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韓明麗
讀者來信:
孩子今年剛上初中,本該是充滿希望的階段,可我卻越來越焦慮,甚至陷入了自我否定。
我年輕時曾懷揣著成為藝術家的夢想,可為了家庭和生計,我放棄一切,轉而將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現在看著孩子,我總不自覺地想讓他體驗到藝術的快樂,我給孩子報了好多的藝術培訓班,要求他必須每天練琴、練畫。起初,孩子還算配合,可隨著學業壓力增大,他逐漸開始抗拒。我卻覺得這是“懶惰”在作祟,于是不斷施壓,甚至用“你要是連這點堅持都沒有,以后怎么出人頭地”這樣的話刺激他。
可最近,我明顯察覺到孩子越來越沉默,成績也在下滑。上周開家長會,老師委婉地提醒我,孩子在課堂上總是心不在焉,課后也不愿與同學交流,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意識到,我是不是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強加給孩子,讓他肩負了本不該有的重擔。
現在,我每天看著孩子悶悶不樂的樣子,滿心愧疚卻不知如何開口和他溝通。我不知道該如何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同時,又不放棄對他未來發展的期望;更不知道該如何打破自己內心的自我否定循環,擺脫這種無力感。
我不想讓孩子繼續承受不該有的壓力,希望他能在一個輕松、快樂的環境中成長,同時,我也渴望從這種自我否定的困境中解脫出來,找到作為母親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藝藝生輝
回復如下:
來信中提到的這種情況,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代際補償心理”。
首先,讓我們一起看看 “代償心理” 的本質,這種心理其實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自我對話。你將藝術夢想投射到孩子身上,本質是對自我夢想的重新確認。
心理學中的 “強迫性重復” 理論指出,當人無法完成某個心愿時,會無意識地通過他人實現。但孩子并非你的延伸,他的抗拒恰恰說明:被強加的夢想,本質是另一種剝奪。你用 “必須堅持” 筑起保護墻,害怕孩子重蹈你的遺憾,害怕自己 “藝術夢想” 的人生被否定。可過度控制反而讓孩子失去探索欲,正如老師觀察到的:當興趣變成任務,天賦也會枯萎。久而久之,你和孩子還可能陷入 “共生絞殺” 的困境,你通過他的成就證明自己,他通過反抗確認自我,像握緊的沙,攥得越緊流失越多。
那如何破局呢?我們可以從 “補償者” 轉身為 “同行者”。
第一步,完成與自己的和解。你可以試著書寫 “未完成清單”,把因家庭放棄的藝術夢想都列出來,然后仔細區分哪些是 “必須實現”,哪些其實是 “可以釋懷”。比如,“畫油畫” 可能是你的執念,但 “感受美” 才是你真正的剛需。
接著,重建親子契約。我們可以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比如觀察孩子的狀態,指出 “這半年你練琴時皺眉的次數變多了”,表達自己看到孩子不開心的心情,說出自己的需求 “媽媽希望你能快樂,也希望能支持你的熱愛”,然后重新商量藝術課的安排。還可以設置 “彈性退出機制”,約定 “試學期”,若 3 個月后孩子仍抵觸,就暫停課程,轉為周末去美術館參觀等輕松接觸藝術的方式。
再者,找到你們與藝術親密接觸 的“第三條路”。將藝術轉化為生活教育,比如做飯時教孩子色彩搭配,徒步時引導他觀察自然,家庭電影夜一起討論鏡頭語言。
最后,我們要實現自我救贖,從 “犧牲者” 變成 “自由人”。每周保留 幾小時 的“自我滋養時間”,重拾獨立人格。
如果用“生涯敘事療法” 看你的人生故事,你的第一幕是為家庭暫停藝術夢的 “犧牲者”,接下來的第二幕我們希望是覺醒后與孩子共同探索的 “覺醒者”,第三幕呢 ,更期待你成為孩子精神世界的 “引路人”。
藝術傳承不是技法的灌輸,而是傳遞對美的感知。真正的親子關系,是彼此目送著走向更開闊的人生。當你開始為自己而活,孩子也會獲得追逐熱愛的勇氣。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布者【韓明麗】所有。本App為發布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