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墻享譽世界,完整的南京明城墻共有四重城垣,由內而外分別為宮城、皇城、京城和最外一重的外郭城。 其中的京城又稱內城,是四重城垣中保存最為完好,且為我們所最為熟悉的一重,同時在世界上也是規模最大、長度最長、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明城墻(取自網絡)
對于南京明城墻及其城門,南京民間自古一直有諺語曰:“內十三、外十八,一根門閂往里插”,其中內十三和外十八正是指內城和外城分別有十三和十八座城門。
關于外郭城及其城門,筆者曾經在平臺發表過數篇文章介紹:《表說文化:從歷史文獻中理清南京明外郭城門的設置及其變遷》、《南京明外郭城:十八座城門位置探究(上、中、下)》、《用腳步丈量南京明外郭城墻:外郭城概貌和特征》和《用腳步丈量南京明外郭城墻1-23》等,盡可能詳細地介紹了其設置和沿革。
而對于南京明代京城13座城門的設置,南京民間又根據其所處方位按逆時針方向編成了七言四句、28字的童謠:
三山聚寶臨通濟,正陽朝陽鎮太平。神策金川定鐘阜,儀鳳淮清到石城。
從正南起沿順時針方向,這一十三座城門分別為:城南有正陽門、通濟門、聚寶門,共三座;城西有三山門、石城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計五座;城北則有鐘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太平門等四座;而城東只有朝陽門一座。
南京明城墻
所以,應該可以確定的是,南京明代京城城墻在建城墻最初具有十三座城門,但是,時代變遷,朝代更替,社會發展,城市擴張,交通需要,發展至今的南京明京城(又稱內城)所建城門已經增加到32座,是最初城門數的兩倍還多。
為了理清至今為止的32座城門的變遷和沿革,現將其主要信息簡要地概括在下面這一張表中。
因為表格容量有限,關于南京明京城城門更多的重要信息和說明可做如下補充:
1. 此表以正陽門為起點,因為正陽門朝向正南,且處于明皇城和宮城(合稱皇宮)的中軸線上的正南面,所以又有“國門”之稱,再按順時針方向依次列出南京明京城墻發展至今的所有城門(以首次命名時的名稱列出);
2. 除了明代建城時設置的13座城門之外,清代增設了草場、小北、豐潤(后改為玄武)和后湖小等四門,民國時增設了武定、雨花、中華東、中華西、漢中、挹江、新民、中央和臺城(后改為解放)等九座城門,1949年后又增設了長干、集慶、華嚴崗、標營、藍旗街和光華東等六座城門,至今為止共計32座城門;
南京明城墻的32座城門布局
(▲圖注:南京明城墻的32座城門布局:黃色、紅色和綠色分別表示得以保留+后來復建、解放后新建、已拆除不存的城門)
3. 可將32座城門分為以下三類:A. 自明至解放前開辟且得以保留+后來復建(即如今城門尚在),包括武定、雨花、中華東、中華、中華西、漢西、清涼、挹江、儀鳳、新民、神策、玄武、后湖小、解放、太平和中山等十六座城門(圖中黃色標記);B. 解放后新建,包括長干、集慶、華嚴崗、標營、藍旗街和光華東等六座城門(紅色標記);C. 至今已不存,包括光華、通濟、三山、漢中、草場、定淮、鐘阜、金川、小北和中央等十座城門(綠色標記)
4. 明代13座城門中的正陽、聚寶、石城、儀鳳、神策、朝陽等6座在民國時期分別被改稱為光華、中華、興中(今又沿用儀鳳)、漢西、和平(今亦稱神策)和中山。
5. 中華東、西兩門因緊鄰中華門城堡東西兩側而不太為人所注意,實質是民國時期為滿足南北向車輛通行又避開中華門城堡的需要而于1933年建成,有明確的命名。1937年遭日軍炮擊受損,1955年因坍塌嚴重而拆除,2008年復建。
現存于南京城墻博物館的“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門樓石刻
6. 三山門西臨外秦淮河,為水陸兩棲城門,南側為西水關,是舊時城西從水路進出南京城的主要通道,故而自南唐起在民間就一直有“水西門”之俗稱,明代建城后被正式命名為三山門,有一定爭議的說法是,清代時已正式定名水西門,如今則只剩水西門之地名;與之相對應,三山門北面的下一座城門石城門則主要用于城西陸路上的交通往來,因此在民間很早即有旱西門之俗稱,水西、旱西相互對應,后于晚清、民國間轉稱為漢西門;
至今尚存的漢西門城門
7. 清涼、定淮、金川和挹江四門均曾有過一段時間的改名:清涼門建成后不久曾改稱清江門,但明中期又復稱清涼門;定淮門因臨近城內的馬鞍山而初稱馬鞍門,洪武七年(1374 年),秦淮河發生水患,為求秦淮安定,馬鞍門易名為定淮門;金川門在民國時期的1930年代曾改稱三民門;挹江門在清末已有進出城的門洞,稱土城門,1914年開建城門之初曾稱海陵門,因主持修造者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為古稱海陵的泰州人,1928年,國民政府將其更名為挹江門,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又曾短暫改名凱旋門;
8. 小北門的情況比較復雜。一、名稱:據考證,小北門大約在清末開筑,在法國人蓋拉蒂1898 年所繪《江寧府城圖》上,金川門與神策門之間標有 “四扇便門”,《同治上江兩縣志?城廂考》中 “右西北第二十六甲” 條目提到 “四扇北門”,二者均指 “小北門”;二、位置:在清末民國多部地圖中,“小北門” 被錯誤地標注為 “鐘阜門”,不過又有地圖在其旁附有 “小北門” 字樣。故而, “小北門” 附近所建道路被誤稱為鐘阜路。因此,小北門的位置應為今鐘阜路與護城河交匯處、愛民橋以南的位置,而鐘阜門則應位于與儀鳳門隔獅子山背靠背處;另,幕府門是明初存在過的一座城門,但其具體位置和存在時間有待進一步考證,小北門曾有可能是明初即被封的“幕府門”的說法,但僅是推測,并無確鑿的歷史證據支持這一說法,不過,小北門前望幕府山,似與當年城門命名規則相符;
位于鐘阜路附近的登城口應離當年的小北門不遠
9. 緊靠解放門邊上的后湖小門亦不太為人所熟知,其變遷也比較復雜,據推測,在規劃南京明城墻建設時,考慮到神策門與太平門之間距離太遠,為施工方便特意開設一小門,施工結束后,靠城外一側已用一層城磚封閉,但后被人掏開一個洞,人可爬進爬出,故而俗稱 “狗洞”。清代時被正式開通成為城內外交通的通道之一,1952年又對其進行了一定的擴建;
臺城上看解放門
解放門和后湖小門
10. 對解放門的增設存有不同說法:大多認為于1954年開辟,但也有另一說法:1934 年為方便從城內進入玄武湖公園,國民政府在臺城的東北角開辟了一座城門,并命名為“臺城門”,但建成后不久因各種原因被封閉,1952年經擴建后改稱解放門。其實說起來也許二者并不矛盾,雖民國時開辟,但后來又被封閉,解放后打開并擴建,很容易被誤解為解放后新開新建,故而上面表格和城門分布圖皆取民國說;
11. 藍旗街和光華東二門大致為本世紀城市建設高峰、打通城墻內外交通時開建,至今未被正式命名,前者往往被稱為藍旗街通道(只限行人和騎行),后者信息不多,未能查詢到開建年份,且門上未留門名;
藍旗街通道
光華東門
遠眺光華東門及門前的紫金橋
12. 1950年代的拆城運動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建成的城門中共有中華(原聚寶)、漢西(原石城)、清涼、挹江、新民、神策(即和平)、玄武和中山(原朝陽)等八座城門幸存。
牌坊式風格、混凝土結構的新民門尚存,兩側城墻被拆已建起住宅樓
城門的開建和消失可以映照南京明城墻的歷史變遷,她已與南京這座城市相伴了六百多年,在一段特定的歷史時期曾遭受重創,但是,雖歷經坎坷、風雨侵蝕,至今依然保持了相對的完整,并且正在煥發新的光彩,成為以“山水城林” 為特色的南京人文景觀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元素,展現出南京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勾畫出南京古樸厚重的城市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