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國耗費20年研發出盾構機,卻只賣國外1/10價格,是賤賣技術嗎?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卡脖子”技術成為了制約國家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從華為遭遇的芯片封鎖,到國產盾構機曾經的困境,每一個案例都深刻揭示了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性。然而,正是這些挑戰,激發了中國企業不屈不撓的創新精神,國產盾構機便是這一精神的生動寫照。
屈辱與覺醒:盾構機的國際壟斷之痛
曾幾何時,中國在大型工程建設中,面對盾構機這一關鍵設備的需求,不得不仰仗進口。盾構機,這一集機械、力學、液壓、電氣等多領域技術于一體的復雜設備,是隧道掘進不可或缺的神器。然而,全球盾構機市場長期被美、日、德、法等國企業所壟斷,他們憑借技術優勢,對中國市場漫天要價,甚至設置技術壁壘,限制中國企業的進入。
以秦嶺隧道建設為例,為了提升工程效率與安全性,中國不得不向德國訂購兩臺二手盾構機,而對方卻獅子大開口,報價高達7億人民幣,且維修期間嚴格限制中國人員進入。這種屈辱與無奈,深深刺痛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痛定思痛,中國意識到,唯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擺脫受制于人的困境。
自主創新:從零到一的艱難突破
面對國際壟斷,中國沒有選擇屈服,而是毅然踏上了自主創新的道路。盾構機的研發,是一場技術與意志的雙重考驗。其結構復雜,精密零件多達3萬余個,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對于當時的中國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中國科研人員沒有退縮,他們從零開始,夜以繼日地鉆研,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為了弄清楚盾構機的刀盤刀具,項目組耗費了整整5年時間,期間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與嘗試。正是這份堅持與努力,讓中國逐漸掌握了盾構機的核心技術,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轉變。
逆襲之路:國產盾構機的崛起
2020年9月29日,第1000臺國產盾構機“中國中鐵1000號”正式下線,標志著中國盾構機產業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短短十幾年間,國產盾構機從無到有、從有到強,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了90%的份額,更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占據了近70%的市場份額。
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中國企業的不懈努力與持續創新。以中鐵裝備為代表的國產盾構機龍頭企業,憑借先進的技術、可靠的質量和優質的服務,贏得了國內外客戶的廣泛認可。中鐵裝備一家的訂單量就達到了868臺,連續數年穩居全球銷量榜首。
價格之謎:只賣國外1/10價格,是賤賣技術嗎?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國產盾構機自問世以來,售價僅為國外品牌的十分之一左右。這一價格策略,顯然與市場盈利規律相悖。那么,中國企業為何要如此“賤賣”自己的技術成果呢?
事實上,這背后有著深刻的戰略考量。首先,通過低價策略,國產盾構機能夠迅速占領市場,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價格往往是消費者選擇產品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低價策略,國產盾構機能夠吸引更多客戶,積累寶貴的市場經驗和技術數據,為后續的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低價策略也是中國企業的一種戰略犧牲。在盾構機領域,中國曾經長期受制于人,深知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的痛苦。因此,中國企業希望通過低價策略,打破國際壟斷,推動盾構機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時,通過低價策略,中國企業也能夠吸引更多國內外合作伙伴的加入,共同推動盾構機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展望未來:國產盾構機的無限可能
如今,中國盾構機已經成功逆襲,成為全球市場的領跑者。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枕無憂。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任何一項技術的領先都是暫時的。因此,中國企業必須繼續保持創新精神,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同時,中國企業還需要加強與國際市場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成果,不斷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只有這樣,中國盾構機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保持領先地位,為中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總之,國產盾構機的逆襲之路是一條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道路。通過自主創新、低價策略和市場拓展等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中國盾構機已經成功打破了國際壟斷的束縛,實現了從受制于人到全球領跑的華麗轉身。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盾構機將繼續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
文章素材數據圖片來源轉載于網絡媒體,僅供參考,請勿過度解讀,若信息有誤侵權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