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好!
歡迎來到絲路悅讀
本期絲路悅讀-西安地理
邀請你跟隨著作者解維漢的文字
在聲音中走進南五臺
來了解那些名人宅院的故事
1
絲路悅讀-西安地理講述人:(嚴致騁,湖北武漢人,陜西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學生)
南五臺北麓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有一片三樂園未開放區域,前不久我在禾麥陪伴下經過東圍墻內一座高大的張卓戲臺向西走,進入一條空蕩蕩的小街,意外邂逅到一座座如雷貫耳的名人宅院。
先是看見路南有塊標示石碑,題目是“陳樹藩宅院”。這可是那位參加過辛亥西安起義,后來寧作寓公,不當漢奸的風云人物,也是追隨袁世凱,翻手云覆手雨的軍閥政客。陳樹藩(1885-1949),字柏森(柏生),陜西安康人,陜西督軍。宅院原址位于西安市西大街東夏家什字,當地人稱“督軍老宅”,宅院始建于清嘉慶九年(1804),為兩進院,前房五間,照壁一座,二進院內左右各三間廈房,五間上房。房屋建筑工藝精巧,造型美觀。2004年3月,督軍老宅拆遷,建筑構件由小雁塔文管所保管,后轉交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保存。2007年8月入院復建。陳樹藩宅院門樓古色古香,門洞上部環鑲花卉芝草云紋彩色木雕,門道兩側墻壁各有一大兩小吉祥磚雕。門楣題寫“篤實”兩字,兩旁有楹聯:“摘天半霞,斜掛溪峰獅口;翥云中鶴,迴翔石壁龍頭。”走進大門,先看見福祿壽三星磚雕照壁,宅院一進門房背面柱上懸有兩副楹聯:“德惠旁流暢芳遠步;雅度宏綽廣學甄微。”“萬化同流古風永茂;群生在根世宙咸和。”門房內紙本楹聯:“云水中間商量畫本;竹梅深處位置吟朋。”穿過廂房夾道院落,看見后面高大的正房,楹柱亦懸兩聯:“云山供養門庭敞;文史風流地位清。”“文移北斗成天象;酒遞南山作壽杯。”正房廳內有聯:“學以治心養性為本;家在廉泉讓水之間。”落款“藍川牛兆濂”。記得1990年時,我曾走進夏家什字這座宅去拜訪陳樹藩的兒子、著名書法家陳少默先生,寬厚謙和充滿儒雅風度的陳先生在上房西間熱情接待了我。我還參觀了陳先生的書法工具——纖軟的雞毫毛筆。
繼續前行,路南第二家是清代連君錫宅院。路邊標示碑刻文:“連君錫(1766-1833)字承齊,陜西同州府澄城縣人(今渭南市),監生誥贈奉直大夫。宅院原址位于陜西澄城縣醍醐鄉北酥酪村,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宅院前房是五間兩層閣樓,開偏門。院內左右各三間廈房,五間上房。宅院整體結構較為完整,由于年久失修,木雕、磚雕、石雕不同程度有所損壞,瀕臨坍塌,1997年10月遷建入院。”連君錫宅院大門本無特別之處,類似石庫門式樣,門楣刻匾“春暉軒”,竟然是康有為手筆。門外無楹聯。門楣石雕丹鳳朝陽,簡單粗糙。東側偌大墻面僅一小塊磚雕,對面墻面無一塊磚雕,不講究對稱。誰知這門臉不顯山露水,走進去卻別有天地。大門內照壁有磚雕人物畫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照壁兩側亦有楹聯:“深宅含暉階除曉入風云氣;重門凝瑞戶牖春生翰墨香。”二門石柱刻聯為:“和怡地步闊;曠達天機深。”后面臺階上的高大正房亦有門聯:“德為至寶一生用不盡;心作良田萬世耕有余。”門前幾根方柱四面刻聯:“紫氣東來,德門集慶;丹光北拱,仁宅吉祥。”“真學問從五倫起;大文章自六經來。”“傳家有道惟忠厚;處世無奇但率真。”“春風撲面依和成里;福氣臨門與德為鄰。”方柱上還刻著一些較長的格言,其中一幅是:“護體面不如重廉恥,求醫藥不如養性情,立黨羽不如昭信義,作威福不如篤至誠,多言說不如慎隱微,博聲名不如正心術,恣豪華不如樂名教,廣田宅不如教義方。”還有一幅是:“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這樣的文字一共有6幅,我拍下來回去一查,全部出自清代的《格言聯璧》一書。單從這些題刻便知,連君錫無疑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儒雅之士。
2
絲路悅讀-西安地理講述人:(孟家怡,黑龍江牡丹江人,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22級本科生)
路北東起第一家是秦腔界大名鼎鼎的清代劇作家李十三的宅院。門外石質標示碑刻“李芳桂宅院”,正文同樣是中、英、韓文對照:“李芳桂(1748-1810),又名李十三,祖籍陜西華州(今華縣),嘉慶年間,戲劇作家。宅院原址位于陜西渭南市臨渭區藺店鄉李十三村,宅院是其父輩所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李十三對房屋重新翻修。宅院一進院落,門樓偏開,前房大三間,上房為五間,整個宅院布置合理,建筑工藝細致,實木構件精美。”
1997年9月至2007年5月遷建入院。但見那門樓簡樸大氣,門洞上部環鑲云紋銅錢花卉彩色木雕,門道兩邊墻壁各有吉祥磚雕。青石門楣門框旁邊有門聯:“十大本人生足矣,三不朽功德難哉。”所謂“十大本”是李十三的十部力作:包括本戲《春秋配》《白玉鈿》《香蓮佩》《紫霞宮》《如意簪》《玉燕釵》《萬福蓮》《火焰駒》;折子戲《四岔捎書》和《玄玄鋤谷》。他的代表作《春秋配》清宣統三年(1911)曾被京劇大師梅蘭芳排演。《白玉鈿》成為秦腔名旦李正敏20世紀30年代演出的名劇,20世紀50年代被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以碗碗腔的形式搬上舞臺;《萬福蓮》先被改編為《女巡按》,后被戲劇大師田漢改編為京劇《謝瑤環》;《火焰駒》被秦腔移植演出后,又拍成秦腔藝術片傳播全國。清嘉慶十五年(1810),仁宗皇帝降旨,罷演地方戲曲,以李芳桂的劇作有反清隱語為由,下令捉拿,李芳桂聞說口吐鮮血,跳墻出逃,跌倒在距家二十多里的野草叢中,含冤而死,終年62歲。
再往前走,又見路北一塊石碑“范紫東宅院”。上面鐫刻:“范紫東,又名范凝績,陜西乾縣人,秦腔劇作家,易俗社創始人之一,代表作有《三滴血》等。宅院原址位于陜西乾縣靈源鄉西營寨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建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后經歷六年,逐年完善,前房為大三間小五間,進門左右各三間廈房,五間上房,其建筑工藝精巧,磚雕脊首、木雕等構件造型美觀,有很高的藝術價值。1997年10月至2007年8月遷建入院。”細看范紫東宅院,大門門楣鐫刻黑底金字“繼志堂”,門楣上方有二龍戲珠、彌勒、芝草彩繪木雕,門道兩側相對亦有大塊吉祥磚雕。兩旁楹聯是:“北奏危言驚四海,東來紫氣麗三秦。”范紫東作為同盟會員,參加過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斗爭,并怒書討袁檄文。在40年的時間里,范紫東共創作了題材廣泛、思想進步、主題深刻、人物鮮明的大小68個劇本,《三滴血》《軟玉屏》《翰墨緣》《盜虎符》《八字案》《玉鏡臺》《蘇武牧羊》《鴛鴦陣》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在秦腔舞臺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移風易俗”的社會效果。
3
絲路悅讀-西安地理講述人:(張凱,湖南張家界人,陜西師范大學物理學專業學生)
繼續前行,路北一高臺上有“善慶堂”,是清代楊邦棟宅院。標示碑刻著:“楊邦棟(1813-1881)陜西同州府澄城縣人(今渭南市),清咸豐年間任甘肅省正寧知縣。該宅原址位于陜西省澄城縣趙莊鎮同家莊村,楊家父輩主要經營藥材、絲綢和茶葉生意。宅院是其祖上留存家宅,建于清咸豐十年(1860),為三進院式,前房門洞中開,二進門內左右各三間廈房,三進院內左三間走廊,右三間廈房,大五間上房。后院右開門內有三間廈房和七間上房。整個宅院布局合理,設計精巧,大氣宏偉,因長期無人居住,顯得陳舊,瀕臨倒塌。1997年9月至2007年8月遷建入院。”大門檐下環襯木雕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有匾額“善慶堂”,旁有楹聯:“為政依人,經商以智;讀書須博,辨理須明。”前楹方形石柱上刻有多副舊聯,正面為:“天地間許多世家無非行善;古今來若大英雄還是讀書。”里側面為:“丹桂有根,獨長詩書門第;黃金無種,偏生勤儉人家。”方柱外側面分刻著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昨夜星辰昨夜風”和“錦瑟無端五十弦”兩首七律全詩。大門兩側皆有磚雕,左額:畫境生云;右額:鶴舞高松。從旁邊繞進院內,看到二進門夾道兩側亦有磚雕門額:“致遠”,門聯為:“有暇勤種書中粟,無事樂耕心上田。”這些石刻詩聯皆系老宅原物,我看到一塊石面上“62-36”的遷移前粉筆標號尚未擦去,可見這些物件都是小心翼翼地從原址標號拆除,又在新址按標號位置恢復原貌的。我從資料查到楊邦棟老宅卻是在趙莊鎮黨家莊,清朝同治年間陜西反清武裝進軍黨家莊,村西部建筑卻保存完好沒有遭到破壞,是因為反清武裝看到慶陽百姓給知縣楊邦棟送的功德牌匾“功垂慶陽”后,遂起敬仰之心撤離村莊。楊邦棟曾任職甘肅慶陽府經歷(知府的屬官,主管出納文書),代理正寧縣知縣。楊邦棟共兄弟六人。黨家莊楊氏祠堂修建于咸豐四年(1854),楊邦棟在《楊氏祭先祠記碑》中記述了祠堂的風采,“一時主堂、獻殿、門房、歌樓,無不森立”,載明將自己和侄兒共計200余畝地計入祠堂,“以供祀先之費”,每年要在春節、清明、冬至各隆重祭祀一次,每次要獻祭120斤以上的豬一頭,清明和冬至都要唱戲,楊家之富庶可見一斑。大門東側還有一座東偏門,匾額為“達觀”,兩側楹聯是:“才啟小門見大道,又迎東旭照南山。”黑漆門下左右有一對抱鼓石墩稱“門當”,門楣上橫伸出兩根柱頭稱“戶對”,與官品大小成正比,普通人家只能兩個。
路南最西一家是清牛兆濂宅院。標示碑刻:“牛兆濂(1867-1937),字夢周,號藍川,西安藍田人,杰出的理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關學代表人物,被尊為‘關中大儒’。宅院原址位于陜西藍田縣華胥鎮新街村鳴鶴溝,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其后人進行多次翻修。宅院布局為二進院,前房大三間,上房小五間,博物院搶救保護時僅剩一進院子,房屋上脊首、磚雕、木雕較為完整,因長期無人居住顯得很陳舊,瀕臨倒塌。1997年9月復建入院。”門樓相對有些簡樸,門前醒目地前置一對木柱和柱礎,兩座石獅,門額鐫刻“光裕”,門聯為:“山陜為鄰,華巖險境;太沃連界,汾水煙波。”正門東側不遠有一小巧偏門,門額刻“曇華樓”,落款為于右任所題。偏門兩側有石刻行書楹聯:“三仁世第,八葉家聲。”孔子曾把商朝的微子、箕子、比干同稱為“三仁”, 微子直諫而隱,箕子勸諫而癲,比干強諫而亡,同為仁人志士。八葉即八世、八代,泛指綿長。門楣上部有垂花門形式的精美石雕,圖案有福壽康寧、螭龍云紋、抱子石榴、五福臨門等吉祥寓意。事后打聽得知于右任題匾的此門實為牛兆濂宅院的東偏門。牛兆濂民間稱牛才子,著有《藍川文鈔》《藍川文鈔續》《讀近思錄類編》《蕓閣禮記傳》《禮節要錄》《續修藍田縣志》《呂氏遺書輯略》《秦關拾遺錄》等。他于民國七年(1918)至二十四年(1935)間,在蕓閣講授理學8年,盛期學生數百人,遍布陜、隴、晉、豫數省以至朝鮮,蕓閣學舍之名因之大噪。作為關學大儒,牛兆濂極具人生智慧。1926年劉鎮華圍困西安,數月不下,來向牛兆濂請教。牛兆濂預知其來,避于窯背上,一犬守之。劉至不得入,尋于窯后揖問:“西安城何日可克?”牛兆濂答:“我土窯一犬守之,將軍尚不得入。今二虎(楊虎城、李虎臣)把城,君安能入也!”劉鎮華頹喪而去。
4
絲路悅讀-西安地理講述人:(張筱陽,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
路北最西一家是清張百萬宅院。方碑刻:“張步福(1782-1817),西安灞橋人,當地人稱‘張百萬’,其祖先當時主要在西安到西寧、新疆一帶做絲綢和藥材生意,發家致富后修建宅院,老百姓稱‘張家老屋’。”
宅院原址位于西安市灞橋區車丈溝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于道光二年重新翻修。宅院為一進式院落。前房門洞中開,左右各三間,一進院內有照壁、假山,左右各七間廈房,整體規模宏大,技藝精湛,磚雕、木雕、石雕圖案精美,屬于關中地區典型的古民居。1997年10月至2007年5月遷建入院。”張百萬宅院門臉不大,不顯山露水,力求藏拙。門額為“和順第”,兩側有楹聯:“禮門義路家規矩,智水仁山古畫圖。”八字墻前兩側臨街豎棱上刻有磚雕聯:“德行深醇,一鄉稱善;文章宿老,多士頌心。”院里正處在施工階段,多處堆放著建筑材料,房前路邊觸目可見未完工的半成品。大門后月亮門上有一聯:“讀可榮身耕得粟;勤能致富儉恒豐。”月亮門背面亦有聯:“忠厚傳家安且古;公平處世熾而昌。”走到最后面的上房,背墻尚未封閉,房檐下彩色木雕甚有特色。張氏家族名頭最響的是張步福的兒子張洪聲,有一年商號年底分紅,張洪聲分到一百萬兩銀子,“張百萬”的綽號就是這樣得來的。張家后裔還提供了另外一種說法。傳說清末某個皇帝晏駕,張家卻恰逢給張步福祝壽,三天大擺宴席,不管親戚朋友還是路過的行人,都好吃好喝招待。當時的西安知府對張家的做法不滿,張家堅持要過壽,知府就責令張家拿出一百萬兩銀子來,否則就不能大擺宴席。張家立即拿出一百萬兩白銀,從此“張百萬”的名號就越傳越遠了。記得2005年時我曾和兩位同事造訪過車丈溝村的張家大院,宅院墻高房大,磚雕精美,院內有棵名貴樹木叫“金線吊蝴蝶”,一個個四角形的蒴果紅彤彤的,懸在細細的黃色葉柄末端,就像拿細線串起來的蝴蝶,搖曳多姿,風一吹就像滿院蝴蝶在飛,非常好看。如果這處“張百萬宅院”就是遷移來的那處張家大院,也不知完工后那棵好看的“金線吊蝴蝶”有沒有隨遷。
不知不覺地把一條街跑完了,實在想不到在這條短短一百多米的小街上,竟然匯聚了這么多晚清和近現代名人的宅院。這些人向來大名鼎鼎,隨著他們的逝去,蹤跡已全無,不料卻能通過另一種方式在南五臺下重新集結,變散居為聚堆,化無形為有形,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真是意料之外的驚喜。不禁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詩《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些名人涅槃后在這里重獲新生,通過宅院的物化形式留住環境,留住足印。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在保護歷史文化遺跡方面的確功不可沒。我問過院長助理王小蘭,她說這些宅院也多是從陜西鄉村搶救和保護下來易地重建的,基本保持了民居的原汁原味。眼下這條街上各處院落房舍還有待進一步裝修和布置,待到這些名人宅院正式開放之日,一定會成為一處廣受矚目的熱門文化遺跡。
以聲為媒 共沐書香
西安發布《絲路悅讀》欄目,面向全社會朗讀愛好者長期征集“全民主播”,為您提供展現聲音藝術的舞臺。不唯名家,不拒草根,唯有熱愛!讓我們共享朗讀的快樂,讓朗讀成為生活時尚。
報名方式:
xafbsiluyuedu@163.com
郵件標題請注明“全民朗讀”,郵件內容包括您的姓名、單位、電話,以及一段個性化的自我介紹。附件請上傳一段您朗讀的音頻樣本,我們將根據作品特色推薦主播。
海報輪播
策劃:劉振 何礫 丨 統籌:王晨 屈殿 丨 視覺:閆煒 丨 剪輯:王珊 丨 監制:西安發布小布電臺 | 編輯:武慶 丨校對:王軍望丨 審核:程渭 丨 西安報業傳媒集團x西安市文聯聯合出品 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