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咸陽市涇陽縣王橋鎮的鄭國渠首遺址區建成并對外開放,大批游客爭相而至。
鄭國渠為何號稱“天下第一渠”?
千年歲月經歷哪些變遷?
遺址區的最佳游覽攻略及預約方式
看這里~
01
渠首遺址
鄭國渠是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 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因 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而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韓國為了“疲秦”派水利專家鄭國入秦,建議秦王在涇水和洛水間修筑大型灌溉渠道,秦王采納了鄭國的建議,命其負責興建這項工程。原本旨在消耗秦國國力的渠道建成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因此被命名為鄭國渠。
據《史記》記載,鄭國渠從現在涇陽縣西北25公里處的涇河瓠口鑿渠引水,利用關中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實現了自流灌溉。它向東橫過冶峪、清峪、濁峪、石川河,流經今涇陽、三原、高陵等地入洛河, 綿延300余里,灌田280萬畝,被譽為 “天下第一渠”。
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在于它發揮灌溉效益的100余年,還在于它首開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后世引涇灌溉產生了深遠影響。
2016年, 鄭國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陜西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鄭國渠灌區示意圖
02
千年變遷
在漫長時光變遷中,鄭國渠由于河床變化而屢有興廢,引水樞紐幾經更改重修,先后有白渠、三白渠、豐利渠、王御使渠等。但歷代引涇工程不論是工程規劃布局還是引水方案,皆萬變不離其宗,均為自流灌溉,只是規模大小不同而已。
如今,遺址附近10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帶里,密布著從戰國至今的古渠口遺址四十多處。
這不僅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術的演變,更堪稱一座蘊藏豐富的天然“水利斷代史博物館”,成為體現中國古代水利智慧和展示中國農耕文明演進的活態文化遺產。
?漢代白渠故道遺址
漢代白渠是鄭國渠的第二代工程,引水渠首選在鄭國渠口以上約1200米處,因其是石質河床,地質條件很好所以使用壽命最長,沿襲至宋徽宗大觀元年,歷時1200余年。
?宋代豐利渠遺址
宋代豐利渠是鄭國渠的第三代工程,由當時員外郎穆京主持興建。其中渠首一段渠道開了兩個隧洞,設置了兩個放水閘和三個排洪橋,在設施和施工上有了很大進步。
?元代王御史渠首遺址
元代王御史渠是鄭國渠的第四代工程,渠道工程未變,只是遷移了豐利渠的渠口。至今石渠遺跡仍保存完好。
?明代廣惠渠遺址
明代廣惠渠是鄭國渠的第五代工程,由當時的副都御史項忠建議興建。由于涇河河床下切,渠首進行了上移。
?涇惠渠首
民國時期,我國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主持興建了涇惠渠,為鄭國渠第六代工程,這也是我國第一座運用近代科技興建的大型灌溉工程,使引涇灌溉工程和灌溉管理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讓鄭國渠延續至今。
03
游覽指南
該遺址開放區以"鄭國渠再現——尋跡古渠首"為主題,通過“再現千年古渠、再現沃野大集、再現水域花海”三大板塊,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千年渠首文化,觀賞花海美景,體驗鄉間野趣。
張家山風光秀美、涇河大峽谷雄渾壯闊,這里是自然與人文碰撞交匯之處,也是各類地質奇觀齊聚的寶藏之所。如今,鄭國渠景區分綜合服務區、涇河地質公園區、涇河峽谷觀光游覽區、黑溝奇峽區、鄭國湖休閑度假區五大游覽區。
為了對鄭國渠的科學價值、灌區管理演變、在水利史上的價值、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更專業地解讀與展示,還建成了鄭國渠首遺址博物館、鄭國渠紀念館。館內以最直觀的方式勾勒出鄭國渠發展演變脈絡和各歷史時段樣貌,并展現每代工程的歷史背景。
五一期間,鄭國渠首遺址區將特別策劃推出非遺剪紙走秀、雜技、秦腔展演、樂器獨奏等30余場限定節目, 并設置“水利游樂場”“非遺市集”等80余個特色展位,迎接廣大游客的到來 。
觀光打卡順序
看這里~
? 看渠首遺址,感受二千多年前的“黑科技”
? 走民生橋,聽涇惠渠講民國治水史
? 賞油菜花海,感受中國“基建人”的浪漫
? 進博物館,探秘流動千載的華夏水脈
鄭國渠首遺址區
開放時間為每日8:30—18:00
17:00停止入園
遺址區實行免費預約制
需通過官方平臺提前預約
每日可預約當日及未來5天門票
每日16:30后不可預約當日參觀
鄭國渠旅游風景區鄭國雕像
來源:文物陜西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姜 瓊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