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象山港畔走出的張明珠,以刀為筆、以石為紙,在方寸之間構建了一座貫通古今的藝術橋梁。這位西泠印社的中堅力量,既非囿于書齋的學究,亦非追逐時風的匠人,而是將歷史學養的深邃、詩詞文心的靈動與金石篆刻的剛健熔鑄一爐,成就了獨具文人氣象的篆刻美學。
他的藝術之路始于1982年代大學圖書館的一本《怎樣刻印章》,卻在吳讓之的圓轉篆風與王福庵的嚴謹《說文》啟蒙中,觸摸到傳統篆刻的經脈。杭州逸仙藝校的錘煉、西泠印社篆刻組的淬火、中國美院名師體系的滋養,使其完成了從金石愛好者到藝術家的蛻變。尤以祝遂之樸厚蒼茫的印風為轉折點,張明珠逐漸跳脫流派窠臼,在章法上追求“平中見奇”的當代演繹,刀法中融匯沖切之法的節奏張力,使每方印作既如古璽般渾穆,又似現代抽象藝術般充滿構成趣味。
觀其作品,可見學者型藝術家的獨特氣質:篆法扎根《說文》卻不受縛于文字考據,常以詩詞意境重構空間布局;刀痕既保留秦漢鑿印的斑駁質感,又透露出行草書寫的流動性。這種“以詩入印”的創作觀,讓他的印章超越了技藝層面,成為承載文化記憶與個性抒發的精神符碼。正如其師余正所言,張明珠的成就在于將“博古通今”的學術積淀,轉化為“赤誠之心”的藝術表達,在當代篆刻語境中續寫著浙派文人篆刻的生命力。(「藝周刊」藝評組)
張明珠,男,1963年7月生,浙江省象山縣西周鎮人。1985年7月畢業于杭州大學歷史系,1990年結業于中國美院中國畫系。篆刻師從西泠印社吳振華、余正先生,書法師從石峰先生,理論師從孫慰祖先生。并受中國美院劉江、章祖安、陳振濂、祝遂之等先生指導。現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派篆刻研究院研究員。
張德和詩印
張德和,男,1955生,浙江象山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亞太地區竹工藝大師、中國竹工藝大師、中國木雕藝術大師、中國根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根雕專委會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竹工藝專委會常務副主任、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生活美學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浙江工匠、寧波市文史館館員,寧波市首批十大文化名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象山竹根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張和德
夢游云天
抬頭欲問天
天闕幾時開
我欲乘風去
逍遙走一回
萬般皆可忘
難忘筆和杯
醉臥浮云榻
夢中歸去來
其他作品
飛鳥相與還
衡門之下
靜寄東軒
虛室有余閑
天人革命
只愿無事常相見
藍田日暖玉生煙
風物長宜放眼量
且陶陶樂盡天真
耕云種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