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姓顧,娘家在寶應縣西安豐鎮南舍村顧家組。據堂舅永云講,他們這一家族來自于山東省魚臺縣。因參加小刀會(當為大刀會)而一路通過賣藝流落到西安豐鎮顧家組,該地在清朝晚期地廣人稀,遂在此安家。清代晚期的義和團運動的大刀會據說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曹縣劉士端所創立,原稱金鐘罩,在群眾中俗稱為大刀會。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迅速在華北地區發展。清政府無力鎮壓,帝國主義列強遂推薦袁世凱任山東巡撫,嚴厲鎮壓義和團。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袁世凱督促地方官吏、鄉鎮紳士、各村莊長,加強保甲,緝拿團民;并規定不得窩藏團民,知情不報者即分別懲處,緝獲團民殺無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外家祖先由山東省魚臺縣流落到西安豐鎮南舍村。
據大昌表弟講:我的外曾祖父名仁富,行二,其兄弟四人按榮華富貴起名,大外曾祖父之孫為永進、永超;三外曾祖父之孫為永云、永霞;四外曾祖父之孫為永干、永祝、永華,這也就是老四房的情況。
曾外祖母為包灣前包何氏。我的外祖父行二,為顧金傳(1919年10月2日—1959年3月20日),外祖母周氏,名長英,娘家為黃蕩。伯外祖父為顧金成,有四子為永萬、永林、永康、永前。外祖父年四十左右因饑荒而病逝,留下了十四歲的舅舅顧永才、十歲的我母親和小舅舅。據長輩講,周氏于洪武三年(1371年)在洪武趕散中由蘇州閶門遷到淮安區石塘鎮周莊一帶。數年后,天字輩弟兄三人選寶應縣西安豐西南金個墩子置田建宅,因該地位于水鄉,四周環水,取名黃塘,因到處是蘆葦蕩,后更名黃蕩。黃蕩周氏為鄉賢堂。得自于周奎,據傳周氏“一門四進士,三代九登榜”。外祖母身材修長,瓜子臉。鼻梁上有一顆痣。惜外祖父英年早逝,外祖母撫養子女三人,而小舅舅因饑荒而不幸夭折,念及她痛苦萬分,外祖母生前從未說及此事,也許這一令她傷心的往事,她不忍去回憶。外祖母一生勤勞、節儉,堅韌不拔,一人將舅舅及我的母親撫養成人,在饑寒交迫,物資匱乏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謂千辛萬苦。還記得小時候去外婆家,外婆非常高興,好吃的好玩的東西都拿出來招待我這個外孫,在所有的孫子女外孫子女中,外婆最疼愛我。現在想來,每每感覺到慚愧。因外婆逝世于2009年9月23日(農歷八月初五日),享年八十有九(外祖母生于1921年2月18日),當時正值開庭,開庭當事人人數多,無法調整開庭時間,未能見外婆最后一面,成為終生遺憾。現在回想起來,只留下對外婆無盡的思念和永遠的回憶。
外婆撫養成人的只有我舅舅顧永才和我母親。我的舅舅方臉大耳,身材魁梧,曾當過生產隊長,他為人正直、和藹,平易近人,從不與他人爭執,或惡語相向,處事公正無私,廣受他人尊重。作為外甥,我們非常尊重他、孝敬他。舅母曾問我:為何對舅舅這么好?是否是因為僅有一個舅舅的原因?我想也許吧。俗話說:“娘家舅大。”孝敬外家長輩也是應該的事吧,也許是對外婆的無盡思念這一情感轉移到舅舅身上了吧!惜乎舅舅于2025年2月1日去世,享年80,令人萬分悲痛,情不能己。
永遠緬懷和思念我的外祖母及舅舅及其他外家先輩!
2025年2月14日寫于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