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女神林徽因被低估,甚至埋沒了。
她是詩人,作家,也是我國一位女建筑學家。
去年10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宣布向她授予建筑學學士學位,她是23名中國留學生里一位完成學業,但沒有學位的學生。
只因她是女性,就被抹去姓名。時隔100多年,遲來的榮譽終于歸還。
消息登上熱搜,無數人感慨:偉大的女性不是一紙文書所能肯定的。
民國大半的文人才女,都匯聚在她的“太太客廳”,不論何時,林徽因都是閃耀獨特的中心。
梁實秋筆下的她,是“美貌頎頎,才情出眾,20世紀中國優美的女人”。
她讓梁思成愛了一生,讓徐志摩想了一生,讓金岳霖念了一生。
男性對她傾慕,女性止不住欣賞,甚至連情敵也無法否認她的光芒。
林徽因的魅力究竟有多大?
作家汪曾祺曾回憶說,林徽因死后,有一年,哲學家金岳霖在北京宴請好友,老友們收到通知,都很納悶:老金為什么請客?
到了之后,他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晚年的金岳霖甚至有時會忘記自己的名字,卻無法忘記有關林徽因的一切。
很多人對她的容貌情感評頭論足,卻不知,這是她不值一提的事。
金岳霖稱贊她的美貌,她當即回駁:“真討厭,什么美人不美人的,好像一個女人就沒有什么事可做,只配作擺設似的!”
民國那么多才女,我們該學習的,恰恰是林徽因:
對待感情,她清醒通透,至情至性:
很多人說,徐志摩對她一見傾心,為她拋妻棄子,但林徽因清楚地知道:
“徐志摩當時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自始至終,她都明白興趣相投的梁思成才是自己的良配。
對待事業,她執著追尋,傾盡才華:
民國才女中,她是少見的能文能理。
早期加入了“新月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
在建筑、美術、設計領域也大放光彩,梁思成都承認:自己對建筑的啟蒙,是從林徽因開始的。
對待國家,她鞠躬盡瘁,赤膽忠心:
即使瘦到不成人形,她依然拖著病體,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努力挽救景泰藍工藝,竭力保護老北京城墻。
她的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事業家庭都美滿,真真民國大女主楷模。
時至今日,人們依然在聊她的緋聞八卦、野史謠言。
遺憾的是,鮮有人認真品賞她的作品,讀懂她的靈魂。
為何人人都愛林徽因?
百年來,她頻頻被世人討論,也頻頻被杜撰、誤解。
所謂的情感糾葛,大多是他人的編排。
不管是愛情家庭,還是事業人生,她都經營得有滋有味,讓所有女人羨慕。
那是因為她既有詩人的感性浪漫,又有建筑學家的理性嚴謹,充滿生活智慧。
人生困難時,細細品味林徽因對生活的態度:
她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寂寞,又受得了命運的艱辛貧困。
她拖著病體,考察建筑。那是真正的受難,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每日伴隨他們的是臭蟲和油燈。
女兒梁再冰回憶說,媽媽身上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寒士”之風,
無論生活“淪落”到怎樣的底層困境,那股子“精神頭”始終傲然而立,從不曾消失丟棄。
教導兒女時,不妨看看林徽因的書信:
女兒:“我覺得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頂有決心才好。”
還有一次,兒子梁從誡問母親:“打過來了怎么辦?”
她堅定地說: “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后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如此堅毅又具有膽識,這就是她的錚錚傲骨。
林徽因與兒女梁從誡、梁再冰
大到民族氣節、小到生活瑣事,林徽因對兒女言傳身教、再三叮囑,兒女終也成為了國之棟梁。
而作為國人,我們每個人都該記住——她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經過林徽因在病重中潛心研究設計,英雄史詩的歷程、民族文化的特色、整體氛圍的營造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現。
建筑文學藝術
了解一個全面真實的林徽因
馮唐曾感嘆,如果現在這些才女叫才女,那么需要為林徽因再造一個名詞。
閨蜜費慰梅說:“林徽因能夠以其精致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
她的詩輕快靈動又清新浪漫,一字一句,都是愛的哲理,就像是一首首隱去了曲譜的動聽的歌。
一首寫給兒子的《你是人間四月天》廣為流傳,至今仍然被點贊。
她的散文《窗子以外》、小說《九十九度中》、戲劇《梅真同他們》等,
既反映了當時嚴酷的社會現實,也包含她對生活的探索與追求。
而她更重要的身份,其實是建筑學家。
世人都知梁思成在中國建筑學界的崇高地位,很少有人知道林徽因是我國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學家。
知乎上有人提問,“怎么評價林徽因?”
有博主回答,在建筑行業,是不會直呼她的名字的,老師講課的時候都會加上“先生”二字。
國外留學時,林徽因發現其他國家的建筑每一處都有詳細記載。
而中國建筑,無數古樸的寺廟、輝煌的宮殿,在世界上卻像是不存在一樣。
對中國古建筑稍微認真一點的論述,甚至要到日本學者的著作中去尋找!
于是1930年到1945年,她同丈夫梁思成還有同事們餐風露宿,頂雨冒雪,深入15省190多個縣,登上爬下,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筑物。
趙州大石橋、應縣木塔、佛光寺大殿,都是通過他們讓全國乃至世界所識,并從此得以保護。
當時一位日本建筑師斷言:中國已經沒有唐代木構建筑,要看的話,得到日本京都與奈良。
林徽因聽了很不服氣,在病中開始了第四次山西之行,終于在豆村找到了佛光寺。林徽因喜極而泣,驕傲宣布:唐風依舊在中華!
她幫助梁思成編寫了《中國建筑史》。
關于《中國建筑彩畫圖案意見》的手稿
還用英文撰寫《中國建筑史圖錄》,讓世界也認識了中國建筑的美妙絕倫。
她還和梁思成一起創辦了清華大學和東北大學建筑系。
林徽因在東北大學工作
她的文字,文學的浪漫與建筑的視角相互交融。
詩歌中融合了對建筑美學的熱愛,比如《深笑》里這動人的句子:
“是誰笑成這百層塔高聳,讓不知名鳥雀來盤旋?
是誰笑成這萬千個風鈴的轉動,從每一層琉璃的檐邊搖上云天?”
她又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建筑之美,讓其充滿了詩情畫意,
即便是建筑著作也絲毫不難讀,比如她描寫北平郊外的建筑:
“無論那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于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
此外她還是工藝美術家,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忠實擁護者。
為了拯救景泰藍工藝,成立了清華搶救小組,這才使得這項國寶工藝逐漸繁榮。
研究敦煌邊飾,培養出了像常沙娜這樣的一代宗師。
清新淡雅,鎖線特裝
還原風華絕代的林徽因
前些年,有張AI修復的林徽因舊照上了熱搜,引起網友們的熱議。
修復后的照片,美則美矣,卻少了林徽因獨特的氣質與靈魂,頃刻間泯然于眾人。那些細膩的神韻與風情,如今已難以尋覓。她的微笑曾是春日的暖陽,灑在每一個熱愛生活的心田,透出無盡的溫柔與智慧。而今,這一切都在修復的技術下,被淡化得幾近消失,仿佛只剩下表面的光鮮。
在歲月的長河中,林徽因不僅是一位才女,更是一位藝術的傳承者。她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流淌出心靈深處的思索;她的建筑作品則是對生活的深刻理解,蘊含著文化的底蘊與時代的印記。她的靈魂與個性,恰似一幅流動的畫卷,蘊藏著豐富的情感與思想。
人們在追求完美的同時,往往忽視了那些微小而真實的細節。正是這些細節,構成了林徽因與眾不同的魅力。如今,雖然照片被修復得無可挑剔,但她那獨特的氣質卻難以被技術所復原。真正的美,不僅僅是外表的光鮮,而是內心深處的豐盈與智慧。她的靈魂,如同那縷春風,輕輕掠過,留下一抹淡淡的香氣,讓人難以忘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