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洛陽白馬寺一處墓地最終確定了他的主人,最初有人認為是狄仁杰,也有人認為是其他人,但此次掛牌,最終確定墓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狄仁杰,就此一代名相重新進入大家的目光。
實際上狄仁杰這輩子無論是在大唐,還是在后世,其實并不出名。他屬于典型的大器晚成,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狄仁杰不是世家出身,狄仁杰雖然和武則天都是并州人,但出身很低,雖然也是出生于官宦家庭,但祖上的官職不高,他自己狄仁杰參加科舉,以明經舉,初入官場因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才得以出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在唐代,法曹是司法官員:“法曹司法參軍事,掌鞠獄麗法、督盜賊、知贓賄沒入。”從此之后,狄仁杰長期工作在大唐的司法戰線上,而后歷任汴州判佐、度支郎中、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到他47歲的時候,也不過是六品職銜的大理丞,相當于現在最高法院的一個審判員。而此時他的恩師閻立本已經當了數年的宰相。
狄仁杰當時是從任朝散大夫行度支員外郎升任大理寺丞的。這位主管刑獄的中年人,上任第一年即判決了大唐國內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000多人,而涉案人員竟然全部稱允公道,沒有一人喊冤上訴。這無疑是大唐司法界的一個奇跡,狄仁杰由此名聲大震。
這里其中的一個案件居然引起了唐高宗李治的注意,當時,左金吾衛大將軍、上柱國、開國侯權善才無意中將李世民陵寢昭陵的一棵柏樹給砍了,而后被政敵被人揭發到高宗那里,對此,作為太宗之子的李治非常憤怒,行文刑部要將權善才處死,但此時的狄仁杰,這個個小小的六品大理丞仁杰拒絕附屬簽字。
狄仁杰在給大理寺正卿(最高法院院長)報告中寫道:“依照法律盜園陵草木,普通人應該判處二年半的徒刑,權善才作為大將軍,在刑罰之外,也就是免職處分,罪不當死,而皇帝卻憑一時怒氣就想殺人,已經逾越了法律,于法不可、于律無據”。隨后又讓領導帶他給高宗上表(官太小,沒有資格打報告)寫道:
“陛下為昭陵一棵柏樹,就要殺一個大將軍,千載之后,人們將把陛下當作什么樣的君主?這就是臣所以不敢奉命殺權善才的緣故,臣唯恐陷陛下于不道。”
高宗李治幾經考慮,同意了在狄仁杰勸諫,權善才得以免于一死。此時武則天已經開始理政了,這一幕給未來的女皇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武則天的提議下,狄仁杰隨后被提拔為侍御史,從此之后就開始了他的開掛人生,可即便如此,到了59歲這一年,他的依舊還是下級官員。
唐高宗李治駕崩后,唐睿宗李旦在位,但真實的掌權者卻是武則天。武則天主政自然引發不少李唐宗室的不滿,688年,博州刺史、瑯琊王李沖被迫起兵謀反,李沖的父親、豫州刺史、越王李貞也起兵響應,武則天對此毫不介意,命宰相張光輔出征平叛,李沖、李貞很快被殺,狄仁杰事后被武則天派為豫州刺史,前往安撫地方,狄仁杰臨行之際,武則天給予狄仁杰的指示是,要將罪犯家屬一律處死殺一儆百。
要知道當時被判定要株連處死的罪犯家屬達六七百人,另有五千多人被籍沒入官為奴,全部處斬,整個豫州將是血雨腥風,狄仁杰到了豫州經過調查之后給武則天上奏,大概意思就是,這些罪犯家屬只是無奈被叛軍裹挾,其本心并非想造反,處死將激化矛盾,最后武則天采納了狄仁杰的意見,免除了所有人的死刑,這批為數近七百人的罪犯家屬最終得以逃過一劫。
當時,指揮平叛的是宰相張光輔的還沒有離開,軍隊在在豫州境內到處勒索平民,并且斬殺無辜、取無辜百姓的人頭殺良冒功。對此狄仁杰,痛斥宰相張光輔說:
“亂河南的,只是一個越王李貞。但你指揮30萬大軍到豫州后,卻到處殘殺無辜,這是比一萬個李貞還要殘酷的啊!如果我有皇帝賜予的尚方寶劍,能夠架在你的脖子上的話,我雖死無恨。”
一個小小的刺史,卻敢硬扛當朝宰相,并有平叛之功的張光輔,張光輔對此自然十分不滿,但礙于狄仁杰是武則天的人,也不敢太過分,但張光輔還是上本啟奏狄仁杰有“不遜”之罪,武則天于是將狄仁杰官職降低一級、貶為當時相對偏僻的復州刺史。
但這不過暫時的,急于登基當皇帝武則天需要狄仁杰這樣出身于相對平凡的寒門勢力的支持來打壓高門大族的關隴集團,正是出于這種政治目的,才華出眾、干練忠直,并且跟武則天還是并州老鄉的狄仁杰,自然成了一代女皇心儀的能臣干吏,正是在在這種情況下,狄仁杰、徐有功、魏元忠等一批能臣紛紛上位。
武周天授二年九月,61歲的狄仁杰直接從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并代理尚書事務、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正式成為武周帝國的宰相。但狄仁杰第一次拜相,只有短短的四個多月就被罷相,原因是他得罪了一心想成為武周帝國太子的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而狄仁杰始終是李唐老臣,,于是在武承嗣和酷吏來俊臣的誣陷下,狄仁杰被以“謀反”罪名逮捕。盡管侄子、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以有“謀反”之嫌殺掉狄仁杰,但武則天并未答應,只是將狄仁杰貶到彭澤當縣令。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狄仁杰被罷相四年后,重新起用為冀州刺史,隨后升任幽州都督,并整軍抵御契丹入侵。一年后狄仁杰再次被拜為宰相,擔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并加授銀青光祿大夫。這一次,狄仁杰當了三年宰相,一直到他去世,武則天都對他信任有加。
武則天比狄仁杰大6歲,在她看來,彼時的大唐帝國,只有狄仁杰一人,才稱得上是她的股肱重臣。這位一生殺人無數、殘酷暴虐的一代女皇,在狄仁杰面前,卻是個十足的溫柔和藹的形象,武則天對狄仁杰,在這一時期開始稱呼其為“國老”,并且特許狄仁杰在朝堂上不用下拜,武則天說:
而老來拜相,68歲才登上人生巔峰的狄仁杰,已經老了。當時,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一直在謀求立為太子,并幾次三番,試圖加害武則天剩下的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對此,狄仁杰等“護唐派”則一直堅持請立武則天的親生兒子為太子。他對武則天表示,我從來沒有見過外甥給姑姑上墳的,在狄仁杰的力薦之下,廬陵王李顯被重新立為太子。而狄仁杰則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兩年,相繼提攜、舉薦了張柬之、桓彥范等人,為神龍政變打下了基礎。
狄仁杰去世五年后,武周神龍元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在此情況下,由狄仁杰全力舉薦的宰相張柬之等人趁機發動兵變,殺掉張易之和張昌宗,并逼迫武則天退位,隨后,李顯第二次就任皇帝,并宣布恢復國號為唐。
如果不是狄仁杰早走了五年,神龍政變的領頭人可輪不到張柬之等人。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范、袁恕己本上都是狄仁杰一系的力量。說狄仁杰是復唐的總工程師不為過。但從另外一方面,神龍政變反而證明了張柬之等的手腕和影響力的確不如狄公,才不得不鋌而走險。若狄仁杰在,神龍政變的確更有可能不發生,權力的交接會以更加平穩的方式進行,也能幫武后維持最后的體面。
武周久視元年九月,狄仁杰最終在宰相任上去世。葬于白馬寺東南側。狄仁杰一生剛直不阿,知人善任,為唐王朝連連舉薦德才兼備的良臣,政績頗豐,被朝野公認為“唐祚送俊之臣”,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之譽。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