精神病性表現)并非周期性月經相關。
癥狀追蹤:需每日記錄癥狀(如易怒程度、精力水平)至少2個月,利用日記或APP(如Clue Connect)識別模式。
真實案例:雙重困境的挑戰
患者自述:
- 月經前易怒可能升級為抑郁發作,或躁狂能量在周期前達到高峰。
- 曾因誤診接受僅SSRI治療(如氟西汀),卻誘發未確診雙相患者的躁狂。
管理與治療策略
1. 生活方式調整:
飲食:減少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纖維與Omega-3脂肪酸。
運動:規律鍛煉調節情緒與激素。
規避誘因:限制酒精、咖啡因及壓力源。
2. 替代療法:
補充劑:月見草提取物可能緩解PMS癥狀,鈣碳酸鹽對PMDD疼痛有效(需精神科醫生指導)。
正念/瑜伽:低風險減壓方式。
3. 激素治療:
(遵醫囑,不可隨便用藥)
避孕藥:對輕度PMDD有效,但可能加重部分患者癥狀。
其他激素療法:雌激素貼片、炔諾酮類藥物或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激動劑(如亮丙瑞林)可抑制排卵,但需警惕骨密度流失。
4. 藥物治療:
首選方案:心境穩定劑/抗精神病藥(如拉莫三嗪、丙戊酸鈉)。
SSRI使用需謹慎:僅在與心境穩定劑聯用時短期使用,因可能誘發雙相患者躁狂。
誤診風險:
雙相障礙被誤認為PMDD
高風險因素:
重疊癥狀(如情緒波動、易怒)導致分類錯誤。
臨床醫生可能忽視輕微或周期性疾病表現。
鑒別診斷關鍵點:
家族史:雙相障礙常有遺傳傾向。
癥狀持續時間:雙相發作持續至月經期外,PMDD癥狀月經后緩解。
治療反應:PMDD治療無效可能提示雙相障礙。
提醒:出現嚴重月經前情緒變化的女性應積極尋求全面評估,包括精神病學和內分泌檢查,以確保獲得針對性治療。
作者:Marcia Purse
編輯:Chameleon
插圖分享:Mary Herbert
文章來源:
https://www.verywellmind.com/effects-of-premenstrual-symptoms-on-bipolar-379963
關注我們的社 交 媒體獲取最新消息,靠譜培訓每月更新。
公眾號:大俠心理,bilibili:王大俠心理,知乎:王大俠心理,小紅書:王大俠心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